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笔千古不易”我们误解了古人多少年

 xianfengdui111 2019-02-22

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一直以来这千古不易的用笔被认为是“中锋用笔”,先贤说“笔笔中锋”、“笔笔藏锋”、“用笔千古不易”。所谓中锋,笔锋在画中,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的形态。试观二王的书法难道真的是“笔笔中锋”“笔笔藏锋”吗?结果我们会发现,二王的书法没有一笔不侧锋。我们发现有了侧锋而后才有了开阖、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收、有停顿。二王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笔笔中锋”,而我们现在许多人却画地为牢,执迷不悟地走不出来。

晚清书法家杨守敬便对这千古不易的古训提出了质疑,更可贵的是杨。守敬不作凭空臆造,不作无稽之谈,而是身体力行去实践自己的理论,在书法创作中多用侧锋,善用侧锋,并使之光大。这样,促成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书法高古、深远、质朴、秀逸的一面。

那么应理解笔笔中锋、笔笔藏锋呢?首先看看,古人追求中锋和藏锋的目的是什么,古人说:“中锋藏锋沉着之谓也”,中锋和藏锋的古人的目的就是想让笔画有力透纸背的感觉。可是,有时候中锋之用笔,信手而写之,笔画写得软绵无力毫无力透纸背之感,可见中锋藏锋未必能达到沉着的效果。

中锋藏锋不在形式,不在于锋在笔画中间这个位置的要求,不在于锋丝毫是不是露于外。在于什么?杨守敬有云:“藏锋者,力透纸背之谓也。如有浮滑笔立不住,便不是藏锋。藏锋之说最妙,如粗犷者以硬笔为力,非藏锋,嫩稚者以浮滑为美,亦非藏锋。藏锋者如直道之士,深沉不露而中藏不可测度,不使人一览而尽,又如深山大泽中藏龙虎,不使人一望而知,岂无岩谷锋棱之谓乎。我朝亦有藏锋之说所误者,其字如土木偶人,不出锋便土木矣。”

笔画写得浮滑不立,笔锋虽然藏在其中,有何意义?笔画粗犷苍白,笔锋虽然藏在其中,有何意义?有许多被藏锋耽误的人,他们把字写得如木偶。笔画深沉韵味绵长,力透纸背让人百品不厌,这是“用笔千古不易”的真谛,藏锋与露锋并不重要。

“用笔千古不易”的古训没有错误,可是后人在揣度古训的时候,我们停留在字面、断章取义让我们走进认识上的死胡同,更可悲的是还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缺乏实践精神,知行是一体,以行认知,以知领行,两者任何一方都不能固化,一旦固化一方就会走进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