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水子88 2019-02-23

黃簡講書法 L6-01 認識隸書 視頻同步文本資料

目录L6-01認識隸書 2一 隸字 21.1 徒隸之書 21.2 程邈之書 41.3 隸屬篆字之書 61.4 結論 6

黃簡講書法 L6-目錄 視頻同步文本資料

黃簡書法研習群241724117.文本編輯組整理 1

L6-01認識隸書

五級課程講篆書,今天六級課程講隸書。

一 隸字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篆書是篆字的書寫,同樣道理,隸書是寫隸字。古代常常把「字體」和「書體」混稱,區分不是很嚴,篆字、隸字是「字體」,篆書、隸書是「書體」。要研究隸書,首先要知道隸字。「篆」的意思我講過了,這隸書的「隸」又是什麼意思呢?歷史上大約有三種講法。

1.1 徒隸之書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上次講過,隸書在秦國不是官方的正體,而是民間的草體。但這「民間」含義太廣,太籠統。「隸」指徒隸,《儀禮·既夕禮》注:

「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徒隸」就是刑徒、服勞役的犯人,只是民間一部分人。

隸書又稱「佐書」,晉代衞恒《四體書勢》說:

《四體書勢》

晉·衞恒

·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小篆藝術性很高,很好看,可惜寫不快。衞恒說當時文書太多,所以命令徒隸幫忙抄寫, 這些人所用的字體,就是隸字。但這裡有個疑問:官方文件是送上級看的,姚茫父《論文後編》說:「奏之為言進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書,於公府曰奏記,於郡將曰奏牋」。那麼多人幫忙抄寫文件,所用隸字必定不能隨心所欲。如果沒有個共同的規矩,寫出來的公文上級就看不懂。所以,這些參加抄寫的徒隸,不是臨場「創造」隸字,而必定是「遵照」隸字的標準來抄寫。也就是說,隸字是事先另有人制定了標準的。

「隸書」這名稱,最早見於班固《漢書·藝文志》: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漢·班固

· 《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

《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

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

這幾句講的是制定小篆字書,五級課程已經講過了。

· 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班固這段話影響非常大,有兩個重點希望各位注意:

一,這裡「是時」就是指統一文字、李斯等寫小篆字書《三倉》那個時候。始創隸書的時間點確定了。

二是秦朝文字改造有兩件事:一是制定小篆,一是始造隸書。這兩件事情是同時進行的 。小篆字書有三個作者,李斯、趙高、胡母敬〔或寫為胡毋敬〕。始造隸書者誰,班固沒有說。

「茍」字和「苟」字頭寫法不同,是兩個字。「苟」本義是一種草,成語有一絲不苟,其他用法如苟且、苟安、苟同、苟免等等。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茍」不是草,在《說文解字》中「茍」是一個部首,「茍」部有「敬」字,左半就是「茍」。「茍」的本義到現在還爭論不休,古書《爾雅》說「亟,速也」,又曰「亟字又作茍」,《玉篇》說:「茍,急也,亦作亟」。新派如郭沬若等人說「茍」是「狗」字,引申為「敬」,具體論述這裡不詳細講了。

《漢書·藝文志》

班固《漢書·藝文志》講到隸書初起,「茍趨省易」,這裡寫的是「茍」,不是「苟」。「趨」,顏師古注:「趨讀曰趣,為趣向之也」。「趣向」就是好尚,時尚,嚮往,所以「茍趨省易」就是「亟趣省易」。小篆寫不快,隸書可以快速; 小篆筆畫多,隸書比較省易。當時文件堆積如山,人都嚮往能有簡單一些的寫法。

回過來看班固的話,請注意我用紅色標誌(的)兩處字。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

漢·班固

· 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前面說「始造隸書」,後面,施之於徒隸」。這意思應該是先有隸字標準寫法,然後叫徒隸遵照使用。原因是判案文件太多,只好採取較為快捷省易的隸書。那這個「始造隸書」者是誰呢?

1.2 程邈之書

班固沒有記錄「始造隸書」的人,其他古籍中有記錄。這人叫程邈,有關資料非常少,因為他是個小人物。

· 劉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曰:

·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照這段資料來看,原來程邈本是獄吏,不知為什麼事犯了罪,關在雲陽獄中。 好在他擅長大篆,去大篆之繁複,改為隸字。上書秦始皇,秦始皇把他放出來,還任他為御史。所以各位,有古文字專長在緊急關頭能幫到你。

南梁·庾肩吾《書品》記載差不多:

《書品》

■ 南梁·庾肩吾

· 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見而奇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製,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

「下邳」是地名,有些書認為程邈是下邽或下杜人。庾肩吾直呼他為「隸人」,社會地位非常卑微。用現在的白話文來說,隸書是一個勞改犯搞出來的,皇帝覺得這種字寫起來方便,就批准推行了。

有關程邈的傳說還有唐代韋續《五十六種書》:

《五十六種書》

■ 唐·韋續

· 二十七、古隸書,秦程邈繫獄中,變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名徒隸之書,今為八分。

· 二十八、徒隸之書,因程邈幽囚為徒隸書也。邈字元岑。

《五十六種書》是收集當時各種書體傳說,記錄有重複,至少我們又知道了,程邈字元岑。

現在我們把古籍中有關程邈的資料整理一下:

簡言之:

· 程邈,字元岑。下邳 [或下邽、下杜]人。

· 原爲獄吏,犯法後入雲陽獄。

· 簡化大篆,整理隸字,出獄后任御史。

這就是程邈的簡歷。

睡虎地秦簡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獄吏做些什麼事昵?這裡有一個樣板。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發現一批秦代竹簡,數量達1155枚,殘片80枚,主要是秦代法律文件。

「喜」墓復原圖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墓主名叫「喜」,生前曾參軍,他就做過獄吏,生活年代和程邈差不多。這張圖引自《中華文明傳真》第四冊「秦漢」,復原這個「喜」下葬時墳墓裡面的情況。你可以看到,棺内和棺外放滿了竹簡,一卷一卷的,全是有關法律的文書。這些竹簡有助於他的判案,另外還有喜的自傳。

在喜的頭部右側有《法律問答》210枚竹簡,其中有一段:

《法律問答》

馬王堆秦簡

問題:

· 「可〔何〕謂『耐卜隸』、『耐史隸』?」

回答:

· 「卜、史當耐者,皆耐以為卜、史隸。後更其律如它。」

這段話大家可能看不懂,其實很簡單。「卜」、「史」都是低層文官,犯法當耐,「耐」本字為「耏」,古代剃去臉頰兩邊鬍鬚的輕刑。剃了之後,身分就是|「耐卜隸」、「耐史隸」。人家一看到你這樣子,就知道是犯了罪的隸人,這跟文革時紅衛兵給批鬥對象剃「陰陽頭」差不多。最後一句:「後更其律如它」,意思是後來修改了律文,與其他人犯法同樣判案。推想程邈當年就是一個耐史隸,同時還要坐牢抄文件。

睡虎地秦簡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秦代竹簡是第一次出土,「喜」用的字體,就是秦隸,秦隸什麼樣子終於有了實證。這字體當然不是「喜」想出來的,他所寫的秦隸,應該就是戰國以來秦獄吏常用的寫法,其中雜有篆字,轉彎還是用弧線。程邈就是在這基礎上進一步隸書化。

1.3 隸屬篆字之書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這是第三種說法,「隸」字的本義是附屬,《說文解字》說:「隸,附箸也」。「箸」在這裡發音為Zhuo2,同草字頭的「著」,《字書》:「著,相附箸也」,俗寫為「着」。「隸屬」這個詞現在還常用,如美國海關隸屬國土安全部。「隸書」第三種解釋為:「附屬小篆的一種字體」。

後魏,江式《論書表》說:

《論書表》

後魏·江式

· 隸書者,始皇時使下杜人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

這裡所謂「附於小篆」,意思是小篆正體,隸字只是附帶的一種字體,除了徒隸抄寫,其他地方是不用的。

1.4 結論

上面講了「隸書」的「隸」有三個意思,究竟哪一個對呢?我們來整理一下思路。一種新字體的產生,總要有三個步驟:

首先是民間有一批人開始這樣寫,實用書寫總是追求簡便快速的,所以文字學上稱之為草體。新的草體必須約定俗成,所以第一步是相當漫長的過程。等到追隨的人多了,就會衝擊到正體,於是政府會委託專家來正字,正字的時間就快多了,通常就是幾年,這是第二步。 正字之後,新字體產生,政府加以推行,這是第三步。

新字體沒有一個積累過程,就不可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能推動政府正字。從哲學上來說,前面是漸變過程,到某一年正字,這是突變。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青川木牘

近年來考古發現了大量竹簡木牘,如青川木牘,這是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出土的,戰國秦武王時物,正反兩面都有字,有一部分字接近隸字。秦武王早於秦始皇一百來年,所以有學者認為隸書起於戰國時期。

其實古人早有這樣的看法,北魏寫《水經注》的酈道元說,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

· 孫暢之嘗見青州刺史傅弘仁說臨淄人發古冢,得銅棺,前和外隱起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于秦。

有人挖古墓,裡面有一個銅的棺材,前端寫著「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十個字中只有三字是古文,其餘和隸字一樣。胡公早於秦代約六百年,所以酈道元說隸字古代就有了,「非始于秦」。

但我認為,這只屬於第一階段。這和青川木牘一樣,僅僅說明那時有人寫出了類同隸書的字,並非隸字已經流行,也根本沒有通過正字。沒有正式的正字和政府推行,其社會地位等於零。

「塵」的簡化字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再舉個例子,有些簡化字的寫法也是古代就有了。如「塵」字,本義是鹿群跑過揚起土塵,籀文要寫三個「鹿」加兩個「土」,還把「土」寫在上面。從本義來說,籀文最準確,可惜筆畫太多。小篆是籀文的簡化,減去了一個「土」。隸字是小篆的再簡化,減去了兩個「鹿」。小篆和隸字的簡化表達了本義,所以通過了正字。敦煌俗字中把「塵」寫為「小土」〔當時「土」字還要加一點〕。所謂「簡化」,是把原字的繁複筆畫減少,這「小土」卻是重起爐灶,是「造字」,不是「簡化」。所以歸入「俗字」,即民間不規範的、脫離了本義的寫法。這寫法一直沒取得正體地位,直到簡化字公布。所以民間的簡易寫法,沒有通過正字和政府推廣是不行的,政治力量介入,是新字確立的重要一步。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回過頭來看隸字,秦朝之前的胡公棺、青川木牘等等,只不過是隸字的開始。經過漫長的年月,到獄吏「喜」時,已經相當流行。於是程邈登上歷史舞台,整理出隸字的規範。建立一個完整的隸字系統,這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做到, 如果不是程邈,那還要請其他專家張邈、李邈,但史籍中只有程邈,沒有其他人的記錄。最後秦始皇批准推行,也不過是施之於徒隸,只算半個正體。隸字使用範圍的擴大,那是要到漢朝了。

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01—认识隶书

《說文解字·敍》載,秦代政府使用八種書體,隸書排在最後,地位很低,還不如蟲書、摹印等。原因很簡單,刻符、蟲書、摹印、殳書等都用篆字,地位自然在徒隸書之上。

簡言之:

· 秦代進行了兩次正字:官方一次,私人一次。

· 「書同文」推行兩種字體:小篆和隸書。

· 小篆是正體,隸字只是「施之於徒隸」。

程邈本人曾是徒隸,而隸字又「施之於徒隸」,所以我以為,隸書這名稱應該和「徒隸」有關。 謝謝。

本節要點:

· 徒隸之書。

· 程邈之書。

· 隸屬篆字之書。

複習思考:

· 當隸字獲得秦始皇認同正式推行之後,就有了規矩,一有規矩就不能隨心所欲。那民間是否會產生更簡單更自由的新寫法,即一種新的手寫體?

複習思考:

· 北宋《宣和書譜》曰:「秦并六國,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今,故以李斯變大篆,以程邈作隸文,種種有不勝言者。」指小篆和隸書都是否定歷史,愚弄百姓,你怎樣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