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时之痛(例:关节 痛、过敏) 歧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冬伤于寒,春必瘟病,冬天没有伤于寒,隔年的春天不发瘟病。这种寒气的病怎么治?四时的病,季节的病以其胜来治之。比如说有一个人关节炎,关节很痛,他说平常不痛,冬天来的时候膝盖一定发病,这就是四时的病,春夏秋冬不痛,专痛冬天,那治疗要以所胜,冬天是水,土能用水,所以要强土治土,这个病才会好。 有的人春天一定打喷嚏、感冒,西方医学认为是过敏,吃抗过敏的药。这个病是发在春天,金胜木,所以治花粉过敏、打喷嚏要治治肺,不能光治鼻子。 4、色脉辨久病/新病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倶不夺者,新病也。 故病就是久病,这一段讲的是久病和新病的区分,色脉怎样区分?简单讲就是新病,刚得到的病色都不会变的,病一直在身体里面没有去,久病色才会改变,这是一个大原则,新病的脉都比较小。如果颜色被夺了,改变了,都是久病。如果他的脉和五个色脉通通失掉,色脉都失掉是久病。如果是脉和五俱不夺,都是新病,这个五就是青赤黄白黑五色。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 肝和肾脉病至,摸肝脏和肾脏的脉,如果是病至,脸上的颜色是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讲的是内出血。所谓脉病至的意思就是正常的肝脉是弦,肾脉比较浅一点点,所以你手摸上关和尺的时候,两个脉是一样的高度、大小,而且很强,病至。 脸色是青色和红色,就是身体里面有内伤,外面看不到。 已见血湿若中水也。平常受到伤,不管是外伤还是内伤,非常忌讳洗冷水,要洗热水澡,要洗澡也是用热水,最好是不要洗澡,因为洗澡的时候容易被风吹到,因为有伤在里面,这个时候用热毛巾把身上擦一擦就可以了,如果洗冷水,如果本身受伤里面有瘀血,再加上寒就更严重,更不容易清掉。 5、脉象假想图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讲的就是《三部四经图》图。 有两 张图,一张是外经出来的,一张是内经里面。内以喉胸中,胸中就跟肺是一样,在外经表里化,才会有大肠和胃。寸关尺跟人的胸隔是正对的,摸脉的时候心里永远假想一个图,中隔就是横隔上面肺心,这就是所谓的阳,隔以下肝、脾、肾胃也在中间。 如果寸脉一路往上,要超过手腕往鱼际走,就是病一直往上走,到了喉咙病就越来越高了,病如果是往下,从关脉到尺的部位是 1 寸,结果呢到了 4 寸很长,就到了膝盖、脚去了,以此来类推。 6、热中与恶风 麤(cu)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麤(cu)大就是三个脉一起跳得很高、粗大、跳得很远。脉如果是粗,脉形很大,代表阴不足阳有余,所谓脉形很大,摸上去每一个脉都来得很大,中医认为是阳有余阴不足,这个脉不说会超过9分到鱼际去,或者是超过下面到尺泽去,还是在 1 寸 9 份以内,脉变得很大,这就是热中。如果是上下都很大,然后鱼际,超过尺泽,那就是真藏脉的范围。所以热中的定义称之为阴不足阳有余。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来疾去徐,病这个脉来的时候比较快,去的时候很慢。按它是来的脉,按应该很强,一松开来脉就没有了,什么叫来去,来就是你按它,你要查它来,脉来得速度很快,放开来的时候,脉变得很小,所以你按下去跟放开来,脉形完全感觉不一样,这就是来疾去徐。病人上实下虚,所谓为厥巅疾,是头部会有问题。如果寸脉的脉非常大,冲上去,冲到上面,下面是很正常,病在上,是上实下虚。 7、 便血、濇脉、滑脉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如果重按他的脉的时候,脉变得很小,放开来的时候脉跳得很快,可以说寸比较弱,尺比较强,病人是上虚下实,这是胸阳不足,一般来说都是恶风。上焦是虚脉的时候,肺是管胸阳,管全身皮肤毛孔,病人比较怕风,因为受了伤害,怕风,所谓恶风就是风吹得他他很难过,一定要闪开来,不喜欢风直接对着吹。开敞篷车,风吹得难过,就是恶风,或者到海边风吹的时候,应该是很逍遥很美,但是学得风吹得很大很难过。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所以如果怕恶风怕表风的,都是表阳受到损害。 有脉倶沈细数者,少阴厥也。 如果摸到脉非常的细沉在骨边,骨就是肾,是少阴问题。但是如果是这个数脉而且是重按下去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脉,就是摸到骨边的时候脉很数,重按指头跟骨头贴在一起压下去的时候,居然脉还在那边,这个里面有积在里面,称为附骨脉。 简单讲,只辩证虚实的话,虚脉就是重按到骨边没有了,实脉呢按到骨边它还在,就是虚实,按照上下寸和尺来比较就是辩阴阳。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 如果脉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是寒热,阳浮到表面上来,正常的阳应该和阴是搭配在一起,如果是脉浮起来,代表阴胜了,阳衰掉了,散掉了,阳往上冲的时候,阳要散掉造成人昏眩,容易晕倒。 阳之所以会往上浮,是因为阴不能去固阳,所以阴阳两个会分开来,处方是平衡阴阳,症状就去掉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 本来是吸气脉跳两下,吐气脉跳两下,现在吸气脉跳三下,吐气脉跳三下,再加上中间停一下,一呼一吸一共是七下,就是燥脉。脉浮但是不燥,病都是在阳,都是热。如果浮而燥者病在手,有燥脉的话病在手上面。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脉细而沉的都是在脚上面,所以手是阳,脚是阴,所有的细而沉的脉,都是在骨边,所谓静就是脉比较缓。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 正常脉摸上去一直以很稳定的速度在跳动,突然有一下变更一下,并不一定为停带。有一种是本来是脉在跳动,稍微变快一下,或者变慢一下,稍微会有点变更的现象出现的时候,称为病在阳的脉,因为以速度来论气。 所有的脏腑,大肠小肠都有血管,如果会便血出来,不管是里面是动脉血管堵塞,或者是剥离,或者是大肠发炎,病人,大便或是是小便排血,中医的观念血在归经的时候,血在经络里面在血脉里面走的时候不应该会溢出来,这个时候就是为阴阳能够合。如果阴阳不合的时候,血会离经叛道,所谓的守固守是阳在固守,阴就在里面,当阳不能守的时候,阳虚的时候,阴就往外盛,这是两个相对的。 濇者阳气有余也。濇脉是标准的阴不足,阳气有余。摸到脉的时候它不流畅,脉的速度脉的形状,软弱度它的力量都是气。摸到脉里面的血的速度是涩,就是说按到骨边,发现到脉在左右转动,有时候在这边,有时候在这边,濇脉常常摸到,好像一个很软的塑胶管,里面有水,但是水又不够,一摸下去水还在里面就轱辘轱辘在旁边跑来跑去那种感觉,濇脉是气血不够,所谓的阴不足。 滑者阴气有余也。摸上去脉来的速度很快,感觉到血管里面非常有力,气血流得非常的顺畅是滑脉。寸脉比较高,尺脉是阴脉比较低,因为有斜度,不是平的,就可以感觉到脉的流畅,以后从这个角度,摸脉的时候就可以摸到了。 8、望闻问切之道 内经里面也提出来,望而知之为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为之工,切而知之为之巧。 脉会随着情志来走,所以齐伯说诊脉准的要早上天亮的时候,那个人躺在那边的时候。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滑脉是阴气有余,会造成阳不足,身热无汗,反过来看,阳有余,一定阴不足,阴升阳就降,阳升阴就降。 9、阳有余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因为这个阴气有余的时候为多汗生寒。因为阳有余的时候,皮肤表会固得非常的强,太过了,所以毛孔就是鬼门这个闭锁在那边,它不会透发,发热但是没有汗。那阴气有余的时候代表阳不足,阳不足的时候毛孔就是弦浮,就是扩散,中医讲毛孔两个字用了很多的名词,有人叫弦浮,有人叫鬼门,毛孔打开来了,病人就有汗湿掉了,因为阳不足所以病人会生寒,病人会怕冷。阴阳两个都有余,无汗,无汗代表阳,而寒就是代表阴,两个都有余的现象。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推而外就是手指把脉往外推往内推,这是内外意思。 如果这个脉你把它往外拉,拉了半天它还停在那边不能动,代表里面有积了。如果是推而内之,脉还是停留在外面,不往内走,就是生有热。 中指按到关脉的地方,脉上而不下脉在寸,尺脉也有了,代表下半身,尺脉没了,就阴阳在调整,按到中间的这个交接的时候,脉只有在上面可以摸到脉,下面摸不到脉,就下焦会寒。 如果推了脉,按到关脉,尺脉在下面可以摸到,寸脉摸不到,头上会痛。所以,如果按到骨头边脉气早者,腰际痛,身有疲。 诊脉,是以诊气为主,脉气少的时候,督脉是诸阳之汇,当然会有督脉的问题,腰背痛,身有疲。四肢有疲症,麻木不仁的现象,都是阳不足,阳都是督脉在管,所以会有腰椎痛。 去了解这些诊断,因为有些处方可以用阳的药,它本身是可以将督脉的阳气壮起来,有的阳药不壮督脉,壮四肢,皮肤上,壮关节上的阳,不一样,所以可以取舍。
|
|
来自: 钢铁虾f1y83lb9 > 《内经课程网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