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斌 随着《武当》、《少年张三丰》、《太极张三丰》等一系列电影、电视剧的热播,一代宗师张三丰的威名已如雷贯耳,尽人皆知,其辉煌灿烂的一生正如史载,受人敬仰。他所继承、总结、集大成的创造了太极拳,使道家养生术发展为技击武术,进而形成全民养生、全球养生的运动,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健身运动之一(据说世界上已有两亿多人在练太极拳),在多方面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全人类的“大赐恩物”。 一、历史上记载肯定张三丰的文献有: 《明史·方伎传》、《大岳太和山志》首次载有张三丰传,并载有湘献王柏《赞张真仙诗》;《襄阳府志》作《张真仙诗赞》;《张三丰全集》作《太和山寻张三丰故居》;蜀王朱椿有《赠张三丰先生》与《送张三丰先生遨游》二诗;《皇明恩命世录》张宇初访张三丰,有《命邀请真仙张三仹敕》、《再命寻访张三仹》;《道家金石略》,作《赠张三丰书制》;《禅玄显教编》记有张三丰事数则;英宗朱祁镇《御赐张三丰铜碑》,碑首为篆额,中为诰文,下为张三丰像;《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几处载有张三丰的事迹;《张三丰遗迹记》 宝鸡县金台观有《张三丰遗迹记》一碑;《贵州图经新志》在平越卫中有张三丰传;《宁波府志》、《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法》、《张三丰全集·拳技》;《中国道教史》、1989年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 二、史载张三丰遗物、诗、记、书、画(书法、绘画也造诣较深)的有: 姚福撰《清溪暇笔》、何宇度撰《益部谈资》、周嘉胄撰《香乘》、武当山玉虚宫,有万历五年(1577)《重建仙楼碑记》、朱国桢撰《皇明史概》、宝鸡金台观,知县朱炳然刻石、范宗镇《谒仙师张三丰洞》、王兆云辑《白醉琐言》、焦竑纂辑《献徵录·张三丰传》、《枣林杂俎》有《张三丰食器》、《云南通志》、《四川通志》、《同顺庆僧游巴岳》、《大岳太和山纪略》、黄朗生撰《崂山志》、光绪间《铜梁县志》、《金陵锁事》、《岷州志》、《郴州总志》、《陕西通志》延安府,中部县有“张三丰遗诗处,在轩辕庙侧,玉皇庙东壁上。碑记元至正庚子(二十年1360),三丰手题。” 张三丰《桥山祈仙台》诗:“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还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浩月古今明”。 吴延杰《题太平石张三丰遗像》、张三丰侗像,原在遇真宫供奉,现在武当山文管所,还有天顺年铜像碑。在贵州平越卫,倒马坡悬崖上的石刻张三丰像。张三丰自画像保存到现在,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实值得庆幸。 三、史载张三丰轶事、武功的有: 《道统源流》:“好道善剑。”; 《大岳太和山纪略》明贾大亨御史《题太和山》:“邋遢剑光妍”; 《大邑县志,张神仙祠堂记》:“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 《邛州志》:“善骑射”; 《消摇墟经》:“手持刀、尺……日行千里,……久则猛兽不距,鸷鸟不搏,人益异之” ; 《征异录》亦谓:“手执刀、尺,……登山如飞”; 康熙年间田雯《古欢堂集》中有《三丰道人壁影歌》:“……熊经鸟伸诀自秘……长生思假六禽戏……”; 大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曾立碑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观碑文:“……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 《明史·方伎传》记:“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 《征异录》:“手执刀、尺,寒暑惟衣一衲……与论三教经书,则吐词滚滚……或三五日,两三月一食,然登山如飞”; 明谈迁《枣林杂俎》记:隆平侯张信未显时,三丰授以铁锤,命其往击山洞石磴,告知一、二下即断,而张信竭尽全力,敲至七下方奏效。张信后为永乐得力战将,与三丰先师相较则不速远甚; 山东《泰安县志·仙释》:“……多力,能移禅塔,人目为张拉塔,或称为张邋遢”; 明郑晓《今言》称其“日行千里”; 明姚福《清溪暇笔》称其“行及奔马”;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记:张松溪,鄞人也,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民国间,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说: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系师承怀庆温县蒋先生发,蒋生于明万历二年,学拳于山西太谷县王林桢,王之师曰云游道人,有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宓子而后代有传人,因姓氏未传,不克详征。至三丰神而明之,发扬光大,号曰武当派”(见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陈序》)。 四、张三丰的著作有: 张三丰的传世之作颇丰,大多是其云游时留下的墨宝诗文,关于指导练功养生方面的著作多见于太极拳著作和《张三丰全书》。许多太极拳家及著作认为有“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其总论、总歌、手法图等。 如《张三丰金丹节》、《金丹小成》、《金丹直指》、《修养保身秘法》、《金液还丹捷径口诀》、《金丹秘旨》、《丁道歌》、《无根树词》、《金丹节要》、《金液还丹歌》、《大道歌》、《炼铅歌》、《地元真仙了道歌》、《琼花诗》、《青羊宫留题》、《无根树》、《三丰丹诀》、《金丹节要》、《张三丰全集》、《三丰先生本传》、《张三丰外传》、《 重阳祖师十论》、《 运用周身筋脉诀》、《 打坐浅训》、《打坐歌 》、《积气开关说》、《 行功十要》、《 行功十忌》、《 行功十八伤》、《大道论》、《 安乐延年法》、《 长生不死法》、《 超凡入圣法》、《 归源论》、《炼丹大候说》、《服食大丹说》、《 圣母灵胎诀》、《 制铅秘诀》、《 制银秘诀》、《 制砂秘诀》、《 制汞秘诀》、《 金精阳炁论》、《 金火论》、《九转龙虎金丹》、《 火丹起手秘诀》、《 金火论》、《大丹起手秘诀》、《 长命金丹》、《 炼丹歌咏》、《 金丹诗》、《 续金丹诗》。 《张三丰太极练丹秘诀》、《太极拳论》、《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长生诀》、《太极拳七十二图势》。 五、黄宗羲提出了张三丰创拳说 显而易见,张三丰博学多才,深谙民间拳法与道教经典,在武当这一圣地和特殊的客观需求下,吸取外家动功动作,在保留技击因素的前提下糅合道家内丹气功精髓,改造为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的独特运动体系和形式,对太极拳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所以,著名史学家黄宗羲提出了张三丰创拳说。 三百多年前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宗羲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是胜少林。”这些观点和论断,不仅是太极拳史的,而且也为武术区分内外的认识,提供了早期文字依据。 太极拳是由太极十三势加上呼吸吐纳而组成的。十三势即八门五步,八门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相应于易象八卦和空间平面八个方位,五步即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相应于五行。 《王征南墓志铭》写道:“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以后流传有绪,较为确切(至王征南)。应该说王宗开始“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法,是实战的武术。而张三丰到王宗,是由十三势到武术的阶段,处于内功术和武术结合过程之中。 由此时间推看,张三丰是宋代人;黄宗羲父子的记载也是如此。张三丰制订了十三势,也是有根据的。太极拳流传至今的最为古风式的拳论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者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原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明确指出十三势与张三丰的关系,其他文献资料的内容与时代均与此若合符契,可资相互印证。 张三丰为“武当丹士”,从明成祖永乐皇帝口中,也可以看到张的丹功水平。《成祖赐张三丰书》有:“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以上所引均见《续修大岳太和山志》卷五)。这里有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的描述(“道德崇高”),也有内外功水平的赞颂(“超乎万有”,“神妙莫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体合自然”,形体怎么能高度符合自然运动规律呢?就不仅是静功,而要有动功的形体锻炼,即由分解动作到繁难的武功。“体合自然”正是太极拳自始至终由低到高的原则,太极拳历代名师的拳论和口授的“自然”要求也决不是从成祖诏书中抄袭或附会来的。 人们很有兴趣地阅读香港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倚》书把张三丰写成精于太极武功卓越的人物,宋氏太极拳谱中记载的人物如宋远桥、俞莲舟……以及张松溪都给以有血有肉的形象。 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清光绪六年,李亦畲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 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 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文、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六、张三丰的贡献是太极“十三势” 孟乃昌教授对张三丰颇有研究,曾先后发表了《张三丰考》、《内家武功与张三丰》、《张三丰对太极拳的贡献》等论文,认为张三丰的贡献是太极“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木金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十三势就是八种手法和五种步法的总和,被认为是张三丰提出来的,这个十三势是太极拳创造的基本依据,并且是尔后历来多次承认的依据。杨氏太极拳家藏拳谱抄本,把杨氏套路名称顺序,标题叫“十三势”,李亦畲抄本武氏太极拳套路名称顺序,也叫“十三势”。换言之,到了后来,十三势即太极拳,太极拳即十三势。这当然不是绝对雷同,而是辩证统一,讲究朴素辩证法的太极拳时时是这样认识的(比如“打手即是走架,走架即是打手”,并非二者同一)。此外两种太极剑套路都叫太极十三剑,两种太极刀套路都叫太极十三刀,枪或杆子的套路叫太极十三枪,戟的套路叫太极十三戟……。太极拳以自己民族传统的认识,五行加八卦,处处强调十三(中国颇有一些十三数字的事物,如儒家有十三经,中医分十三科;戏剧曲艺音韵用十三辙,五代有十三太保)。以上这些器械也都联系着十三势,而十三势联系着张三丰的名字。 为什么说十三势是基本的出发点,是造拳的依据呢?原来各派拳架各式,分解开来无非 是八种劲别、五种步法。 “十三势”拳论告诉我们,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阶段,把符合太极拳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松腰吊裆……)的动作分解开来,提炼出要素式的“十三势”。 这篇拳论虽短,却非常好,非常重要。它是符合人类认识的正确途径,有了这个分解的要素,再综合起来,就变化万千了。 太极拳源流史料已经向我们提供了宋氏太极拳三十七式,程灵说小九天,殷利亨后天法等。这些是十三势产生的依据,用科技史术语来说,是原太极拳,或原始太极拳。承认张三丰,才能承认宋、程、殷,这是很长一段的太极拳前史。 宋、程、殷氏套路(仅存名)的不同式名,曾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否定它们是太极拳,而有的相同式名也曾被当作否定的依据了。那就是宋氏太极里的“手挥琵琶”,说者以为这是杨氏太极,因为后者有此式,陈氏太极无此名。而学者孟乃昌的看法是,这倒证明太极拳是唐代就有了萌芽的,杨氏太极命名不是清代时自订的,而是陈氏口头相传给杨露禅未著文字的(这也不是推测,而有陈氏别支通背拳的手挥琵琶小套手可证陈氏原有),现在有了宋氏太极名目就提供了一种自古就有的证据;因为关键不是名字,而是实质。手挥琵琶一式,左手前挒,右手后采的虚步式,不是明清和现代琵琶的拿法,而是唐代琵琶的拿法(据敦煌壁画创作的《丝路花雨》还有反弹琵琶)。如果清代杨氏据形定名,怎么也不会用考古的眼光给这个式子定成手挥琵琶。还有一个“揽雀尾”(相当于陈氏太极的懒扎衣,陈鑫叫揽擦衣,通背拳叫揽插衣),现在据宋氏太极和程氏太极都有“揽雀尾”,应该说也是有早期依据的。 独立的宋氏太极拳在清末民初,以宋书铭为代表人物的出现,也为陈王廷非太极拳创始人提供了证明。说者以为宋氏太极拳实即杨氏太极拳,这实在无需多加反证。试想当时的太极拳大师纪子修(杨露禅弟子),许禹生、吴鉴泉、刘思绶、刘采臣、姜殿臣,“动行皆冠于时”,在往谒宋书铭时与之推手,“皆随其所指奔腾腕下,莫能自持”,败于宋,因而诸师均拜于宋门下,执弟子礼。说者以为宋氏太极即杨氏太极。若真如此,杨氏开基,仅有数传,学自杨露禅,还是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岂能为纪子修、吴鉴泉等所不知,文字能抄,功夫能拿么?真是“彰彰之迹,岂容假借”。 二十世纪80年代已经找到了一个武当太乙五行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据当时的传人金子韬介绍:他在“1929年秋上武当,居紫霄宫七月有余。从李合林道长习此拳。李称此拳系明弘治年间(1483一1504年)由本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上溯汉末名医华佗‘五禽戏’及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金子韬演授,武汉市武协武当武术整理小组编写:《武当太乙五行拳》,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金老先生无意附合太极拳(否则在套路动作中就这样做了),也并不是为研究太极拳源流而这样说的,张守性时代上距张三丰鼎盛时代只有几十年至百年,所以是较为可信。而且可贵的是,不是说张三丰传授,而是以张三丰的贡献为基础编成的,而这个贡献又正是“十三势”。 现在的问题是《明史·张三丰传》以及《太和山志》等提到张三丰都不明确说他会武术、创太极拳。这个情况倒比较简单。因为“十三势"拳论也说了,武术不过是那时候的末技,“技艺之末”。治史修志诸众都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学士,对于一切技艺一般地采取漠视态度,尤其是真正的技艺,个别地方还流露出沾到技艺赶紧缩回去手的心情记述,可见确有清规戒律在。我们可以反问一句:正史和官修志书又写过几个武艺精通的人物,或几个人物的精湛武艺呢(不是指军事指挥)?试看:即使《太极拳秘谱》或《太极拳宗谱》里的张三丰传,也只是在传记的末尾提一笔太极拳,因为这也是文士之笔写成或修订的。这种写法不是更强的证明吗?封建文人对技艺实际也分了个三六九等,对医卜星相、对内功(内丹气功)要重视一些,武术确实被当作“技艺之末”,因为前者毕竟属于劳心,后者毕竟属于劳力。现在就说内功,这一点所谓“武当丹士”、所谓张三丰擅内功,记载是较普遍的。有的不仅说到内丹,还说到外丹,点铁成金,张三丰的徒弟沈万三,靠外丹术致富,助修南京城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五卷三分卷英文原著引用及此,并在医学分卷中讨论张三丰和太极拳)。 说道家内功气功,就自然联系到动功太极拳。太极拳从它的要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看,是气功,由于它作外形运动,所以是动功。这里就有了动功和静功的关系,练太极拳要不要练气功等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道家内丹术看,第一阶段都要“筑基炼己”,然后才能练内丹(静功).动功是静功的基础,也是练功夫的入门正路。第一步就是做到体柔,也就是太极拳说的全身放松(放松不是放空,不是松弛、松懈)。通过动功打下基础,一旦上坐去练静功,顺理成章,那真可保证所谓限期次第达到各阶段的园满功夫。这个动功可以是太极拳或别的动功,其实并不需要太极拳那样复杂的动作,五禽戏、八段锦或释家的易筋经都可以。但都不应该只是“空架子”,而应该有拳势呼吸,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只要张三丰擅内功静功(这—点是历史文献所肯定的),他就走过初步功夫动功这一步,也就有了创造或总结太极拳十三势的可能。十三势只是比五禽戏、八段锦更倾向于武术,但其形式和实质都是典型道家的(任自然,主虚静,返璞归真的练法和指导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这种道家功夫拳,可以由没有道教宗教信仰的,以及也不研究道家学术思想的武术家所掌握,但拳种本身必有其道家内在根源,二者并无矛盾,是无可置疑的。另外,道家和释家都有自己的武术传统,这也应考虑进去。 张三丰所以成为不大不小的名人,所以够得上充当威震四海的永乐所表面上追寻的目标,是以张三丰道行亦即内功水平而不是道教理论说教为基础的。他的功夫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人,才使他当时名气最大,也使他成为总结内功基础功夫:“十三势”最适合的人(我们也可试想一下,他只是一个不懂内功而念经比别人念得好的道士,这可能吗?),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总结了“十三势”成为出发点的依据和判断的标尺,时期上也是不早不晚正合适的。太极拳史并没有把“十三势”的总结推到汉、唐,表明是忠实于历史的。 应该一提的是,太极拳功夫不仅是练套路,重要的还在于名家所介绍的各式单练、八门手法的单练,这在宋氏太极拳论中有叙述,看来也是张三丰十三势原系单练的遗迹,并且是一种练法上的好形式。因为同样作为内功拳的形意拳,十二形和五行的单练就比较明显。 七、张三丰太极拳的承传 张三丰约百年后,传承太极拳者,一为陕西西安城东官厅人王宗;一为山西太谷县人王宗岳。王宗首传浙江温州陈州同,州同之后,代不乏人,到张松溪时,武当太极拳松溪为最著,后人称太极南派,亦有称松溪派。山西太谷县人王宗岳所传太极流派后人称北派太极。约在明嘉靖年间,一位武当云游道人教授王宗岳太极拳,道人未留姓名,亦未留道号,或为张三丰,或为张三丰之徒子徒孙……。明万历年间,王宗岳授太极拳于河南温县赵堡镇之蒋发。蒋发学艺功成后将此技法传给赵堡镇邢喜怀和离赵堡镇三五里的陈家沟村陈王庭。此二人各开支派。赵堡邢喜怀开赵堡派太极拳,历代代表人物有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和陈清萍及武禹襄、张汶与和兆元及任长春、张金梅、张敬芝、侯春秀和郑悟清、郑伯英等。 武禹襄开武派太极拳,传外甥李亦畲,李亦畲传子李逊之和郝为真。郝为真传子郝月如,月如传子少如,故也有人称武氏太极拳为郝氏太极拳。郝为真传友人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是清末武术大家,学贯太极、八卦、形意,并将它们的优点融为一体,创出极有特色的孙氏太极拳。孙又开孙派太极,代表人物有孙存周、孙剑云。 蒋发另一弟子陈王庭开陈派,陈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有清代陈长兴、陈有本、陈鑫;民国时的陈发科;近代的冯自强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陈发科先生在北京广传陈氏太极拳,将陈氏太极拳推出河南,并迅速流传全国。 陈长兴后传至杨禄禅,杨禄禅开杨氏太极拳,并多年在北京教授,创出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禄禅的次子杨班侯、三子杨健侯。班侯传侄杨少侯,健侯传三子杨澄浦。杨氏太极拳松柔大方,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流派。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委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改编出简化太极拳,使杨氏太极拳在简化为二十四式后,更加适合于各类人群锻炼,流传也更为广泛。 杨禄禅再传技于全佑。全佑,满族人,老姓吴福氏,开吴氏太极拳,全佑传子吴鉴泉。吴氏太极拳在南方多由吴鉴泉先生传授拳架,在北方多由全佑先生的弟子王茂斋传授拳架,南北呼应,使吴氏太极拳很快在全国流传,成为太极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并在东南亚广为流传。吴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有吴鉴泉、王茂斋、杨禹廷。吴鉴泉传儿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弟子吴图南。 这些前辈百花齐放,各领所长,逐渐发展演变成当今广为流行的太极六大门派。在所传的六大派太极拳中,只有赵堡太极拳的传承不是以家族或血缘的形式传递的。 不论哪一派太极拳,都遵从张三丰所立“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的主张。吴图南活到105岁,郑悟清活到90岁,吴英华活到90岁,马岳梁活到97岁。还有付钟文、孙剑云都活到90多岁。还有些老前辈,虽然生活在社会物质和医疗并不发达、中国人的平均年龄还很低的时代,但普遍年龄都在80余岁,这些都证明张三丰的主张不是无根之语。这也是太极拳这一古老拳种在新时代能焕发青春的原因。 八、太极拳的辉煌风靡全球 太极拳是辩证哲理的实践术。我国具有悠久的辩证思想传统,在先秦哲学史上,辩证思想就形成了两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是《老子》,一个是《易传》。 太极拳全面地承袭了《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程灵洗在《观经悟会法》中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书必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能独知之妙。” 王宗岳的《太极拳谱》更是一部通篇贯穿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文献,他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推演太极拳理论,解释阴阳、动静、刚柔、快慢的关系,指导太极拳实践,使太极拳成为中国古代辩证哲理结出的丰硕成果。 挥臂如棉裹铁,无轻浮态。这是要求在进行太极拳套路锻炼和搏击、推手的时候,要沉肩坠肘,贯注内劲,不顶不丢。 运劲如百炼钢,无过不及。这是要求在进行太极拳套路锻炼的时候,架式工整到位,不用僵力,不丢掤劲。 走架如行云流水,无断续处。这是要求在进行太极拳套路锻炼的时候,慢中求静,静中犹动,式式相连,一气呵成。 较技如雷似电,无坚不摧。这是要求太极拳在搏击、推手的时候有人当无人,蓄势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气沉丹田,气贴脊背,气达四梢,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武当拳之研究》江百龙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2.《太极拳与科学健身》席庸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3. 孟乃昌“张三丰考”《武当》杂志1987.1—2期. 4. 孟乃昌“张三丰对太极拳的贡献”《体育文史》杂志1987.1期. 5. 孟乃昌“内家武功与张三丰”《体育文史》杂志1987.2期. 6. 李剑方“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寻一谈太极拳的普及与太极功夫”《武林》2005.10期. 7.互联网: 1. 张三丰确有其人. 2. 张三丰简介. 3. 张三丰遗物. 4. 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5.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 6. 正宗太极拳源流. 7. 太极拳历代祖师和传人经典拳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