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会:《行气玉佩铭》

 繁星闪耀 2019-02-24

文/陈禾塬

读书会:《行气玉佩铭》

原文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铭文释义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较早的健身文献,因为它简明扼要,含义深远,所以吸引很多名家翻译。今汇众家之长,访明师真诀。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意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郭老翻译的这段话,导致气功界的解释更深一层,并引申出小周天情景。因为一呼一吸就象走了一个小周天,有些气功功法也是这样理解气走小周天情景。吸气,气从小腹延督脉达头顶;呼气,气从头顶延任脉到小腹。这便是意念小周天,是从丹道里的武火修炼推论出来的。但如此解释,怎么去牵强附会也说不通是走小周天的状况。

华夏智能气功创始人庞明则把《行气玉佩铭》解释为,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行气玉佩铭》要求行气,始将意念集中于中脘部,此乃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了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随着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此即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内压亦日趋增长,此即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蹻——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即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即指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作为气功练习,如此解释没错,而且很有价值。但作为丹道修炼,却是值得商榷的。

丹家认为:行气的开始是有为的做法,即吸气要深,深吸后要蓄,即要存气;存气越多,存气量越大,在体内便会沿着气道延伸至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固定下来;在此阶段完成反反复复的肾阴中的真阳上升,这就是固则萌,萌则长;心阳中之真阴下降,久之呼吸之气,便会转化为先天之气,在下丹田或阴跷聚集,然后形成气穴、气丹,有的丹法称之为“阴丹”,亦为玉液还丹,即是长则退;久之元阳数足,便会撞关而上,在泥丸形成金液,此即为退则天;此液非液,顺流入肺,即金液还丹也,即为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也。顺着这种方法修炼,才是道家“长生不死”的真诀,否则便是自寻死路。

实修证悟

学生1 陈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练静功意守丹田时,我为了达到胎动的效果,在吸气时做到细、长,随之丹田所吸之气慢慢鼓起,在这一刻我体会到全身麻酥酥的感觉,有时在至阳、有时在肩胛缝、有时在脑门盖,好象有一碗水浪来浪去。并且感觉到任督二脉就像电线接触不良,一通又掉,随之感觉尾闾、两肾像脉搏跳。这整个过程非常舒服。但是,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望您指教。

老师 很好。看到以上你的练功体会,我很高兴。说明你练功有了一定效果。你的这种体证基本上与《行气玉佩铭》中描述基本相同,请继续坚持。你这只是初步的气动。气动的特点就是后天呼吸之气正在越来越多的转化为先天之气,到处有气动,炁穴就会慢慢形成,下丹田和阴跷也会越来越明显的气动,玄关即将形成。希望你继续修炼,但不要太多意念,不要太多惊喜,不要太多疑问,尽量不要有性生活,睡觉前揉一揉两肾,搓一搓脚心,意守一下中丹田,或者点点龙虎穴,即可消除遗精、疲劳等等。

2019.2.23. 

    请关注我,讲真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