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酒桌,难免会遇到被“敬酒三杯”和“罚酒三杯”的事儿。许多朋友对这“三杯酒”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三杯酒”其实是中国古代就有的酒桌礼仪,其中大有讲究。 敬酒三杯了解“敬酒三杯”先要了解“三爵即止”。 西周有一整套饮酒礼仪,讲究“时、序、效、令”。 时:对饮酒的时间的规定,只能在冠礼、婚礼、祭礼、丧礼、喜庆典礼等场合下才准饮用,不是你想喝酒就能喝的。 序:对饮酒顺序的规定,饮酒要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直到现在,人们在酒桌上依旧遵循着长、幼、尊、卑的顺序,而许多老人在春节开宴前仍要先敬天、地、鬼、神,这些都是古老周礼的传承。 效:饮酒不能醉酒失态,要适量而止。什么是适量呢? 此处划重点:周礼规定了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爵为古代的酒杯,“三爵即止”就是喝三杯酒就结束。不懂得“三爵即止”就是“三爵不识”。“三爵不识”是会被人鄙视不知礼仪的。 令:周代酒宴上设有监督酒礼的酒官,也称酒监,众人饮酒要服从其安排。现在不少地方的酒友们玩酒令仍会设裁判,不仅保证行酒令的公平,也要进行喝酒的执行,这就是酒监。 敬酒讲究“三爵之礼” 西汉有部讲述秦汉以前,特别是周代汉族礼仪的书叫《礼记》,其中“玉藻”一篇专门讲述了礼制。 据《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按照这个礼仪,上级向下级敬酒,下级饮第一杯酒时要神色庄重;饮第二杯酒时要表现得和气礼貌;喝完第三杯,高高兴兴地退下,这就是“三爵之礼”。 “三爵之礼”后来广泛应用于酒宴之中,并不仅限于上下级。 现在,我们敬酒时,仍在不知不觉中秉承了古意,讲究喝第一杯酒要表现得郑重些;喝第二杯酒时则会彼此聊天亲近;喝完第三杯酒,这轮敬酒就结束了。 敬酒的“献、报、酬”古代中国,不知从何时开始,酒宴上的“敬酒三杯”流行“献、报、酬”。 献:酒宴正式开始时,主人端起酒杯说:“先干为敬”,表示对客人的诚心为待。这是敬酒第一杯,为“献”。 报:主人喝完敬酒第一杯后,客人举杯回敬主人,这是敬酒第二杯,为“报”,也称“酢”。 酬:敬酒第二杯后,主人劝客人多饮,自己以身做则,先喝一杯,这是敬酒第三杯,为“酬”。客人再举杯畅杯,回应主人的“酬”,就是“应酬”。 敬酒的“献、报、酬”礼仪一直流行到现在,虽然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叫“献、报、酬”。 罚酒三杯 酒宴迟到的朋友,常常会自觉的在酒桌上说:“不好意思啊,今天来晚了,我自罚三杯”。为什么不是一、二杯,也不是四、五杯,而是罚三杯呢?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三”在道家是一个引发质变的数,在古代中国人心里有着特殊含义。中国有“再一再二不可再三”,“绕梁三日”,“垂涎三尺”等众多和“三”有关的词语,“三”代表着极多。 “三爵即止”,罚酒三杯已代表了真诚的歉意,也是从古代传下来的酒桌认错礼节。 不过古代的酒度数极低,连喝三杯不会失态,换了现在的高度白酒,连喝三杯可就易醉了,并不符合古代传下的饮酒礼仪,所以无论从健康还是从酒德来说,小编都提倡饮酒适量。 朋友们,你对“罚酒三杯”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