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教学提倡老师少说、精讲、优释,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浓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教”的不苦,“学”的不累,学生的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单调的、缺乏情趣的、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方式,如灌输式、作秀式、磨时式的教法就应该必须去掉。在更宽泛意义上理解“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有效教学”有不同的理解。从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有效教学”至少经历了三种追求:一是扩充“教学规模”,并以相应的“教学程序”维持的“教学规模”;二是挑战固定的“教学程序”进而形成某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三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系统“设计”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讲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思路。
二、什么是无效教学
“无效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是零效率的教学。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上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造成了目标不明确(虚化),内容不集中(泛化),活动形式化(表层化),反馈不及时(缺乏针对性),课堂纪律混乱(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活动和身心健康。
无效教学主要表现为:
1、无效备课:(1)写备课本为了应付检查;(2)照搬名家的教案;(3)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
2、无效讲解:一些简单易懂问题,学生已懂,本不需要讲解,却在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并且使学生失去了集中精力听课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问题,不能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不明不白,学习效果极不理想。
3、无效提问:一是提问的问题不够明确,使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学生莫名其妙,老师也很尴尬;二是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属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思维价值不高,反而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无效讨论:有的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有时候讨论的题目和学科的重点问题相差甚远,讨论了一通,却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作用;还有在讨论过程中只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很多的课堂讨论,分成讨论小组,看似一片热火朝天,实际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有学生借机聊天侃大山,或者有的学生该干什么干什么,根本没搭理老师提出的问题,反正回答时小组出答案,让学习较积极者说一下答案就都知道了,这样使得真正参与讨论的人数很少,甚至不到一半。
5、课堂管理不力:同一个班级,有的老师上课很顺手,而有的老师却总是在课堂遇到学生制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睡觉,而在其他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或者在一些有经验的有威信的老教师的课堂上教学秩序很好,而在一些能力差的教师的课堂上却会出现随意说话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因为掌控不了课堂而被气得掉下眼泪。这都与课堂管理有关。
6、无效练习:练习的设计重复、单调、乏味,机械训练,缺少创造性,挫伤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作业成了负担、累赘,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抄作业现象很多。
总之,出现无效教学的原因有这么几点:(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在非重点问题上浪费大量时间。(2)教师本身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堂的有效设计有待加强。(3)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即教学的主体没有动起来。
三、什么是“有效的教”和“无效的教”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它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这样就实现了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也让学生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从而实现双基和智能上的增进。第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这样就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体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表现,教师不得要领,上课冷漠无情,枯燥无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表现,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书本知识,这就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转载了特岗教师的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