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水归堂

 昵称45835878 2019-02-24

闲话“四水归堂”

来源: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 作者:李常俊

在西递、宏村看古民居,导游总会自豪地介绍当地民居的“天井”。原本在我看来稀松平常的天井,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

在我看来,天井并非徽州民居独有。不论是在咸宁乡间,还是洪湖瞿家湾,天井似乎是一座座古民居的“标配”,同样的样式,同样的功能。但恐怕只有徽州人,才将其归纳成“四水归堂”,让天井成为建筑之美感和文化之深邃的载体。

四檐跌落的“四水归堂”,是徽州先民赋予天井的文化蕴含。它与精致的砖木石“三雕”、高耸马头墙和堂皇的门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徽派建筑概念。天井的流行是深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代的徽州,山高林密,土地贫瘠。耕地尚且稀少,先民舍不得拿出大块土地用来建住宅。所以徽派建筑往往结构方正,布局紧凑。虽然也是脱胎于北方的合院式建筑,但远没有四合院那种大开大合的豪迈之气,反而十足江南的婉约灵秀。徽派建筑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高高的马头墙。马头墙虽能防火、防盗,但也让本就紧凑逼仄的房屋更加阴暗。徽派建筑在外立面几乎是不开窗采光的,所以天井就成为整座建筑的采光的关键。

天井,兼具通风和采光,营造了一座民居里小生态,也构成了徽州人生活的中心。围绕着天井分布着住宅里各式各样的生活空间。从前门进来,视线首先落在天井,越过天井就是一座建筑的核心——堂屋,在堂屋里你可以看到祖宗的画像、民居的堂号以及各式各样的楹联;可以看到新奇的自鸣钟,那是祈求家人平安的“终生平静”;还可以看到象征夫妻团圆的合欢桌,只不过平时它被一分为二靠墙而放。天井的两边,就是平时睡觉的厢房了。徽州民居的厢房往往很小,有“三步到床,五步到墙”的说法,也就仅能做睡觉之用了。视线往上,越过雕花精妙的梁枋和户净,也许是少爷的书房,或是小姐的闺房。厅室轩敞,窗明几净,阳光雨露自天井而下,滋养着少年的聪慧和少女的秀美。徽州先民的一生都是在天井边度过的,冬日看云,夏日听雨,蹒跚学步的幼儿长成了俊俏的书生,饱经风霜的商旅与家人共享短暂的天伦又匆匆离去;闺秀在“美人靠”上盼来了如意的郎君,望君归来的妇人在这里守成了牌坊……

四水归堂是粉墙黛瓦间的“留白”,是徽州先民们与自然对话的窗口,是“天人合一”的物化。我觉得“四水归堂”中的“归”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精神特质,“归”字不仅是水之归,更是气之归,人之归。先民们将水视为财富,水的流动象征着财富的盈亏。徽州民居中的天井,形似“聚宝盆”,将天降及四方屋檐滴落的雨雪汇聚于天井,尽如财富源源不断地汇入聚宝盆中,充满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智慧。精神上的满足之下,天井的结构将雨水导入沟渠,汇入湖塘,解决了排水的问题。气似风,虽说无形,却是维持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神秘力量。中医里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建筑布局同样要考虑聚气,狭小的厢房便是出于聚气的考量。天井是整个建筑气之流转的关键,高墙窄井,这种并非刻意安排的烟囱型布局,形成了一种自里而外的吸力,将气从建筑外吸入建筑之内,再散流进每一个房间,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也塑造了一座建筑的小气候。徽州先民的脚步终究是属于漫漫商道和赶考之路的,不论是经商还是为官,绕过天井的脚步匆匆,却很少停留。妻子的孤苦守望,父母的殷殷期盼,都写进了越过天井望向大门的目光中。四水归堂,人生也如流水,总有流回高堂,叶落归根的那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