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活了33岁的贾谊为何被世人称道?且看他为汉文帝对症下药的谋划

 老易说史 2022-09-16 发布于湖南

题外话: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家乡湖南为什么被称为“屈贾之乡”感到十分的疑惑,屈原咱知道,家喻户晓的精神象征,这个只在长沙呆了不到三年时间的贾谊是个什么鬼?他凭什么和三闾大夫并驾齐驱?待到年长时,方知自己年少浅薄,遂作斯文,以纪念惊才艳艳的少年天才贾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著名创作理念!我深以为然,所以大家如果要读懂贾谊,必须要站在当时的时代前端,结合西汉初期的时代形势,去剖析其背后的前瞻性、针对性和高效性。

不能针砭时弊、解决问题、劝人为善的诗文其实都是某种程度的无病呻吟!贾谊实际上是被掩盖光芒的政治家、文学家。随便举几个例子,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实际上都是在继承和发扬贾谊的思想、贾谊的《智安策》被誉为西汉第一鸿文、汉朝率先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的不是后世独享盛誉的董仲舒,而是贾谊……

汉朝的刘歆说:“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明朝的李东阳说:“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当代伟人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这样一个饱经赞誉的历史大咖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去品读吗?

历史上如果少几个红颜薄命的美人,那真的算不上什么大遗憾,但是贾谊英年早逝,这是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贾谊这个拉风的小伙

贾谊不是湖南人,他是河南洛阳人!他出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从小就开挂,独占周边“少年英名”的光环。

他的老师是荀况的学生张苍,算得上是当世大儒。在张苍的悉心教导下,他17岁的时候便出名了,不是靠关系、也不是靠身份,而是靠硬实力!

西汉那个时候,对于人才的启用和提拔,其实还是处于比较随意、简约的察举制阶段,就是某个领导和你确认过眼神,就会给向上的机会。河南郡守吴公久仰贾谊的才名,便将其召致门下,并对他非常器重。

贾谊投桃报李,闲庭信步般就辅佐吴公把河南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西汉政府的政绩考评中,位列天下第一!

待到汉文帝登基时,听说吴公是一个治世能臣,便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

吴公心想,这份恩宠我受之有愧,背后都是贾谊的功劳呀!本着做人要厚道的原则,吴公便向汉文帝举荐了贾谊。

汉文帝收到推荐信后,也不会盲目地轻信,于是针对贾谊举行了一个面试会。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贾谊以其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成功俘获了汉文帝那颗求贤若渴的心。

汉文帝二话不说就把贾谊委任为博士(这个时候的博士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个岗位,类似于今天的秘书或参谋),当时贾谊年仅21岁,在所有的博士中是年纪最轻的。

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僚的一致赞许,也让汉文帝感到十分满意。于是,贾谊又在一年之内被汉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这个名字就能让人看得出,这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岗位(太中嘛)。近水楼台先得月,贾谊因此有了更多为汉文帝出谋划策的机会了。

那么,刚刚登上帝位的汉文帝当时感觉老大难的问题是什么呢?最核心的自然是皇权不集中,自己说话不好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天都活在妥协与委屈之中。

这个核心问题细分下来,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军功集团的问题;军功集团当时把代王刘恒扶上帝位,其背后的用意举世皆知,就是看中刘恒“人畜无害”的表现和性格,所以汉文帝要想集权,首先得问问军功集团同意不同意!这也不能完全怪军功集团,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都是领养一个孩子,谁不希望领养一个乖宝宝?难道要领回一个冤家跟自己唱对台戏?

第二、外虏匈奴的问题;匈奴一直都是趁火打劫的高手,他们趁着汉初中原政权不稳定,没少挤兑老刘家。你们得给我钱花,给我送美女,还必须跟我打开门做生意,我才会不乱来。这帮家伙嚣张到了明火执仗的程度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没办法,攘外必先安内,西汉前期真的不适合与匈奴全面开战。所以,即便冒顿单于调戏刚刚死了丈夫的吕雉,说春宵苦短,你当个寡妇,还不如投奔到爷的怀抱里来,性格硬气的吕雉也忍了。但是,一直这么忍下去,何时是个头?汉文帝也肩负着对抗匈奴的使命。

第三、治国制度的问题;我们常说汉承秦制,为啥?因为刘邦匆忙立国,西汉从一开始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设计自己的治国方针和政策,只能发扬拿来主义,先把秦制拿过来用一用,然后摸着石头过河,并慢慢改正、完善它!但是,秦制中的法家思想含量过高,其实是不适合统治一个稳定的大国的,所以西汉的前几任皇帝都需要慢慢进行制度转型。汉文帝的黄老之治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过渡!

第四、刘姓王爷的问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刘姓王爷为什么也对汉文帝造成极大的威胁呢?首先不是汉文帝不能容人,而是很多刘姓王爷觉得自己也可以起飞,压根就不服汉文帝;其次,从皇权集中的角度来看,汉文帝和刘姓王爷注定是一个“有你没我”的对立关系。怎么从刘姓王爷手中把权力和利益收缴上来,这也是汉文帝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那么针对汉文帝这些老大难的问题,贾谊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和建议呢?他的核心思想体系是什么呢?

先说答案,贾谊是儒家思想的拥泵者,他提出的种种建议都是以儒家思想的温和与仁义为支撑的。讲得难听点,就是比较善于温水煮青蛙。

贾谊提出的“列侯之国”“众建诸侯少其力”,其实就是温水煮青蛙般地解决了军功集团和刘姓王爷日渐坐大、尾大不掉的问题。若汉景帝不是性子太急,历史上的“七国之乱”根本就不会发生,汉武帝之后继承的政治遗产只会更加丰厚。

针对匈奴问题,贾谊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五饵三表”的方针,整体思路就是走怀柔路线,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天恩浩荡的恩义去感化和同化匈奴人。

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

有些朋友会对贾谊“五饵三表”的方针提出质疑,这哪里能体现我们大中华的血性?咱得像汉武帝那样不服就干、干死为止,这样才刺激嘛!

但是为政者的大忌其实就有一条,切莫图自己的一时之快,不管不顾地放飞自我,你的位置越高、权力越大,你的责任也就越大,你得结合时势,作出最合时宜、成本最小的选择,因为你得对你的政局稳定和国泰民安负责。

按照汉文帝当时的实力和处境,怀柔为主的政策实际上是成本最小的解决方案,贾谊的这个方针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后来晁错同志就是因为过于激进,导致他永远达不到贾谊这样的和光同尘的水准和境界。

关于治国思想的问题,其实贾谊已经在向汉文帝灌输儒家思想了。比如周勃后来被捕入狱的时候,贾谊就上疏劝他以礼对待大臣;又比如汉文帝后来宠信邓通,让其私自铸钱,贾谊即便远在长沙,也向汉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只不过,属于儒家思想的春天还没有到来,还得等40年左右。此时,还是“黄老之治”的道家思想更适合汉文帝去稳定局面。

总而言之,贾谊是西汉最终能成功转型的总设计师,是汉文帝身边最高水平、最靠谱的政治顾问。

关键是这哥们职业责任心十分强悍,在成为汉文帝的政治参谋后,他对老板身边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全他娘的是一针见血的金点子。

更可怕的是,这哥们还他娘的是个全才,从经济到民生,从司法到国防,就没有他掺合不了的事情。

但是,话说回来,很多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贾谊的问题来了,那就是过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了,他的很多事情都是很得罪人的,尽管汉文帝特别喜欢他,但这个时候的汉文帝能力有限,也并不见得能保护他。

为了不让军功集团等人直接对贾谊这个英姿飒爽的小伙子下手,汉文帝也是煞费苦心,时常呆在身边教导他要稳打稳扎不要咄咄逼人。但年轻的贾谊显然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那一套,他依然是逮到机会就要给出自己意见,至于得罪不得罪人,那是另外一回事。

面对汉文帝选择性、保护性地采纳他的意见,他觉得是自己用力不够,于是更加勤快地劝政,到处拉仇恨。最后,汉文帝逼不得已,只能把他下放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因为当时的长沙还是边陲之地,远离政治中心,实际上是对贾谊的一种保护。

但是,架不住汉文帝是真喜欢贾谊,这种“异地恋”的相思之苦让汉文帝内心无比煎熬。终于在三年之后,汉文帝受不了了,趁着已经避过风头了,又一纸诏书把贾谊召进宫了。

经过三年的磨练,贾谊转性了吗?没有,他依然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朝堂内外哪哪哪都有他真知灼见的声音。

没办法,汉文帝只能再次安排他任梁怀王太傅。这里需要解说一下,这个太傅和长沙王太傅虽然级别相似,但是含金量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在文景两朝梁地拱卫京都,梁王都是皇帝的至亲甚至接班人来能够担任,汉文帝这么安排,实际上就等于宣告是把贾谊当作预备总理在培养。

此后,贾谊一如既往地给汉文帝奉献了很多金点子,并最终给西汉王朝省掉了很多麻烦事!限于篇幅,这里只举一例!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 年),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由于梁怀王生前无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但贾谊认为,这样做对整个局势不利,建议为梁王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贾谊的这个建议确实是深谋远虑、物超所值。

天妒英才,像贾谊这样的天才、全才、大才,老天都会心生嫉妒的。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觉得自己这个师傅没有尽到责任,心里愧疚不堪,积郁成疾,于第二年便忧愤而死,年仅33岁。

尽管贾谊只活了33岁,但他确实是汉文帝时期最亮眼的仔!后世李商隐在形容汉文帝对这个少年天才的思念之情,在诗中这样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便是最好的体现了。

《治安策》为什么是西汉第一鸿文?

贾谊其实写过很多很牛逼的政论、策论和辞赋,比如《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鹏鸟赋》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但是水平最高的还是《治安策》

先解释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必须是言之有物的文章!写文章最怕无病呻吟,也最怕异想天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要结合时势,针对具体问题,然后提出自己行之有效的见解和方案的。天马行空地打嘴炮、为赋新词强说愁地追求文彩或者脱离实际地指手画脚,其实都算不上真正的好文章。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鸡蛋里挑骨头,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根本就不是好文章,因为刘备最后没有成功,而且凭借荆益两地夺天下本身也不大可取。但事实上《隆中对》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策论?因为切合实际呀!从北往南打在当时肯定比从南往北打更轻松得多,但是北方的曹操你撬得动吗?依靠长江天险,割据江南,也要容易得多,但刘备当时干得过孙策吗?势不如人的情况下,其实大多数是没有太多选择的。诸葛亮能在那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准确地为刘备找出唯一可行的方向和方案,这就足够伟大了。更何况人家还真帮助刘备取得荆益两地!

回个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治安策》到底牛在哪里?

首先,贾谊精准地把握住了时代命脉,准确地找出了西汉政权的几大肿瘤,将其概括为: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具体内容由于篇幅太长,大家只能看原文了)。

但是上述的陈述还过于分散,于是贾谊进一步提炼,可为痛哭者其实就是诸侯王(包括军功集团)的问题。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啥意思呢?以树来打比方,但凡一棵树要生机旺盛,就是要力量与营养不均衡,只有强干弱枝才能形成稳定的局面。

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但是,现在诸侯王们势力庞大,尾大不掉,这就有点喧宾夺主了。强枝弱干或者干枝均势的局面势必会造成谁也不服气的结果,也就是“相疑之势”。

然后,“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也就是最终会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到东方,国家资源损耗于无穷无尽的内斗之中。

关于这个问题,贾谊给出的对策就是“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这俩个金点子有多么厉害,已经介绍过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可为流涕者,其实就是匈奴的边患问题。

当时汉初奉行的和亲政策其实非常不符合华夷之辨下的秩序建构,咱不能以高等文明去一味迁就低等文明。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可是,尽管向匈奴低头不太符合中原政权的传统政治建构,且和亲政策并不能解决匈奴的边患问题,这是打自己的孩子去讨好别人家的孩子的行为,劳民伤财还伤害自身感情。

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

但是,阎王好斗,小鬼难缠,匈奴又让人防不胜防:

(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所以,咱不能这么和稀泥下去了,首先要高度重视匈奴的边患问题。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只有重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但是怎么去解决呢?那就是用前面说的“三表五饵”。

“三表五饵”的具体内容就不一一介绍了,核心思想是:该给的面子我给你,但是我不会无底线去惯着你匈奴的所有坏毛病。这其实是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产物了,翻译过来就是,听话就给你糖吃,不听话就拿棒子揍你,谁叫你太不上道了!

可为长太息者又是什么问题呢?顾名思义,就是长治久安的统治体系问题,也就是制度和文化的问题。

咱要针对时弊,推出可传承、可复制的管理体系,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了。富民奢侈僭越而疲敝天下;秦俗盛行天下而礼义不张;太子未教而天下难定;重法轻礼而治安难久;廉耻未厉而礼仪未行,这些都是打造一个稳定王朝的大忌。

咱得在经济上因地制宜,以农为本,要开源节流,鼓励生产,厉行节约;在社会秩序方面,要尽量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要学会去教化百姓,让他们自己去消化心中的暴戾之气;在礼仪方面,要灌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要让大家自觉去守规矩、讲礼节,尊卑长幼,该有还是得有。

咱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把篇幅颇长的《治安策》全部掰开了、揉碎了来给大家细说,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就行。《治安策》之所以这么牛逼,是因为它发现了汉文帝时期中央政权几乎所有的大问题、并很好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贾谊思想逻辑的分析与总结

一般地,所谓的权力问题基本上只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外部威胁、内部威胁和稳定秩序的问题。这三大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部威胁问题,因为大多数城堡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贾谊在《治安策》中高屋建瓴地做到了面面俱到,而且层次分明:朝堂问题,有处理诸侯王的问题、处理群臣的问题;边患问题,就是对匈奴的态度和战略;民治问题,包括重农抑商、礼乐风化、阶级秩序等。

贾谊就是这么拉风,你不服不行!

那么贾谊为什么给出上述的真知灼见,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其他意见,比如匈奴问题,他咋就不坚持刘邦留下来的和亲政策呢?比如经济问题,他为什么要沿用商鞅的“重农抑商”思想呢?比藩属问题,他为什么要不急不躁地坚持温水煮青蛙呢?

这其实牵涉到一个阶级立场和战略格局的问题,这玩意说一千道一万,懂的人稍微点破一下他们就懂了,不懂的人,你怎么说都没用。所以,就简单说两句。

贾谊的思想实际上是儒法并存的,所以他的思想核心是维护帝王的利益的,帝王的利益包括尊严、权威、地位和权力等各个方面。找准这几个基本面,然后结合实际去一一分析,问题就好办多了。

比如匈奴问题,不就是损害天子威严的问题吗?咱是天朝上国,先给足你们面子,若你们还要得寸进尺,该撕破脸皮还是得撕破脸皮;

比如诸侯王的问题,不就是威胁皇帝地位和权力的问题吗?你们本就应该是臣子,应该做个乖宝宝,凭什么每天这么拽?不就是因为你们抱团了,觉得皇帝拿你们没办法吗?那咱就把你们逐步分解了,一根筷子一根筷子来和你掰扯掰扯。为什么要化整为零?因为咱得对老板负责,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事情不能干,要找到成本最优的解决方案。

比如制度性、思想性、文化性的问题,不就是关系皇帝地位稳固的问题吗?咱不能不教而诛,而是要循循善诱,教化万民然后才能驾驭四海。这种事情急不来,后来晁错其实就是走得太急了。

总而言之,大家如果能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精准、高效地帮助老板或者自己去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其实已经是极好的了,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了。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也许恰恰是因为贾谊太聪明了,太独领风骚了,所以他仅仅只活了33岁!

人生苦短,但贾谊短暂的一生,恰似一声惊雷,震醒了当时的西汉王朝;也恰似一道闪电,照亮了这个不容易的政权未来的方向;更像一场暴雨,洗礼了天下读书人的信仰与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