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2月22日┃论文写作┃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

 二氧化硅2012 2019-02-23

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

李润洲,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    要: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蕴含着三种含义:一是对相关理论的借鉴与运用,二是对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的提炼与生成,三是对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的分析与论证。然而,当下有些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却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有经验事实而无理论框架的平面写作,有理论术语而无实质嵌入的装饰写作,有理论命题而无分析论证的操作写作等。因此,增强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至少须带着问题遴选理论,让论文写作因理而明;澄清语境、嵌入理论,让论文写作事理会通;界定概念、展开析证,让论文写作富有学理。

关键词:教师写作; 论文写作; 理论意识;

作者简介: 李润洲,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


论文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与践行,不过,教师一旦尝试写起论文来,却常常感到痛苦难言,不是欲写又止而写不出来,就是写了出来也感到不像论文。而之所以教师欲写又止而写不出来,或写了出来也感到不像论文,其原因在于论文写作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描述,而是通过教育教学经验的描述揭示出某种道理;也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事实的呈现,而是通过教育教学事实的呈现阐释某种理念。而道理和理念皆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意识的缺失才是教师论文写作不是欲写又止而写不出来,就是写了出来也感到不像论文的根源。那么,何谓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教师论文写作理论意识的缺失有哪些表征?教师论文写作如何彰显理论意识?


一、教师论文写作理论意识的意蕴

说起理论来,普通教师大多有一种爱恨交加之感。爱是因为有了理论的指导,论文写作就会思路清晰、论述深刻;恨是因为理论大多抽象、深奥而难以驾驭。从词源上看,理论起初在英语或汉语里都是作为动词而使用着。后来,理论逐渐演化为“观看后获得的结论”或“系统的知识体系”,表现为概念、命题体系;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的揭示,而命题则是通过判断阐释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理论的动词与名词的含义,教师论文写作的理论意识是指通过借鉴、运用相关的理论解决自己遭遇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提炼、生成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它内在地蕴含着三重含义:

1.对相关理论的借鉴与运用。教师论文写作是一个“内化—构思—外化”的过程。“内化”是主动吸收各种相关理论为我所用;“构思”是根据主题及其问题将理解、消化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构与重构;“外化”则是将头脑中的意向、观点运用文字进行成型化表达。可以说,教师论文写作不可能写出自己头脑中没有的东西。正如周国平所言:“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没有东西,无论外部世界多么丰富,你都一定熟视无睹,你是一个心灵丰富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也会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你是一个内心贫乏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1]同时,一个人的学识、视野总是有限的,而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问题又大多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前人对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多有论述与阐释,正如歌德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2]因此,教师在分析、阐述某个教育教学问题时无非是在前人对相关教育教学问题论述的基础上接着说或重新说。比如,凌宗伟老师为了揭示“模式化教育”的弊端,就花了五年功夫,读了三十几本书,才写了一篇八千的论文《模式化的教育:新的压迫与侵犯》,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什么是教育》《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所称作学校的地方》《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经典与教育哲学著作。[3]


2.对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的提炼与生成。教师借鉴、运用相关的理论解答教育教学问题,其目的之一就是提炼、生成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展开来说,教师论文写作是通过回答某(些)教育教学问题而形成自己对某(些)教育教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对某(些)教育教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具体表现为概念的提出与命题的论证,从而形成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为“教师专业成长=经验 反思”。但仅仅对经验进行反思,而不把反思的结果诉诸文字表达,那么这种反思所得通常会时过境迁,难以留下深刻的烙印。而论文写作从“心有所得”到“写有所成”,就能使反思所得清晰化、系统化,从而使教师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就应完整地表述为“经验 反思 写作”。比如,金一民老师通过借鉴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理解?联结?激活”的学习规律,阐述了个人对数学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看法,即“重视过程性建构、大观点组织和条件化生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从而形成了个人数学教学的理论。[4]


3.对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的分析与论证。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要想成一家之言,则须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论证。从逻辑上讲,对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的分析与论证至少有三个路径:一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推导出特殊。演绎推理一般由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组成,只要大前提正确,那么从小前提中就能必然地推出结论来。比如,凡人皆死,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二是归纳推理,即从特殊推导出一般,即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道理。三是归纳—演绎推理。如果说演绎推理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储备和功底,那么归纳推理则必须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也各自存在着逻辑缺陷,因为演绎推理获得的教育教学知识并不能超出大前提和小前提所拓展的疆域,难以提出原创性的理论,而归纳推理则常常难以穷尽同一教育事实的所有样本,难以保证其结论的绝对正确性,因此,为了弥补演绎和归纳推理的缺陷,则可以将演绎和归纳推理综合起来运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归纳—演绎”推理。这种推理与演绎、归纳推理的主要区别是“假设”。在演绎推理中,大前提是不证自明的,根本没有需要去证明的假设,而在归纳推理中,先是概括、分析事实材料,再得出结论,也没有假设。[5]自然,不管是运用哪种分析论证思路,个人教育教学理论的成立都需要理论和事实的支持。而缺乏理论和事实的分析与论证,个人教育教学理论就只能是个人经验与主观臆测的混合物。


二、教师论文写作理论意识缺失的表征

教师大多精于学科专业知识,而对教育教学知识却重视不够,想当然地认为有了学科知识,自然就能教好学生,而不知教育教学之道对教好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和根本,此种知识偏好导致的教师知识结构残缺,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难以将学术型知识转化为教学型知识,在教师论文写作中则表现为理论意识的缺失。


1.有经验事实而无理论框架的平面写作。教师论文写作要不要理论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没有理论渗透、引导的罗列经验或观察事实,所获得的只是事实与经验本身,且事实与经验并不能自动地反映、折射出其蕴含的道理。而教师论文写作就是通过经验的呈现与事实的描述来阐述、论证某种道理。然而,有些教师的论文写作却常常就事论事,而难以从事实中抽析出道理来,或者凭着感觉陈述各种经验,但不知陈述这些经验有何用,从而使论文写作成了有经验事实而无理论框架的平面写作。

比如,有教师在《小学英语“有效说话”初探》中,详细陈述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访谈、报告、记忆、营造氛围”等促进小学生有效说话的策略,但为什么这些策略是有效的,运用这些策略要解决什么问题,有效说话的标准是什么等,却少有阐述与论证,只是将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做法呈现出来。同时,当下,为了增强论文写作的研究性,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大多呈现调查的问题及结果,但对为什么设置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调查结果用来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却鲜有分析与阐释,只是为了呈现这些调查数据而使论文显得有研究的味道而已。比如,有教师撰写《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研究》,其呈现的调查问题是:(1)你有课前做预习的习惯吗?(2)你能够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并及时上交吗?(3)作业中的错题,你会主动改错吗?(4)课堂45 分钟,你能一直做到认真听讲吗?(5)对于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你有反思的习惯吗?其选项大多是能、不能与有时能或会、不会与有时会。且不说,其选项设置得过于简单之缺陷,即使单看问题的编织,也看不出为什么编织这5 个而不是其他问题,问卷调查到底要揭示什么样的问题,只是用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学生学习习惯不良而亟须改正,然后就是阐述纠正的措施,诸如“有效预习、课前两分钟高效准备、保证有效的课堂学习、有效常规作业”等。


2.有理论术语而无实质嵌入的装饰写作。在论文写作中,有些教师慢慢体悟到没有理论嵌入的论文写作,不仅难以深入下去、展开论述,而且各种材料因缺乏主旨而成了堆积,于是有意识地寻找某种理论作为论文写作的指导,诸如“教育现象学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分析”“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等,单从题目上看,论文写作就嵌入了某种理论——“教育现象学”“对话”,但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只要写了一些理论术语就表明了自己论文写作有水平、上档次,表现为借鉴、运用的理论与实际呈现的材料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往往是理论与材料“两张皮”,未能运用相关理论去观照经验材料,从而使自己的论文写作蜕化为有理论术语而无实质嵌入的装饰写作。

比如,有教师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有效应用》中,用三言两语界定了何谓思维导图后,就阐述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教学步骤”,从写作思路上看,这样的行文安排并没有什么大错,但其“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教学步骤”却脱离思维导图而谈写作前要明确文章的框架结构,写作中要认真审题、把握思路,写作后要及时中肯评价,但未能充分展示出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教学与普通写作教学的区别和特色。与此相对照,有教师在《教育现象学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分析》中,在概述了“直接面对‘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和“教育现象学提出的原因”后,详细地阐述了“现象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诸如“悬置‘成见’‘现象还原’——发掘细胞学说新的意义”,“‘本质直观’:在直观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范例教学的现象学解释”,就紧紧围绕着如何将教育现象学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而展开论述。[6]


3.有理论命题而无分析论证的操作写作。教师论文写作既要有问题,也要有对问题的回答,还要有对问题答案的分析论证。如果说有经验事实而无理论框架的平面写作,主要失之于拟回答的问题模糊不清,而有理论术语而无实际嵌入的装饰写作,主要失之于无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那么有理论命题而无分析论证的操作写作则是有自己拟回答问题的答案,却失之于对自己所持观点分析论证得不充分,违背了论文乃因论而成文的逻辑。这种因论而成文的论文写作展开来说就是论文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但在应用取向主导的论文写作中,有些教师的论文写作却撇开对“是什么”“为什么”的前提问题的回答,直接阐述“如何做”,从而使论文写作成了有理论命题而无分析论证的操作写作。

比如,有教师在《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中,详实地展现了实施的各种步骤,诸如:步骤一,“放手做”还是“立规矩”;步骤二,“关注细节”还是“着眼全局”;步骤三,从局部到整体,感悟文本主旨;步骤四,“单打独斗”还是“齐头并进”。并叙述了圈点批注的具体方法及不同文体的圈点批注的要点等。但由于未能回答何谓“圈点批注法”,以及“圈点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何作用,因此,该文虽然记录了“圈点批注法”实施的过程及其反思日记,但分析论证的色彩却显单薄,让人读后不知其为何如此进行“圈点批注法”教学,其反思日记是为何种观点服务的。再如,有教师在《高效数学复习浅见》中,在陈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道理后,就详细呈现了一个练习题的案例,但为什么通过这个案例就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却论述得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三、教师论文写作理论意识彰显的路径

倘若理论意识的缺失让教师的论文写作深陷于困境之中,那么教师论文写作又该如何彰显理论意识呢?

1.带着问题遴选理论,让论文写作因理而明。教师的论文写作是因解答问题的需要而写,在解答问题时,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写明白。而要想清楚,就须带着问题遴选理论,让纷扰杂多的经验事实因理论的观照、透视而敞亮、明晰。

所谓“带着问题遴选理论”,是指根据自己拟回答的问题及其包含的主题词、关键词,查阅相关的理论,让已有的知识为解答自己的问题服务。倘若笔者来写《小学英语“有效说话”初探》,则会根据拟回答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英语说话的能力,查阅有关论述小学英语有效说话的文献,看一看已有成果是如何界定小学英语有效说话的,小学英语有效说话的标准是什么,其合理性在哪里。若是赞同小学英语有效说话的已有看法,那么通过借鉴、运用何谓“小学英语有效说话”这一理论,就可观照、透视当下小学英语说话教学,看一看是否有不符合或偏离小学英语有效说话这一理论的地方,如果有不符或偏离,那么再有针对性地阐述提升小学生英语有效说话的对策,如此构思,论文的写作思路就不会混乱无序,就可避免有经验事实而无理论框架的平面写作。同样,在运用问卷搜集写作素材之前,也须根据拟回答的问题,查阅别人回答相关问题时,是如何设计问卷的,其问卷设计包含了哪些维度,每个维度下面有哪些指标,这些维度、指标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理论框架。只要搞清楚了别人设计相关问题的理论框架,那么自己设计的问题和问卷才会有理有据。


2.澄清语境、嵌入理论,让论文写作事理会通。澄清语境是指既要清楚已有理论是秉持何种立场、写了什么、如何写以及为什么写,也要明了自己言说时持有何种立场、想写些什么、如何写以及为什么写。而嵌入理论则既可直接运用已有理论的言说话语,也可间接运用已有理论的思维方式或价值取向。因为一个理论不仅表征着一套话语体系,而且也隐藏着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当澄清语境、嵌入理论时,此时的理论就类似于论文写作的主旨,统领着各种材料,并将这种主旨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始终,从而让论文写作事理会通。倘若笔者来写《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有效应用》,那么在界定了思维导图概念的基础上,就会依据思维导图即思维可视化的本质特征,遵循“提要素——探本质——理关系——建结构”的思维可视化的步骤,针对不同的英语写作文体,与学生一起勾画出英语写作的思维导图,并与未基于思维导图的英语写作教学相对照,如此运思,思维导图这一理论将灌注于论文写作之中,就能有效地规避有理论术语而无实质嵌入的装饰写作。当然,澄清语境、嵌入理论的理论并不一定是言说话语,也可以是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比如,王崧舟老师在《例谈‘学情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是运用了“学情”这一理论的思维方式,用“学什么、谁在学、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作为论文写作的框架,通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课例分析,为解决“无力”“无能”的学情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学情”搭建一个参照系,即准确、清晰地把握学习内容;为“目标”编制一张张条件网,即在学生学习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设置一个个条件性目标。[7]


3.界定概念、展开析证,让论文写作富有学理。界即边界,定即划定,而界定概念是指为论文写作的对象划定一条边界,继而为论文写作提供一种逻辑地图。界定概念通常来说就是下定义,有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两种。界定了概念,回答了是什么,再遵照为什么与如何做的思路展开析证,从而使论文写作成为一条完整的逻辑分析论证链,让论文写作富有学理。


倘若笔者来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则会先界定“圈点批注法”,论述其特征、类型及其价值,然后揭示“圈点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乱象,最后针对这些存在的乱象,通过行动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论文写作大多是对策性的,即为解决某个实践问题提供解决对策,其一般思路是“找问题、摆事实、提建议”,其问题逻辑是对“是什么、为什么与如何做”的回答。比如,杨友平老师在《数学思考力:在“自然境遇”中自由生长》中,首先通过“检读‘本质’:数学思考力的概念再认识”,引用日本学者细野真宏的“数学思考力”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本质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情境的适应性与思考的敏感性。然后带着“数学思考力”这一理想的图景,窥探了课堂常态的数学思考力的“虚饰”,指出“学材‘程式化’:‘有思路’未必‘有出路’”,“思维‘标准化’:‘没有问题’其实‘有问题’”,“语境‘小众化’:‘被思考’实质‘无成长’”,“思考‘零碎化’:‘无整体’带来‘没力度’”,最后阐述了解决对策,即“‘逆境’相应,自己撬开问题的‘外壳’”,“‘我境’相适,自主建构发现的‘意义’”与“‘异境’相融,自由感悟隐含的思想”。[8]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04),45-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