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我国的封建王朝绝大多数时间里,作为思想方针的一直是儒家思想,它被统治者拿来作为天下行为规范的一个准则,不仅是行动上,还有思想上,处处都有一个界限作为约束人的一个依据。在这里面,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有什么举动算是小人,圣人的境界在哪里,盗贼的选择是如何。在这个条条框框里,你可以看到作为女子,真的是越活越艰难,礼仪规范越来越多,从思想上到身体上,处处是限制。还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在所有思想的背后,不外是为统治者服务为中心,不过却是美其名为“治天下”,然而世间这么多人,真的要每个人都以仕途为目的吗?而按照它的方式做人,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最想看到的一个结果。 而除了这个思想,在偶尔的一些时期,还有是以道家思想为治国方阵的,不过道家的糟粕也有,比如说愚民政策。那么,我们看一下那些在道家思想管理时期的国家状况。 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都在急于发展自己的国家。其中,齐国由于经过一些动乱,所以更需要快速的将国家实力提升起来。于是大王就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将土地分给百姓,并且减免他们的税负,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够迅速恢复一个稳定的生活并进一步富足起来。 在朝廷里,任用一些比较有才华的人,设立了稷下学宫,这才是最关键的所在,这里集中了很多的学子,后来有名的“百家争鸣”救治在这里为主要中心发生的,而这个教育机构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黄老之学,属于道家的一个分支。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治理下,使得国家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而在西汉建立的初期,刘邦所实行的措施就是道家思想的轻徭薄赋,而他的手下官员,比如张良、陈平,还有萧何,都是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并且还亲身实践。而这些人在《史记》里,都是记载了他们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都是道家的思想。到了汉文帝时期,他也依旧在坚持这种制度。到了景帝时期,国家已经开始强盛起来,不过他还是进一步促进民生发展,修养生气,让整个社会的经济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地步。 而唐朝从太宗到玄宗,也都是这种思想,明朝的朱元璋也是修养生气政策,都是属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尤其是明朝,朝廷还大力推广《道德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