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所平 北京市延庆县妇幼保健院 编辑 / 赵馨 ⊙ 校对 / 林凤 2003~2006年,笔者运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子宫腺肌病50例,结果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本院妇女病普查过程中发现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45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的8年,平均3.2年;均已婚已育。 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痛经常在月经来潮的前l周就开始,至月经结束。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B超示:子宫均匀性增大,子宫断面回声不均,有低回声区和强回声区。 治疗方法 予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物组成:小茴香10g,干姜9g,当归10g,川芎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蒲黄10g,肉桂3g,没药10g,赤芍药10g。经期腹痛甚而厥,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加制附子6g、艾叶10g;经期腹胀甚于腹痛或胁肋胀满加乌药10g、香附10g;经期腹痛连及腰骶加杜仲10g、续断10g、桑寄生10g。每日1剂,煎煮2次,取汁400mL分2次服。服药期问禁食生冷之品。于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服药,7d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及经期腹痛等症状消失;好转: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及经期腹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 本组50例,治愈18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当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病。现代医学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可能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人认为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可能与高雌激素的刺激有关。中医学虽无子宫腺肌病的记载,但文献中描述的痛经、癞瘕等病症与子宫腺肌病相似。中医学认为,子宫腺肌病的病因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产后受寒,瘀血凝滞,冲任胞脉受阻。不通则痛。故气滞血瘀、寒凝胞脉是主要病机。少腹逐瘀汤方中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药养血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效。子宫腺肌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外阴清洁,以防病邪侵入;②月经期避免过度紧张,避免剧烈运动;③月经期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凉;④月经期宜食清淡而有营养的食品,不宜食寒。凉食品;⑤月经期应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