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私下认为)今之事势(国家面临的形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违背情理)而伤道(伤及原则、规律)者,难遍以疏举(很难一一列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已经平安、大治),’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提出这看法的要么是愚笨之人,要么是阿谀小人),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不了解实际情况和国家治乱形势)者也。夫抱火厝(音:错,安置)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睡在堆满干柴地方),火未及然(点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让我细细列举),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详加考虑,认真抉择)焉! 半民:《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西汉文学家、政论家贾谊的名文之一。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汉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针对文帝时期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割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由班固在其平时论著基础上,"取其要切者"集缀而成,收入《汉书·贾谊传》中。 能在汉建国承平几十年,居安思危,多次向诸侯国的太傅贾谊多次征求治国方略,这说明汉文帝是一个很有远见的皇帝;贾谊能够在天下人安享太平之时,于太平的表面现象看到这堆没有点燃的干柴的潜在的危机,是一个何等清醒而高明、远见而又富于责任感的政治家。虽然因为时机不成熟和贾谊年青而逝,在文帝一代终于也没有实际的作为,但“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这君臣探讨的《治安策》,才有文帝的思想准备,才有了汉景帝的开始作为(比如平定七国之乱),才会有了汉武帝的宏图大略,终于把汉朝推向了鼎盛的高潮,从这点说,贾谊也是幸运的,不同于和他同传的屈原,那才是真正的“怀才不遇”,毫无作为。 使(假如)为治(落实这些政策),劳智虑(耗费精力、思考),苦身体,乏(缺少)钟、鼓之乐,勿为可也(可以不采纳)。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遵纪守法),兵革不动(不起战事),匈奴宾服(匈奴臣服),百姓素朴(质朴老实),生为明帝,没(死后)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流芳千古),使顾成(文帝之庙)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和高祖同享祭祀),与汉亡极(功业和大汉朝一样永传),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虽有愚幼、不肖之嗣(有个别不肖子孙),犹得蒙业(蒙受您的政策)而安。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稍微能够辅佐您)下风,致此非难也(达到这境界不难)。 半民:以上为《治安策》(即《陈政事疏》)总纲,既讲到了汉朝承平的表明所面临的潜在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也为汉文帝描述了国家大治,流芳千古,福泽子孙的理想,前拉后推,颇有仪秦纵横之风。 |
|
来自: liuhuirong > 《徐州老师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