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读图顺序
① P波(II导联:P波向上;V1导联:P波可呈正负双向;aVR导联:P波向下) ② P-R间期:0.12-0.20sec(3小格—5小格) ③ 频率区间:40-150bpm;(如150bpm以上,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大) 60-100bpm为正常心律;40-60bpm为窦缓;100-150bpm为窦速 ① 40-60bpm ② 多见于健康的成年人,尤其是经常锻炼者 ③ 病理状态下可见于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作用后 ① 100-150bpm;窦速时可继发ST段轻度压低和T波低平 ②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拟交感类药物的作用时 ① 提早出现QRS-T波群;QRS宽大畸形,时限>0.12sec,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②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③ 提前出现的QRS波前无P波,窦性P波可出现在早搏波任意位置上 室早多不需要紧急处理,除外短阵、成对连发、多形、R on T室早 ① 无正常P波,代之连续的粗齿状F波;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 ② QRS波的时限一般不增宽 ③ F波频率为250-350bpm,多以2:1或4:1下传,心室律规则;如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心室律也可不规则 ① 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 ② 各导联无正常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纤颤波],F波频率350-600bpm ③ 心室律绝对不规则;RR间期绝对不等 ④ QRS波一般不增宽 ⑤ 房扑、房颤心电图上主要区别在于F波的频率:频率350-600bpm为房颤;频率250-350bpm为房扑 一般不需要特殊紧急处理,可以建议患者就诊我院房颤门诊 ① P-R间期缩短(<0.12sec)!;P-j间期正常 ② QRS波之前出现“Δ”(delta)波 ③ QRS波增宽 ④ 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 A型:注意与右束支传导阻滞鉴别[PR间期缩短] B型:注意与左束支传导阻滞鉴别[PR间期缩短] I度:PR间期延长为主要表现(超过5小格即0.20sec) II度: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 1)II度I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其后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规律重复 2)II度II型: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III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毫无相关性;房率>室率;须及时请心内科会诊!! 右:QRS波群时限增宽;V1、V2呈M型 左:QRS波群时限增宽;V4、V5 M型;V1、V2向下 II、III、aVF定上下;V1定左右 诊断三要素:胸痛持续不缓解;动态心电图改变;动态心肌酶谱改变。 动态监测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