分享

保险定价揭秘——刷爆朋友圈的4.025%,我真正能拿到多少?

 Andy7798 2019-02-21

喜欢请关注“保料”公众号~

关于保险产品定价,就从保险圈当下最火爆的“4.025%”说起。

打开余额宝,发现年化收益率几年间从7.几跌到2.几;

打开银行App,发现单利4.2%的产品,最低购买额度20万,冷漠;

打开朋友圈,发现这些保险产品复利能达到4.025%?大环境不好,锁定无风险确定收益,赶紧入手?

等等。在这之前确认一下,即使预定利率是4.025%,真正能拿到的收益率有多少?

首先,4.025%是长期储蓄型产品的最高预定利率

我们都知道利率越高,收益越高。

但看见4.025%,先别激动。

比如,下面这款产品。。。

号称预定利率4.025%,实际的内部收益率(IRR)如下:

(关于IRR的计算方法和评价实际收益率的合理性,详见:储蓄投资型收益率照妖境:IRR)

虽说是复利,但是2%左右和4.025%差的也太远了。

保险销售人员又在虚假宣传?

答:不一定。

实际收益率是真实的少得可怜,但预定利率也有可能是真的。

为什么?

还是要从保险产品的定价方式说起。

计算粗糙,前方高能,不喜勿喷

1.实际收益率为什么比预定利率少?

事实上,消费者拿到的真实收益率和产品本身的预定利率之间,隔了附加保费这道鸿沟。

消费者实际缴纳的保险费用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来提供保障或获取收益,作为保险金的给付来源。(净保费)

另一部分则用来补偿保险公司经营费用支出,并获取一定的利润。(附加保费)

就年金险来说,可以认为,我们缴纳的总保费中的附加保费会被扣除用来维持保险公司经营支出,实际提供保障、参与复利增长的是净保费部分。

因此,假设保费中只包含净保费,不包含附加保费,消费者能拿到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才基本与预定利率持平。

但现实是,每一张保单呈现的价格都或多或少增添了附加保费。以总保费作为本金计算,能拿到的实际收益率相当于预定利率被附加保费“稀释”的结果

附加保费中的绝大部分,就是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支出。经营费用的主要分类如下:

除了消费者可以接触到的投保、核保、出单、后续服务、索赔和理赔过程中会产生经营费用外,精算、会计、法务、投资分析等也会产生大量的经营费用。这些费用中的某项数额一旦增加,保费自然水涨船高。

例如,某些“大公司”广告铺天盖地,客服24小时在线,产品的溢价也是高的可怕。

再如,互联网上销售的健康险,绝大多数不支持线下核保,只能严格按照健康告知的标准投保,结果只有YES和NO,省去了核保人员及体检支出,缩减了销售渠道费用,价格自然比较有优势。

2.保费中有多少是“干货”?

相同总保费的情况下,附加保费越多,能提供保障的干货部分越少。

一款产品的附加费用部分究竟能占到多少?

我们从各保险公司的年报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大脑袋选取了成立时间、市场份额、股东背景、经营风格迥异的5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计算最主要的三项经营支出项目占当年保险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后发现:各公司的经营成本的差距比想象的还要大

三项经营费用占保险业务收入比值最大的平安人寿,比例可以达到0.421。也就是说,每100元的保费收入,要支出42元来维持经营;而比值最小的工银安盛,只需支出10.6元来维持经营。

经营费用占比如此悬殊,真正到消费者手中的实际利益差别也可想而知了。

3.如何识破预定利率陷阱?

除非保险公司主动公布,一般情况下,产品的预定利率都属于商业机密。

那么,普通人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识别一款产品的预定利率呢?

以公司为单位(平安人寿):

如果每100元的保费,42元拿去“挥霍”,只有58元在按照4.025%复利增长发挥实质作用,会出现什么情况?

a.首先,20年、40年、60年这些钱会变得越来越多;

b.计算实际收益率时,谁也不会用58元作为本金,而是一开始投入的100元;

c.得到的一组期初远比4.025%小,但随年限逐渐增长的“折后”收益率。(图中黄色部分)

如果一家公司的年金险真的以4.025%定价,即便扣除了“巨额”成本,那么它到特定年限的对应内部收益率也应在与“折后”收益率相差不大的合理区间内。

很显然,平安掉队了。。。

两款产品的40年、60年实际收益率都远不及假设4.025%预定利率所得的折后收益率。

结论:平安人寿的两款产品不仅经营成本扣除的比例高,预定利率也低的可怜。

反观天安人寿和中国人寿,不同产品或缴费方式的实际内部收益率均保持在扣除经营成本后的部分按复利4.025%增值,再以总保费为本金计算的折后收益率附近。

其中,天安人寿的逸享人生与传家福尊享的在20年时的内部收益率,甚至远大于折后收益率。

结论:天安人寿和中国人寿的几款产品,预定利率很可能是4.025%。

此外,因产品定位、销售渠道、预期退保率等因素不同,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内部,分摊到不同产品总保费中的经营费用占比也有所不同。(图中蓝色部分)

一般来说,为了覆盖经营成本,一家公司各个年金类产品的实际内部收益率,都会在折后收益率附近的合理区间内分布。

如果出于开拓市场等目的,某一家公司的产品实际内部收益率都远大于包含经营成本的折后收益率,同时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又达不到相应水平,业内称这种现象为“激进”。

综上,实际收益很高年金险一定是长这样的:

a.承保公司经营成本占比低;

b.产品本身预定利率足够高;

c.与该公司其他产品相比,分摊的附加费用更少。

关于“激进”与“保守”,下篇继续。

参考资料

[1]王晓军.孟生旺. 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

[2]沈怡. 传统寿险产品定价模型与方法研究.

[3]各保险公司年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