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肠题凑”是啥?先看看大葆台汉墓

 静幻堂 2015-09-20

“黄肠题凑”是啥?只看名字,列位看官估计会想到啥?下面就具体谈一下。

1974-1975年间,北京大葆台汉墓被发现并挖掘,其中发掘的大型木制结构——黄肠题凑,对于汉代丧葬制度和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涉及到古代的丧葬制度啦,有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继续看下去~

一、大葆台汉墓中的“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啥?先看看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一号墓由封土、墓道、通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和后室组成,其中黄肠题凑位于外回廊内侧,由大约一万五千根黄肠木堆垒而成。黄肠木长90、宽厚都为10厘米,木头都内向。这正与《汉书 霍光传》苏林注:“以柏木为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届内向,故曰题凑。”相符。

据《汉书 礼仪志》记载:大丧中“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是天子制,而《汉书 霍光传》载:“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可知“黄肠题凑”制在汉代既为天子之制,又可为皇帝赐与臣下使用,而后者更有相当的考古依据。

而单就题凑而言,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从文献资料方面来说,据《史记 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时,优孟言人君之葬礼“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机豫章为题凑。”又《礼记 丧大记》郑玄注:天子之殡,居棺为龙楯,欑木题凑象椁。另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兆域图》夫人堂铭文刻写有“提(题) (凑)长三尺,”并辉县固围村2号墓中的椁室时用长短木枋纵横迭错垒筑而成,即“题凑”之制的早期形态。

而就“黄肠体凑”之制,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8座带有此制的大型诸侯王陵墓,即河北石家庄小沿村西汉初年赵王张耳墓,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中期的中山怀王刘修墓,湖南长沙陡壁山“下葬年代不晚于武帝初年”的吴姓长江王王后曹襈墓,湖南长沙“年代应在文景时期”的象鼻嘴一号汉墓,江苏高邮天山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及北京大葆台燕王旦及夫人墓,从而得知从西汉初到西汉后期这种葬制一直存在。

二、“黄肠题凑”的发展

“黄肠题凑”是啥?先看看大葆台汉墓

而通过分析上述墓葬可以得出:黄肠题凑制从“题凑”制的逐渐发展。如上文中提到“题凑”制之初仅为纵横垒筑的木枋。而处于西汉初年的赵王张耳墓,题凑摆放的位置与固围村2号墓相同,垒筑方式不再是采用纵横曡筑,而是南北緃铺,东西横铺。继而到文景时期的象鼻嘴一号汉墓的黄肠题凑,位于外椁墻板的四周,呈一长方框形,题凑木总计九百零八根,用长方枋木(属柏木)垒曡而成,且题凑木质地坚硬,表面平整,棱角线分明,显然是经过加工。题凑木垒曡整齐有序,南边和北边的最下层题凑木南北向,东边为东西向,西边被通道分隔为南北两边。里端搭在外棺椁墻板底下的垫木上,四周采用上下交错重叠。显见“黄肠体凑”制已进入‘规整期’并逐渐发展。而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例),北壁为三十层每一层纵铺一百零八根,东西两壁各三十层每一层横铺一百六十根,南壁有缺口(缺口为门),东西两侧各三十层,每一层纵铺三十四根。层层闲屋榷卯固定,整个题凑平堆起来。只是在其顶部加一层压边木固定,却甚是坚固。

可见“黄肠体凑”制从西汉初到后期从规模和技术方面都有了重大发展。

同时不仅黄肠体凑本身发生了变化,它在整个陵墓的位置亦发生者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替凑木从环绕外回廊转变为紧紧围绕便房,如北京大葆台一号墓,江苏高邮天山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

三、意义

“黄肠题凑”是啥?先看看大葆台汉墓

“黄肠体凑”作爲西汉时期帝王(诸侯王)陵墓独具特色的一种礼制,对于整个“便房,梓宫、黄肠体凑”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及历史意义。这种葬制“实际上构筑起一堵加护木墻,为加固病扩大椁内空间,推进椁内的全面开通创造了条件,使得传统的密闭性椁墓王成了向开通形墓室的过渡”。它对于相信死后依然可以像生前一样生活的古人而言,可以说是扩大了死者的生存空间,同时更加巩固了死者的生存地。

一方面这种丧制式我国墓葬制度逐渐成熟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又充分反映出封建上层阶级的奢侈生活。

黄肠体凑中每一根题凑木闲屋榷卯固定,却依然整齐坚固。这正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反应,同时这一木质结构的成熟也可推及我国建筑艺术中木工方面的成熟与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