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乡下过年的时候,村头烧小锅炉泡开水的老头也回家过年了,喝水洗脸用的热水一下子成了一个小难题,电水壶上烧水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觉得费电。于是,从放杂物的小屋里翻出了已经“报废”但还能用的煤炉以及用剩的半框蜂窝煤,燃起了煤炉烧水。除了下午封掉半天时间,一天中5个蜂窝煤烧满了8个大开水瓶的水,吃喝拉撒用的水都得到了满足。 煤炉烧水 其实,燃煤炉既实惠又经济,比用电水壶烧水的成本至少要省一半以上。回想起改革开放前,燃煤炉还是镇上人家才有的待遇。镇上户口的居民每人每个月有定量的蜂窝煤供应,与购粮券、煤油券等等一起每月按计划分配到户。乡下人只能是难得在农家灶头上用柴火烧点开水,洗脸洗脚用水是从灶头上的汤罐里舀的温水。有时候渴急了,也经常从汤罐里舀点温水喝喝。即使是灶头上烧开的水,因为烧水烧菜用的是一个铁锅,烧出的开水不是烟火味就是热火气,总没有煤炉上的水好喝。当然,这个区别是我后来在镇上人家里喝到了煤炉上的铁皮水壶里倒出来的开水后得到的感受。 购粮券&煤油券 农家灶头 燃煤炉在我们乡下叫引煤炉,有的地方也叫生煤炉。引煤炉还是一项很讲究的技术活。引煤炉的关键在于要在短时间内一次性把蜂窝煤引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要把燃煤炉叫做引煤炉的含义。 清晨,煤炉里的火烧得正旺 引煤炉的核心技术的确在这个“引”字上。引煤炉前,先要准备一些劈好的能放得进煤炉芯子内的小木块,木块的直径不能超过蜂窝煤。小木块最好也是一些晒干了的易燃柴火,如果是潮湿的,或者是那种类似楝树树枝的不易燃柴火,那就增加了引燃难度。记得以前看同里镇上人引煤炉,要拎着煤炉先看一下风向,如果是东南风,就把煤炉底下的封口正对东南,以便迎风助燃。随后,主人用一根火柴点着一个柴把,然后放进煤炉芯子,再用火钳夹几块小木块放在柴把上。等小木块烧旺了再把蜂窝煤放上去。没有风的时候,主人还手拿一把蒲扇,在煤炉的封口处摇摆,这样一次性引着蜂窝煤的几率就很大,如果一次点不着就耗材耗时耗力,得不偿失。 引煤炉 火钳和蒲扇是引煤炉时的标配 在年初二的那次引煤炉时,我就碰到了因为小木块放得少,差点回头重来的情况。弄得一个上午一壶水还没烧开。当时煤炉里放了小木块和蜂窝煤后,就去干别的事情了。20多分钟后,自认为蜂窝煤应该引燃,但走近一看发现煤炉中的蜂窝煤只有两三个孔内有点红光。于是立马添了柴火才挽救了局面。但是等煤炉引着,第一个蜂窝煤也“漫”(燃)得差不多了。 快要燃尽的蜂窝煤 引煤炉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时间和内心。在民间就有一个“刁煤炉”说法。当你要用水,特别是来客人急需泡茶的时候,煤炉上的水就是慢悠悠的只响不开。那是因为煤炉中的蜂窝煤还没有全部燃烧起来,只有在蜂窝煤的12孔全部燃烧火苗发绿时,煤炉才旺盛到了极点。当然,蜂窝煤的质量也很重要。听老者讲过,上好的蜂窝煤看上去黑得发亮,表面带着光泽。如果蜂窝煤里掺和了泥土,看上去就暗黑。诚然,制作蜂窝煤时也要按比例掺入适量石灰、黄泥等。有资料记载,蜂窝煤是山东德州一个叫王月山的人发明的。上世纪20年代初,王月山在一家煤栈做炊事员。每天起床就先捅开铁炉子,用捅条一捅,火苗立即从捅开的洞眼中“呜呜”地冒出来。这种现象给了他启示。他就根据炉膛大小,用煤粉捏了几个大煤饼,并在上面均匀地戳了几个洞,结果火苗起来很旺,煤也节约了。后来,当过铁匠的王月山用铁打了一个模型,将煤灰用水搅拌均匀,一个个压出来。这种有洞的大煤饼,便在德州风行起来。解放初期,这种有洞眼的大煤饼便传到北京,因为它的形状酷似蜂巢,所以北京人给它起了一个商品名叫“蜂窝煤”。 蜂窝煤 蜂窝煤的发明节约了煤炭资源,但如何真正做到节约,使用时也有讲究,加换蜂窝煤和封煤炉就是其中的绝活。很多时候,不少居民家庭中午用完煤炉要到晚上再用,那就涉及到了一项封煤炉的技术。因为引煤炉的次数不多,我至今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封煤炉这样的技术,封一次、灭一次。听老者讲,封煤炉前先要加一个新的蜂窝煤,最好在底煤也烧得差不多时封炉最合时宜。封煤炉时,铁皮风罩上的那个椭圆形小口子要与煤炉底下的封口上的椭圆形口子相契合,这样才能达到效果。如果封死了煤炉很快会灭,封口大了,蜂窝煤也会在短时间内燃尽,等到再想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封煤炉的最佳效果是蜂窝煤在煤炉中“漫”(燃)而不灭。封闭性能好的煤炉加上封炉得当,煤炉一个晚上也不会熄灭,可以省去第二天引煤炉的时间。 封煤炉 至于加换蜂窝煤比封煤炉要简单一些。只要掌握好加换时间,不浪费蜂窝煤就可。煤炉中一般有3个蜂窝煤,刚开始烧的时候,底下放一个烧过的蜂窝煤作为底煤,第二次加换就要掌握时间了。加换早了,底煤还没有燃尽,浪费资源。加换晚了,如果中间的蜂窝煤也烧过了头煤炉也会熄火。加换蜂窝煤时还要用火钳夹着蜂窝煤不停旋转,以便对准上下蜂窝煤之间的每一个球孔,让三个蜂窝煤之间孔孔相连,孔孔相通,这样才能使每一个蜂窝煤充分燃烧,放完最后一点热能。 加换蜂窝煤 引煤炉虽然经济实惠,但也有缺点,就是耗费功夫,而且蜂窝煤在刚刚燃烧时会释放一种一氧化碳气体,对人体有毒,所以煤炉放在室内必须开窗通风。但在那个物质匮乏、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里,引煤炉如同镇上人在工厂上班、商店里站柜,已经让乡下人家望尘莫及。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实行的生产队体制,集体出工、集体干活,每天记一个工分,“从鸟干到鬼叫”是当时流传在农村的一句戏言。所以在农村是没有引煤炉这一现象的。即使到后来,乡下引煤炉的习俗也不是很普遍,农家灶头才是乡下人煮饭烧水的主要工具。 农家灶头 引煤炉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上居民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现象。特别是适宜文火炒的菜和煲的汤,在煤炉上烧最合适。冬天引个煤炉还有余热散发,随手取暖。随着煤气、液化气的诞生,引煤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煤炉上炒菜 小小煤炉,曾经是镇上居民家庭的一个象征;小小煤炉,里面隐藏着众多知识和技能;小小煤炉,更是印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早晨生煤炉成为了一种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