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跑且思之二——顺利完成千岛湖首马

 醉牛988 2019-02-24

为什么要跑步:“鱼儿要游,鸟儿要飞,人类要奔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释放天性,健康快乐。

跑得快、跑得远有什么意义:“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野蛮体魄是文明精神的标配。

怎么样才能跑、善跑:小富靠勤,大富在天。大理想靠天时地利,小目标只需人和再加点不算太差的小运气就能实现。跑步这种小目标,方法、方法、方法+训练、训练、训练,就能成为一个能跑马拉松的人。捷径也是有的,那就是借助一点天时地利,比如天赋好,比如加入团队、有大神指点、经系统训练;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如何才能跑出健康、跑得久远:敬畏加循序渐进。敬畏天地、敬畏方法、敬畏身体,循序渐进直至养成跑步的习惯,要是能激发出对跑步的兴趣更好。当跑步成为一种习惯,当跑步成了一种兴趣,那么无需坚持,只有享受,想不跑都难。

目标。大众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是竞技体育的名次与排名。跑步的目标,木又营长同我们说得很明确:无伤无痛,跑得健康,跑得久远,顺便挑战一下自己,更好更健康。锻炼,健康是主旨,要是励志一点的话那就借用徐俊微信中的一句话: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标准。

敬畏。个体渺小,生命脆弱,人无敬畏则不立。敬畏天规地律,敬畏方法技术,敬畏身体生命。方法与技术是前人成功实践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应用与传承延续,首先在于敬畏。皮肉之躯娇贵易伤,使用有条件,只有敬畏生命,时时聆听身体的声音,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一个善跑者。

格局。马拉松是极限运动,马拉松伤身体,马拉松只有专业运动员与少数牛人才能完成,普通人跑不了马拉松……

与马拉松的缘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也就是格局。

什么是格局?一个人思想框架的优劣与大小。天格地局,先天基因加后天学习实践所形成的思想框架就是格局。

格局者,一个人的思想深度、视野高度、胸怀宽度、抱负大小,此为整体格局,对某一件人事地认识则为局部格局。

无知加封闭,“贫穷”限制了人的想像力,愚昧迷信,只因格局太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别样人生,格局大了。

马拉松不是极限运动,是比较容易挑战成功的强身运动,否则怎么能够风靡全球。

健康跑步不伤膝,这已有权威实验数据证明。

跑马不伤身,要是积累不够只能勉强跑半马的能力偏要拼全马时才会伤身体,那些老马一年跑十几场全马、跑马季时甚至一个月跑三四个全马都很轻松,回家照样上班带小孩,这就是能力的差距。

伤痛是一种警示、是对身体最好地保护。

任何运动,伤痛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不是结果。

强壮筋骨及肌肉的运动,实际就是一个强刺激甚至小破坏、然后再修复恢复、最后变得强壮的过程。

身体中的绝大多数器官,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变化规律,反复锻炼而变得强大,长久不用则早早退化。锻炼初期,脆弱的机体突然受到较大刺激,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以伤痛来警示与抗议甚至罢工。

所以伤痛难免,但要引起警觉,及时调整、合理安排、科学训练。尽最大可能避免伤痛,杜绝不可逆转的伤病如膝关节磨损。

丰富的想法加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思想,构筑成格局。

人生是种选择,决定每个人所看到的人生风景的,不是眼睛,而是我们的格局。能不能尽早成为一个强健的善跑者,也是如此。

/ 感谢有你们 /

今年能迈进马拉松的门槛,顺利完成千岛湖首马,内心除了阵阵小激动外,就是满满的感恩。

感谢小傅与斯斯两位美女地引荐,感谢木又营长地指导,感谢小伙伴们地陪伴,感谢家人地支持。

是你们让我这个曾经跑步五六年跑量才到2000公里的佛系跑者,实现了马拉松的梦想,爱上了跑马运动。

/ 千岛湖首马 /

11月25日千岛湖马拉松是我的首马。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怕跑崩,很紧张。提前做了不少功课,在比赛前半个月的九天时间内就进行了三次24公里左右的马拉松配速跑,拉耐力增信心。

鸡血还是管用的,以马拉松配速跑完25公里与35公里,都没有出现过抽筋及撞墙现象,因此对首马心里还是有底的。要是旧伤不复发、新伤能控制,330是有希望的;要是三十公里后抽筋或者伤痛复发的话,慢慢跑,四小时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也做好了抽筋与受伤的应对策略:一是严格执行营长的战术布局,前十公里控制速度,以450左右的马拉松配速跑,目的是为防止拉爆与受伤。二是一旦出现抽筋或者受伤的症状,及时调整,出现最坏结果的,就不求成绩只保完赛。

7:00比赛开始,以450左右的配速一路向前。整条马路都是乌泱泱的人潮,几公里下来超过了几百人,前面还有好几百号人,看得人心里发慌。

一切按计划进行着,奔跑,超越,被超越。但刚到十公里处,就开始气喘吁吁、两腿沉重,体能出问题了,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跑崩了,那完了。

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一般要到十公里左右身体才兴奋,机体进入最佳状态,轻松、有力、强劲,能以440左右的配速跑到三十几公里。现在出现的这种情况,在这几个月的训练中从来没有发生过,难道要“出师未捷身先死”?

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对于未知领域,变化以及意外反而是常态。

幸运的是,一公里后这种现象消失了,呼吸趋向平稳、手脚开始有劲、身体进入了奔跑的最佳状态,总算松了一口气。想想,可能还是初次比赛过于紧张的原因造成的。

之后根据以往经验,用440左右的最佳配速一路超越,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不断超越,但又永无止境的感觉太美妙了,像极了人生的过程。

到达21公里折回处时,状态良好,新伤旧疾都没有不适反应。心中窃喜,看来今天运气不错,跑进320都有可能。

人就怕得意忘形。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路轻松地与每处的志愿者打招呼、与每个见到地跑友加油鼓励。到了32公里处,左脚带伤的跟腱突然抽了一下,不好,可能要抽筋了。马上启动预防方案,把配速降到500左右,同时减小步幅、稍提步频,最重要的是把脚放低有意识的以腰胯为主发力带动腿部跑,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肌肉与筋骨地刺激。之后几公里的上坡路则以加速摆臂来带动小腿跑。

就这样一路压着速度、防着受伤,跑到了终点。腿没抽筋,人未撞墙,劲尚有余,比训练还轻松的结束了比赛,时间定格在:03:24:31

/ 赛后小心得 /

 回顾自己在8月份时还是一个认为不可能能跑全马的小白,到现在越跑越有劲、一不小心就跑了个半马、一有空就想来个lsd的跑马爱好者,最深的感触是马拉松运动方法和训练很重要。

马拉松是最佳强身运动之一,每一个机体功能正常的人,经过几个月地系统训练基本都能跑。这期训练营,我们六七个马拉松小白全部顺利完成了首马。

人生的大理想要靠天时地利,而小目标只需人和就够了。跑马这种小目标,只要方法加上训练就能实现。马拉松运动能风靡全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还在于比较容易挑战成功。

健康跑马,方法是灵魂,跑量是基石。

人类进化的基础是传承,是人超强地学习模仿、归纳总结、开拓创新的能力。

方法技术让人快速成长与强大,学习既是人的优良品质也是成功的捷径。

前辈们为我们制定了各种方法、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为每个人都能跑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无限感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跑马是技术与跑量地结合,没有跑量地积累,机体不够强壮,42公里不会是轻松活儿。木又营长能成为跑进250的大神,三四千公里的年跑量是其强大的基础。我这次能顺利完成首马,也是得益于训练营期间平均每月200多公里的跑量。跑崩、抽筋、撞墙,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跑量不够。

训练多吃苦,比赛不受罪。

马拉松需要跑量地积累,那是不是很辛苦?

业余爱好能跑这么多的,肯定不会感到很辛苦。人性趋吉避凶、追求快乐而逃避痛苦,不为工作、不为名利,只有习惯跑步、爱好跑步的人才会跑这样多。

当跑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时,甘愿做、欢喜受,只有享受,没有痛苦。

痛苦与快乐只是个人地内心感受,不是事物的本身。大理想使人痛苦,小目标令人快乐,就是这个道理。

小目标马上能看到结果,一个月就能从五公里突破到十公里,两个月就能收获从只能跑十公里到能跑半马的喜悦,几个月就能跑全马。

人对于短时间内能看到结果的事情,往往会忽略过程的艰辛,再苦也能忍受,痛苦感不强烈。

工作也是如此,早出晚归、枯燥无味,辛不辛苦?但每个月都有结果都有工资拿,习惯了,也就没有什么痛苦。要是痛苦,肯定干不长久。

再辛苦的工作,只要多打鸡血,只要提高薪金,把月薪改为周薪、改为日薪,很多人都能适应,习惯了也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

每天都有收获,每月都有进步,每年都有希望,谁会在意过程的艰辛!

马拉松训练,吃苦一时,健康一生。

训练营中,木又营长传授的马拉松系统训练方法,是小白们顺利完成首马、老马们大幅度pb的利器。

跑前热身,跑后拉伸;配速跑,间歇跑,速度训练,有氧跑,乳酸跑,中长距离跑,长距离跑,这些技术地综合练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方法是工具,是开锁的钥匙。

训练是妙手,是打开钥匙的匠人之手。

方法加训练,令人强大而自信,一切皆有可能。

马拉松训练,痛且快乐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