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疸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魏征故乡人 2019-02-22

黄疸

一、概述

1.黄疸的定义黄疽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睛发黄最为突出。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与瘅通,故其义相同。本病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夹毒、内陷心营之候。

2.黄疸的源流《内经》即有关于黄疽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疽分为黄疸、谷疸、酒疽、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疽的重要方剂。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阴黄证》除论述了黄疽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景岳全书·黄疸》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疽)对黄疽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黄疽、皮肤瘙痒、脂肪泻等,诊断时首先确定胆汁淤积的存在,临床生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胆囊炎:见胁痛。

二、病因病机

1.黄痘的常见病因(1)感受时邪疫毒时时邪疫毒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疫毒重者,其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严重现象,称为急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发黄。(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亏损,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汁外溢。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汁受阻,溢于肌肤而发黄。总之,黄疽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从脏腑来看,外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

2.黄疸的病机及转化黄疽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但从整个病理演变分析,发黄的关键是湿蒸热郁。从外因来看,外邪不得泄越是发黄的重要因素。从内因来看,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而失于疏泄,胆汁输送不循常道,外溢浸淫。所以,无论外因、内因,二者都有瘀滞不解、内结不散的突出特点。黄疽病证的病机转化,早期若能迅速去除病邪,调整脾胃功能,则病情不至蔓延。若邪毒未能控制,机体自身抗病力弱以及治疗不当则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高涨,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发为急黄。阳黄失治误治,发为阴黄。阴黄日久,正虚邪恋而成为积聚、鼓胀等疾患。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黄疸的诊断要点(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征积等病史。

2阴黄与阳黄的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3。黄疸与萎黄的鉴别黄瘟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为身黄、·目费、;·小便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四、辨证论治

1.黄疸的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胆腑郁热、疫毒壅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

2.黄疽的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浊,可耗伤脏腑阳气,损其功能;热为阳邪,其性燥烈,可耗灼脏腑阴液,伤其形质。所以,热重治疗时应注意清热护阴,否则利湿太过会重伤阴液,使热更甚;湿重,应注意化湿护阳,否则苦寒太过会损其阳气,使湿反难化;调整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防止转变为积聚、鼓胀;久病宜注意扶助正气,即滋补肝肾,健运脾胃。

3.黄疸的分证论治

(1)阳黄

①热重于湿[症]初起目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方]茵陈蒿汤。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黄柏、连翘、蒲公英等。

②湿重于热[症]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满,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常用药:茵陈、藿香、陈皮、车前子、茯苓、黄芩、连翘等。

③胆腑郁热[症]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方]大柴胡汤。常用药:柴胡、大黄、黄芩、半夏、郁金、佛手、茵陈、栀子,白芍等。

(2)急黄[]起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苷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千金》犀角散。常用药:犀角、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等。

(3)阴黄

①寒湿证[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茵陈术附汤。常用药:茵陈、白术、附子、干姜、茯苓、泽泻等。

②脾虚证[症]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方]小建中汤。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茵陈、附子等。

4.阳黄初起兼表的应该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5.阳黄初起兼表证的常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6.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1)热重于湿: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川楝子、郁金疏肝理气止痛;如恶心呕吐可加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2)湿重于热:如湿阻气机,胸腹痞胀等症较重,可加苍术、厚朴、半夏以健脾燥湿。(3)胆腑郁热:若沙石阻滞,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和胃降逆。(4)急黄: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凉开透窍;如动风抽搐者加用钩藤、石决明或羚羊角以熄风止痉。(5)寒湿证: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者,可加苍术、厚朴、半夏以健脾燥湿;如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者当酌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6)脾虚证: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可加附子温阳祛寒。

7.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有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瘕积、鼓胀。因此黄疽消退后,仍需根据病情继续调治。

五、调护1.黄痘的饮食宜忌与生活调摄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嗜辛热肥甘食物,应戒酒类饮料。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至少隔离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黄疸的转归与积聚的关系积聚进一步发展若湿热互结,肝脾失调,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疽。黄疽的失治误治也可发生积聚。3.黄疸的转归与鼓胀的关系黄疸的失治误治导致肝脾严重损伤,导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从而发展为鼓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