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葬制介绍--黄肠题凑

 Tomxiao1961 2019-02-25

古代葬制介绍--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葬制,始于上古,多见于周、汉时期,汉时发展到顶峰。“黄肠题凑”葬制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汉代帝王、帝后和诸侯贵族的墓葬多为此样式。按苏林对“黄肠题凑”的解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由此得出,“黄肠”指柏木的颜色,而“题凑”是指柏木堆放的形制。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见于《汉书 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纵木外藏椁十五具。”

我国目前已发掘的“黄肠题凑”葬制的墓葬共有14余座,其中以秦公一号大墓(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天山汉墓(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其王后合葬墓为代表。

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其王后的合葬墓于1974年开始发掘,其中一号墓保存较好。这座墓的题凑用15880根柏木椽垒成,平面呈长方框形,外径长18米,宽10.8米,高约3米,壁厚0.9米。黄肠木绝大多数制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呈棕褐色,木质很好,此为柏木,一般长90厘米,宽、高各10厘米。层与层之间没有榫卯固定,全是平堆起来的;有的黄肠木不平正,就垫上薄木片或木屑加以调整,使各层保持严密紧凑,只是在黄肠题凑顶部加一层压边木,以巩固整个结构。

天山汉墓是形制最复杂、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主人为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其王后。一号汉墓的题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1.2米,高约4米,前后两面设门,门外均用短题凑封闭,使墓室俨如方城;题凑内外各有一层回廊,内回廊同于椁室,重椁套合在一起,椁室内分前、后室,套椁置于后室。内外回廊均被分隔成若干小间,内置木俑、木兽、陶器、漆器、铜钱等随葬品,小室门扉、壁板上有“食官内户”、“中府内府”等字样,表明这些小间是对地面宫室的模拟。

西汉黄肠题凑墓是中国传统木椁墓的继续和发展,前堂、后室、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以及多重棺椁、积石积炭等复杂结构标志着木构墓室制的完全成熟。柏木生长周期长,再生困难,浩大的工程劳民伤财,也导致了大范围的柏木森林遭到破坏。随着柏木资源的减少,丧葬制度改革逐渐兴起,“黄肠石墓”代替了“黄肠题凑”。汉代之后“黄肠题凑”葬制几乎就销声匿迹了。

参考文献

《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刘德增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探析》祝庆

《“黄肠题凑”考》黄河

(黄肠题凑复原图)

【图注】

④便房:近些年来,学界对此认知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墓中的前室;有的认为是外椁箱;有的认为是内椁和棺房的总称,即“藏房”,其作用一是安置“梓宫”,二是后人礼拜死者的地方。

⑧外藏椁:墓坑内外用来存放车马、禽畜、金帛、食品、用具等的库房。

文案 | 黄影艺

编辑 | 刘婷婷

 图片|来源与网络和作者查找

排版|刘焰焰

责任编辑|刘焰焰


关注

勤学 善思 躬行 求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