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疑问,怎样轻松获得大家的好感呢?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想要得到大家的喜欢,好像成为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有人说,保持优秀,你就能获得好感。就像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工资高,分分钟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有人说,有钱,你就能获得别人的好感。你看,经常抢着买单的人,走到哪儿都是朋友一大堆;还有人说,能说会道,你就能轻松获得好感。听听他们的生活分享,你就会知道,他们永远不会寂寞…… 咋一听,上面说的都有理。仔细想想,又不全正确。优秀的人会让人有距离感,有钱的朋友也许并不是真心,能说会道更有可能是夸大其词。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才能轻松获得别人的好感呢? 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就列出了这样一种人,他们因为懂得应用“出丑效应”,因而能轻松获得大家的好感。 那么,什么是“出丑效应”呢?为什么懂得“出丑效应”的人更容易获得好感呢?我们要想获得好感,应该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聊聊。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出丑效应”。 出丑效应又叫作仰巴脚效应,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更偏爱那些精明能干,但又偶尔犯傻的人。为什么又叫做仰巴脚效应呢?试想一下,一个高高在上,精明能干的人突然在你面前摔了个四仰八叉,你会不会在捧腹大笑之后对他产生些许好感呢?这就是出丑效应了,人们往往更偏爱那些有点小毛病的人。 也许和你的正常认知有些冲突,但它确实普遍存在。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访问四个优秀程度不同的人,并全程录像,拿给测试者观看。第一个访问者十分优秀,访问过程无可挑剔;第二个访问者也很优秀,只是有点紧张,打翻了桌上的咖啡;第三个访问者非常普通,访问过程没有任何出彩;第四个访问者非常紧张,不仅打翻咖啡还弄脏了主持人的衣服。观看完毕,当心理学家让测试者选出一个最喜欢的人时, 95%的测试者都选择了第二个,那个表现突出却又不太完美的人。而只有极少数测试者选择了第一个,表现十分突出的人。 所以你看,并不是才能兼备就能获得大家的喜欢,有才能又不那么完美的人,才能轻松赢得大家的青睐。 那么,为什么不完美的人,才更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呢? 这就涉及到人的两种心理了。 一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坚信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相处理念。如果对方做事滴水不漏,表现的过于完美,就会给人产生一种刻意安排,不够真诚的感觉。人们一般不会轻易相信这种人,就更别提会增加好感度了。就像工作中,人们一般不会对高高在上、从不犯错的领导者推心置腹,反而会对那些不太完美,很接地气儿的领导掏心掏肺。 二是太过完美的人,总是光芒四射,会让身边的人显得更加平凡、普通。人都是有自我价值保护心理的,如果对方太过完美,就会刺痛我们的自尊心,让我们时刻感到惴惴不安。所以,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我们就只能远离那些过于完美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没有好伙伴,漂亮温柔的校花没有好闺蜜的原因了。 如果这些完美的人能适时犯点小错误,出点小洋相,让我们看到他们平凡、有“人情味儿”的一面,也许我们就能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对对方产生更多的好感。 那么,是不是只要出丑,就能提高大家的好感度呢? 也不是这样。阿伦森认为,出丑效应只适用于有才干的人身上。如果是资质平庸者,那就另当别论了。 举个例子,在上学的过程中,我们都遇见过教学能力很强和很差的老师。如果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偶尔出现了板书错误时,我们会觉得很亲切,原来老师也有出错的一面啊。这种想法会降低老师“神”一般的位置,拉近我们的距离。但是如果是资质平平的老师发生了板书错误,我们就只会觉得他能力有待提升,而不会对他产生更多好感。 所以你看,并不是所有出丑的人都会获得大家的喜欢。只有那些能力出众,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的出丑,才能赢得大家的好感。 说到这里,你有可能会问,我就是那个能力出众又偶尔犯错的人啊,为什么我却没有赢得大家的喜欢呢? 这是因为“出丑效应”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的心理效应。如果有人故意为之,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造假”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破坏人格魅力,还会对原有的专业形象来带来负面影响。 这就好比电视上经常出现的,某个女演员又在红毯上摔倒了的新闻。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博取眼球的伎俩,不仅不会对她产生怜悯,还会对她演员的专业程度产生怀疑。这样让人一眼辩出来的出丑,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你想用出丑效应赢得更多人的好感,完全不必故意为之。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只需要放弃完美主义的伪装,做真实的自己,短处自然会显露出来。对短处敢于承认、勇于接纳,这样你才会更有人格魅力,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