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姻的村庄

 吴越尽说 2019-02-22

李红梅

我的母亲今年虚岁72,肖鼠,明年,就是她的第七个本命年。五十二年前,她从二里地外一个声犬相闻的村子嫁到了父亲所在的村子。母亲娘家的村子叫厚名港,一条南北向的小河贯穿整个村子,人家毗水而居,层层叠叠,外公家在村子东首,也是离小河最远的一户人家,水乡人的习惯,一生中的许多时间会在河埠头度过,特别是家中的女人,一天得跑许多次河埠头。

1河埠头_副本.gif

河埠头

在大舅舅小舅舅相继结婚,大家庭人口倍增之际,外公当机立断在屋后的菜地上凿了一口井,从此,井台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家里的生活也就围着井台展开,在江南水乡,因为河港纵横,取水方便,井,并不多见,因此,水井带给我们无限新鲜,很快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水乡的孩子是不大珍惜水的,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但为了安全起见,外公在井口封了一块木板,上了锁,钥匙放在大人们知道的地方,小孩子则不知道,因此,在井边玩耍时,必然是有大人陪伴在身边的。这个新年里,我们回厚名港舅舅家,却再也找不到那口井了,也许是盖房子时被填埋了,或者,因为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了自然水,水井,早就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我们心里,不免有些惆怅。

水井用处大

父亲的村子叫陶安渠,屋前有一条河,东西相向,取个直白的名字叫门前江,人家面水而居。

5陶安渠.jpg

陶安渠

从门前江到家门口,一般是以这样的次序被安排的,河岸,树,菜地,场院,家门。庭前屋后的树一般也只是常见的几种,桃树,楝树,泡桐,家家户户大同小异,种桃树自然为观其花,食其果,泡桐木材不好但长得很快,生了女儿的父亲会为女儿种下一棵泡桐,待女儿结婚时,一房家俱的木料就有了。我的父亲也为我们种下了两棵泡桐树,但因其长得太快,我们还未及长大,它已经几乎是参天大树,刮风下雨时,树枝总是拍打着屋顶的瓦片,为了防止屋子漏雨,父亲很快把它们砍掉了。楝树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多,它在春天的时候开一种紫色的花,花型很小,一串串的,像星星一样好看,但我们通常更爱它秋天时结出的果实,黄澄澄的,比葡萄略小,学校勤工俭学,每人交三五斤楝树果,据说是一种中药材,也有说可以酿酒,总之,那时候楝树果可以换钱。但在二十年前,它突然从村子里消失了,更奇怪的是,附近的村子都看不到这种树了,去年春天在西山看梅花时,偶然见到了这种久违的楝树,感觉真是亲切无比。

6-1泡桐树_副本_副本.gif

泡桐

7楝树花_副本.gif

楝树

就在我们家的对岸,70年前,我们的姑奶奶,也就是我母亲的姑妈嫁来了这里,如今已经繁衍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我母亲来到陶安渠的30年后,在门前江的转弯处,我的表妹也嫁到了这里。从此,那个叫厚名港的村子,成了我们几辈人的舅舅家,村子里,和我舅舅们同辈的,我们一律称为舅舅,算起来,怕有几十个之多。厚名港是我们童年的另一个乐园,几十户人家,厢房,院落,厨房,我们成天窜来窜去,每一家都无比熟悉,要说和自己的村子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他们对我们特别好,我们是每一家的外甥,被厚待,被疼爱,被寄予希望。童年的厚名港也有不少小伙伴,一起度过许多快乐时光。后来,表弟妹们渐次出生,我们去了外面读书,工作,回去舅舅家的日子就变得很少,但一年也总有几次,看到那些在时光中渐渐变老的舅舅们,心中感慨无比,在他们面前,仿佛自己还是那个昔日的孩子,那些童年的时光,就在那一瞬间扑面而来,记忆之门迅速打开,甚至那块地里种过什么样的作物,长过什么样的瓜果,在那条小浜里怎样捞过鱼虾,都记得一清二楚。

9水乡小景.jpg

水乡小景

10乡村童年.jpg

乡村童年

在陶安渠往南大约四里地,有个叫慕贤浜的村子,是我母亲的舅舅家,也就是我们的太公家,我们家有长寿基因,我母亲的外公外婆在我们读大学时还都健在,非常疼爱我们,有一年,因为我们说好中秋节去看他们,太婆给我们藏了一个西瓜,没想到,天气炎热,西瓜在打开时已经烂了。这个没吃成西瓜的中秋节,却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爱的烙印。

11农田里的西瓜_副本.jpg

农田里的西瓜

从前的村庄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村子的女儿嫁到了那个村子,那个村子的女儿嫁到了这个村子,然后,整个村子都是亲戚,都客客气气,大人们也随着小辈叫着舅舅姑姑的。从前的世界很小,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南京北京大上海,只穿行在几个小村庄里,便过完了一生,从前的世界也很大,大到好几个村子都是你的家,因为那些村子里都是亲戚连着亲戚,走错了门也不怕没饭吃,不像现在,住了多年的对门都不知道姓甚名谁。

12新农村建设1_副本.gif

新农村建设

陶安渠,厚名港,慕贤浜,这些朴素典雅的名字自带传奇,令人浮想联翩,也许,那些曾经在江南大地上书写过的一则则昔日故事,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而今天,我们将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作者简介

李红梅_副本.jpg

李红梅,吴江图书馆工作人员,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业余写作十年,已在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50余万字。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有多个短篇小说发表在《雨花》《青春》《作品》等杂志,是多家中文网站的签约作家。所有作品,除散文集《琉璃》由吴江文库部分支助外,均非自费出版。在文学圈内引起不小反响。2013年担任电视剧《隋唐英雄》《大清盐商》的长篇文字统筹,改写出版了一百多万字的同名长篇小说。2014年开始地方文献,特别是柳亚子方面的研究,作品《柳亚子与吴江文献》2015年1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目前正在创作剧本《柳亚子与毛泽东》。

END

本文编辑:钱晓燕、吴英

本文来源:吴江通

图片来源:李红梅、馆藏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