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端午

 杏坛归客 2019-02-24
                   

       自芒种起身,穿过酷暑到来的时间座标夏至,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塞外高原到西南边陲,五月初五前后,在江河湖海,到处都是龙舟竞发,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描述了当年广东番禺附近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时至今日,番禺每年的龙舟大赛,如期举行,盛况空前。“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末长安僧人文秀咏怀端午节的诗。端午,正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线,民间有“阴阳分、死生争”的说法。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在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节日的外延又有扩大,休闲、放松、消遣、 旅游、购物、团集,人们以各种方式疏缓工作压力,使得端午节逞多元趋势。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一年要过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在我的家乡鄂州,也要过两个端阳的,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在湖南的汨罗,每年的国际龙舟节,都有国内外数十支龙舟代表队参赛,近30万观众齐聚汨罗,观看节日盛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深刻理解端午节文化要素的真正内涵,让节日深度走向生活,走向民间。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情感的体现,是实实在在的、充满理想和期待的生活。

       一、端午节的源头考证

       让节日文化走向生活,把这种记忆放得久一点,把这种节日内涵放得长一点。端午节,又被称为端五节、端阳节、诗人节或蒲节。它最早的起源与天文历法有关,也与民间辟邪禳灾有关。在古代历法中,农历五月,又被称为午月,而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北斗七星的勺柄恰值“午”点。“端”字有初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端午,也就指五月初五了。”(盖国梁著《节趣》)对中国古人而言,数字是神秘的,而重叠的数字更为神秘,如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所谓奇奇为正,因而五月初五便具有了“天地中正”“扶正驱邪”的文化深意。至于端阳节,那是: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景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着“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二、端午节的习俗风情

       端午节习俗,各地有异,但主要还是赛龙舟、吃棕子、挂菖蒲、插艾条、喝雄黄酒等。

       划龙舟,是端午仪式的主要内容。不用述说,划龙舟是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荆楚时记》中说:“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竟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用舟楫拯救,可以理解,在舟前冠一龙字,这龙舟究竟是怎么来的?《穆天子传》有一句话:“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如此说,比屈原早了几百年的周穆王,就有龙舟了。把舟造成龙的样子,又有什么寓意呢?在《水经注》中有这么一段:“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发。生死,命也,何忧龙哉?”湖北作家熊召政在《龙舟》一文中,作了一番考究:“这个龙巢,就在长江与汉水汇合以后的北岸。楚人造龙舟,可能与禹的这段传说有关。”舟冠以龙,《周易》上说,飞龙在天。用龙舟纪念屈原,取“受命于天”的意思,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汉文帝时的贾宜《吊屈原赋》开头便说:“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又说:“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一条小水沟,怎能容得下巨大的鱼,一头巨大的鱼,怎能受制于小蚂蚁?屈原,才是龙的化身。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对端午节作过详尽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东汉以后,这一风俗逐渐向北方传播。吴越族以前,华夏是以龙为部族标志的,伏羲、女娲、颛顼、禹、黄帝都是龙族著名领袖,是以龙为图腾的,认为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华夏后人,把这些著名的祖先也视为龙的化身,从此有祭祀龙的盛典。直至今天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吴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他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往水里扔,献给神龙吃。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的形状,岸上以鼓声相配合在水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由来。后来考古研究,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吃粽子,是端午的共同记忆。端午节,从舌尖上看,主要是吃粽子。轻轻剥开青色的苇叶,一团鲜香的肉粽,令人嘴馋。“五月端午节,家家粽子香”。节日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正因为有粽子等这样带有强烈符号意义的物质。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因为它蕴含每个人、每个家庭细腻而棉长的温暧回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吃粽子,传说为,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遭遇。粽子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权当传说,姑妄听之,可别当真。它的出现早于屈原的传说。春秋时期人们用茭白包黍米做成牛角的形状,并用刚长出来的竹子做成筒粽密封烤熟,可见,粽子出现比屈原出世更早。事实上,粽子也是夏日的食品,中医学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就粽子的配料而言,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更值得一提的是,包裹粽子的芦苇叶、竹叶、荷叶,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苇叶可清热生津、竹叶可清热除烦、荷叶可和胃宁神。但要说最为讲究的粽子,当数嘉湖细点。浙江省嘉兴市,经过世代传承的五芳粽子制作技艺,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挂菖蒲,是端午的普遍做法。农业社会幼儿启蒙书《幼学琼林》上说:“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即为蒲节。”农历四月,在华北正是小麦收割的时节,如配合“秋收冬藏”之义,则它就成了麦子的“秋”了。《本草纲目》记载:“菖蒲气温味辛,功能解毒杀虫。”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似剑,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等作用。每逢端午,人们都要将菖蒲悬挂在门上,杀菌防病。所以古时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辟邪”的说法。菖蒲叶狭长似箭,挂在大门上,以辟瘟疾。端午与夏至相去不远,气温已相当高,因而“吃了端午酒,扇子不离手。”布谷鸟习性生活于菖蒲间,端午时节,布谷鸟从菖蒲间飞向天空,叫声很像“张三拐骨”。台湾学者刘广英在《气象万千》中提到:有首农谣是这么唱和的:“光棍下锄,麦子快熟。你做什么?买油打醋。你叫什么?张三拐骨。姑娘美不?没看清楚。”端午,光棍出游,眼光所在,当然是女性。光棍所问“姑娘美不”?布谷鸟一句“没看清楚”就令人莞尔了。

       插艾条,是端午节百姓的惯常经历。艾叶是一种菊科植物,艾,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气芬芳,能通九窍,炙疾病。”时值端午,艾灸治疗正当时。端午节在古时又被称为“卫生节”。艾灸是传统中医药的瑰宝,早在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就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艾叶还能加入食品中。现在客家菜中的艾滋,就是用艾汁和糯米制成的。我曾写过一篇《古老的艾》,其中说到:“艾的长势很旺,成语有方兴未艾。艾叶正面是绿色,反面是浅绿色,因为有密密的茸毛而逞白色,风吹艾叶,不仅有音响效果,而且有图像感觉。正看一片绿色,一阵风过,灰白一片。很有点像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观众席上的布景观众,一会儿变换一种颜色。艾地,晚上我是不敢去的,散发出的药味,使我感到神秘,突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闪出一片白色,这就使人害怕了。是不是起源于儿童的这种心理,将艾作为一种驱邪物,不得而知。”我们那里,每年五月端午,家家窗户和门楣都插上艾条和菖蒲。老人说,“艾气可以赶走鬼气。”

       喝雄黄酒,是端午的奇风异俗。和粽子、龙舟几乎完全依附于端午而存在不同,雄黄在中华文化中自有其一席之地。传说,人们拿一缸雄黄酒倒在江中,说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子全体。雄黄是道家许多丹药的重要成分之一,魏晋名士流行食用的“寒食散”,其成分按葛洪所述,主要是雄黄。古人将五月初五这一天视为恶日,在家中挂菖蒲、插艾蒿,共同的民族心理都是祛疫止恶。在气温上升、瓜果上市的五月,原本就是肠道疾病等疫情高发期,科学不怎么发达的古代,喝喝雄黄酒,祛病驱邪,完全顺理成章。不过,喝雄黄酒习俗,随着文明进步,而今业已消失了。

       三、端午节的水畔绝响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人们自古就众说纷纭。“一说是它起源于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祀节日,一说它开始于夏至节,一说吴王夫差在此日庆祝疏通运河,一说越王勾践在此日为复国操演水师,一说端午来自恶月恶日的辟邪习俗,还有一说是与钟馗面容丑陋刚正驱邪有关。但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三个与水有关的死亡传奇。”(高君子著《中国节》)上善若水,这个见解极其深刻。

    纪念屈原。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悼念他。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人们还荡舟于江河之上以寄托哀思,此后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人们竟把远古的风俗与纪念屈原结合得如此巧妙。所以,就连闻一多先生也主张保持这些传说,赞许屈原传说包含着深远的意义。屈原有着高洁不群的情操,有着富国强兵的思想,有着坚贞不愉的信念。然而,他终于绝望了,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一个风啸啸雨绵绵的日子,奋身投入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张正明著《楚文化史》中说:“屈原以国家的兴亡为己任,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死而后已。无论作为文学家的屈原和作为爱国者的屈原,我们都赞同太史公为他立传时所写下的: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纪念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此说出自东汉文学家邯郸淳的《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件事,有史书记载,是真实的。但传至民间便有了神秘色彩,说伍子胥死后,天帝怜他竭尽忠心,便封他为钱塘江的潮神。每年钱塘江的汹涌澎湃,就是伍子胥的英灵在作不平的怒吼。浙江一带的人民,怜悯伍子胥的冤屈,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尸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龙船迎接潮神。

       纪念曹娥。东汉时期的浙江上虞,一年的春夏之间,舜江两岸连降大雨,洪水暴涨。曹娥的父亲在风浪中迎波神时不幸溺死,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哭泣,七天七夜后,于五月初五投江,五天后,背负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震惊乡里。县令推崇孝节,为曹娥立碑,后来又把她殉父的地方命名为曹娥江,并在五月初五投江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延续成俗。上面提到的《曹娥碑》就记着这件事。相传当时文学大家蔡邕,经过曹娥碑时,天已黑了,用手摸着读完碑文慨叹不已,在碑旁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这是一句隐语。黄娟,是有色的丝,丝与色合起来是“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女与少合起来就是“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和子合起来是个“好”字;齑是辛辣事物,臼是容受东西的器具,受和辛合起来是古写的“辞”。合在一起是称赞《曹娥碑》是“绝妙好辞”。故事《世说新语》有记载,《三国演义》也采了进去,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经典。(材料来源于盖国梁《节趣》和高君子《中国节》)

       节日,总赋与一些美丽的神话和神秘的传说。将端午节的意义完全与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纪念联系在一起,是后人的解释,这恰恰表明了一个节日的真相:人们与时俱进地为节日添加新的内容,使其越来越丰厚,节日才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承传至今。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历史的动物。我们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动物只有一种遗传基因——生物的遗传基因,而人类有两种遗传基因,除了生物方面的,还有文化的遗传基因或者说传统的基因。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不会因为时代久远而丧失它的价值。人类越来越成熟,就会越来越重视传统,人类就会自然而然地靠近文化血脉里的东西。中国的文化传统,承载的思想仍然在哺育一代代中国人。后人从诠释中理解其中蕴藏的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般认为,鬼神与魂魄是宗教思想的核心。结合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说法,儒家出于对鬼神的理性态度,难以对之形成宗教性认识。正如荀子强调对于鬼神之祭礼“君子以为人事也,庶民以为鬼事也。”由于普通民众认知水平的限制,必须以宗教化的思维来理解和践行儒家思想。其实质都是对儒家所宣扬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的崇拜和推广。它们既是儒家宣教内容的民间版本,也是构成宗教性儒教的主体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认识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民间节日,正是宗教性儒教的重要表现形式。关于端午节的三个主要传说,屈原、伍子胥、曹娥,这三个人物与其说是民间百姓因崇敬效法而塑造的,不如说是历代统治者为意识形态功利而树立的。与其说这些人物是爱国、道德精神的楷模,不如说他们是生命价值的象征。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他们都是投江者,亦都是自杀者,都是勇敢面对死亡的人,这是他们共有的文化原型。在象征意义上,端午节可以说是舍生取义的节日,表层是对于人间公正与政治公平的诉求,深层可以视为死亡庆典,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对死的态度。对中国人来说,自杀是政治的,是以抗争、报复、警示、正义为基本诉求的。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其实他有好几个选择,可以调整心态与当时的主流进行适当的妥协,可以隐居深山忘却世事过一种闲云野鹤的逍遥生活,还可以出国发展“楚材晋用”。可是不愿妥协、不愿隐逸,也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他投江自杀了。他的死是对社会的抗议,是对操守的坚持。屈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对于理想与人格的追求,对于现实世界的眷恋、殷忧与质疑,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屈原身上的爱国情怀、美政思想、独立人格,已经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江海之中,滋润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屈原对文学艺术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离骚》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标志,一个符号。屈原放逐,经过我的家乡。《九章·涉江》有“乘鄂渚而反顾兮”句,屈原顺江而下,途经鄂渚,即今武汉市武昌、鄂州一带,我也沾得一份自豪和亲切。屈原金相玉质般的诗歌语言与奇幻瑰丽的文学想象,使之成为中国“词章之祖”。鲁迅评价司马迁《史记》,用《离骚》做标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先生对《离骚》的推崇。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太宗李世明和宋太祖赵匡胤英名盖世,只可惜还少了点文化素养和才华。毛泽东心中的“风骚”,是一种风骨、一种潮流、或者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当年,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送给客人的礼物就有屈原的《离骚》。五月五日,一说为诗人节。抗日战争初期,文艺界曾一致决定这一天为“诗人节”。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诗人,拥有自己这样隆重的节日,更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历两千多年受到全国老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

       四、端午节的传承思考

       传统节日,给我们强烈的历史感和时间感。时间没有重量,却有压力。它淡漠冷酷却又生机勃勃,永远上演着摧毁与诞生的游戏。因此,在民俗与人物传说交会的内涵上,端午节在所有的节日中似独具一种刚烈的美。印度诗人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张载有言“生,吾顺事;死,吾宁矣。”传统士人生命格调,大哉,美哉,壮哉。人类历史极其慢长,人性变化何其缓慢。将屈原人性比之今人,难说有质的变化。我们若有能力将古人作为审美对象,也应能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场域中随古人挣扎、浮沉。在趋向宏大的同时,向境界高度的人性深度迈进。作为全景式反映中华民族习俗、文化、追求的传统节日,其本身就是信仰集合。而民间的信仰,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有单一的宗教,但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自主地、深刻地、放手地取代了西方“上帝”的含义。这样的奥秘与玄机,可能没有几个人进行深入的探究。传统节日,不仅原生性地表达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和“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他将民间的情谊置于民族时间的怀抱,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当代生活并不是凭空而来,我们的大地上一直拥有高贵的情感。这高贵的情怀和精神,对深陷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伦理危机的现代社会,都是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每个传统节日,既有娓娓动人的故事,又有丰富深厚的精神阐发。能使不同层面不同人群从中得益。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锣鼓喧天,龙舟竞渡,万人欢腾的热闹场面,哪个传统节日能与之比?在目前公认的四大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和中秋都带有鲜明的回归家庭的色彩,只有端午节包含了许多民众的户外活动,人们通过这些活动纪念先贤并激发集体认同感。如今的端午节庆,最常见的就是“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插艾蒿”,像这种具有相当仪式感的传统端午文化大餐却越来越少,保留并弘扬这种文化十分必要。端午赛龙舟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在创导走向公共空间的群体活动,但在仪式化的表演背后,让我们更加亲近传统,记住传统中那些重要的文化因素。我们更期待人们利用这种群体活动更能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增长。

原创: 草禾水

虚园微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