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抽个血就能查房颤,可能是真的!

 姑苏记忆 2019-02-23

文丨何金山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房颤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人群总体发病率在1%左右,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在40-5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约为0.5%,而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房颤的发生率可达8%-10%。


01

全球6000万患者,房颤筛查任重道远!

按照全球60亿人口进行计算,约有房颤患者6000万。房颤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心悸,甚至因快速心率诱发心肌缺血而出现胸痛、心衰。

但不少患者为无症状性房颤,尤其阵发性房颤患者,间断发作的房颤没有带来任何不适主诉,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害,这些患者常常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也有的患者发现时已合并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

因而,及时发现房颤,早期治疗,对于预防卒中、预防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02

房颤筛查,这些方法效果如何?

在房颤的筛查过程中,可用的方法包括血压测量、脉搏触诊、心电图筛查、长程Holter筛查、植入式Holter筛查等。

  • 血压测量、脉搏触诊需要一定的经验,血压测量还需要在拥有血压计的场所才能进行,方便性受到限制,且敏感性不够高

  • 心电图、长程Holter筛查多需要在医疗机构进行,对于房颤发作次数少、无规律的患者,检查率较低

  • 而植入式Holter,价格较贵,需要植入设备,仅为筛查房颤,当前多数患者尚不愿接受。

可见,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房颤筛查方法,尤其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和无症状性房颤患者,要么来无影去无踪,要么始终处于隐身状态持续造成损害,给筛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03

抽个血就能查房颤,现实么?

我们知道对于胸痛的患者,我们几乎都会查肌钙蛋白I(TNI),升高了就可以确定心肌坏死,结合心电图和症状可以诊断心肌梗死。那么,是否存在类似的抽血化验的方法,来辅助房颤的筛查呢?

最近,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项研究,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研究纳入了638例受试者,所有受试者为确诊房颤的患者或CHA2DS2-VASC积分≥2者,通过7天长程Holter除外阵发性房颤或无症状性房颤患者。

对这638例受试者进行了40余种常见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定量测量,在这其中,有两种标志物脱颖而出:B型利钠肽(BNP)和血液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FGF-23),在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患者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房颤组患者,两者的水平显著增高(图1)。

图1:在有所检测的标志物中,BNP和FGF-23脱颖而出,在房颤和非房颤组中,两者水平具有显著差异。

在完成了一系列分子标志物的测定后,研究者对其和房颤相关性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个排序(图2),发现排名前3的,除了年龄这个硬性临床危险因素外,就是BNP和FGF-23。

图2:各种临床因素和生物标志物与房颤相关性排序,可见前3位分别为BNP、年龄和FGF-23。

并且在不同的房颤风险计算模型中,BNP和FGF-23均处在前列(图3),BNP和FGF-23预测房颤的作用,逐渐揭示了出来。

图3:在不同的分型模型中,BNP、年龄、FGF-23均处于靠前的位置。

638例受试者按照60:40的比例分成了研究组和验证组,无论在研究组还是验证组中,无房颤组和房颤组的BNP及FGF-23水平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图4)。

图4:638例受试者分成研究组和验证组后,发现无论在哪个组别,房颤和非房颤患者之间,BNP和FGF-23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

这在回归分析模型中,我们可以看的更加清楚,BNP和FGF-23完全地处于房颤这一侧,而且,当我们把这两个标志物和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结合起来进行房颤风险预测后,有着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图5)。

图5:回归分析发现,BNP、FGF-23结合年龄、性别、BMI等临床因素,能够更好地预测房颤的风险。


04

BNP和FGF-23,这两个神奇的标志物不了解一下嘛!

BNP,我们已经很熟悉,反映着心房的压力。房颤时,心房压力增大、BNP升高,容易理解。

FGF-23可能我们并不熟悉,这是一种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的钙-磷调节激素,可促进心肌重构和心肌肥厚,并且增加肥厚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同时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听起来很拗口,只需要知道这些机制,都和房颤的发生有关就可以了。

既往的研究已经明确FGF-23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水平升高,并且水平越高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越大;而本次研究,明确了房颤患者,即使没有合并肾功能不全,也会出现FGF-23的升高

肾功能不全患者FGF-23升高,死亡率升高,机制为何?和房颤有无关系?FGF-23的升高导致的房颤?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好的消息是,借助这两个生物标志物,再结合年龄、BMI、性别等危险因素,我们能够更加锁定房颤高危的目标人群,从而进行严格的筛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仅仅通过抽血化验,就可以告知房颤的风险有多少,甚至据此开展早期抗凝等治疗工作。新的生物标志物,助力房颤筛查,让这个“狡猾”的杀手,无处遁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