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平天国的势力逐渐崛起,清朝江山日益动摇。原本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对于局势的变化,并非完全不知。但他并没有愤然离家报国。相反,当咸丰皇帝多次下旨令他组建团练,曾国藩都拒绝了。 直到好友郭嵩焘的亲自到访,才令曾国藩改变主意。组建地方团练,并非从曾国藩开始。乾隆、嘉庆年间,为应付叛乱,都曾借用地方团练的力量。太平天国兴起初期,罗泽南就曾组建湘勇与太平天国交战。 ![]() 曾国藩虽然多次拒绝了咸丰皇帝的旨意,但对于练兵,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咸丰年间,过去被朝廷仰仗的绿营、八旗,都已衰败无能,不堪再战。它们的风气极差,平素忽视训练,临到战时,才匆忙披甲上阵。 遇到险情时,只会退缩。弓马射箭的本事,早已丢得一干二净。武器盔甲也有各样的问题。绿营、八旗的糟糕情况,都让曾国藩对自己的练兵方式,更为执着。 ![]() 在他看来,组建军队应该先招募将领,再招募士兵。对于将领、幕僚的人选,曾国藩侧重文人。但也并非全是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儒生,还有许多都是对西方文化有很深了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如李善兰,如数学极有研究,在这一领域有一定建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 ![]() 徐寿,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技的书籍和刊物,又创建了一所中国近代第一所教授科技的学校——格致书院。 ![]() 容闳,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人,曾获得耶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这种融贯中西的人才,在曾国藩的人才中,并不少见。 ![]() 找到将领后,就要确立军队的编制。如果说将领是大脑,编制就是骨架。曾国藩确立的湘军编制,以营制为基础。每个营五百人,设立营官。 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组建起一支由十三营兵力,六千五百人的陆军,十营五千人的水军。 ![]() 这支军队凝聚了曾国藩多年练兵思考的心血,也是湘军后来成名的基础。在营制以下,又有哨,设立哨官。睄的编制是八十人,一个营有四哨。 这么算起来,只有320人,跟每个营五百人,有了出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营官,有一部分亲兵,可以直接管辖。这部分军队是在四哨以外的。 ![]() 而在哨以下的编制,就是队。每个队设立什长,一共有十人。这是一个标准配置。对于发放补给,以及战后统计伤亡人数,有很大帮助。 李鸿章组建湘军时,一开始也是以湘军的这个编制为基础,后来才引入外国军队的编制、武器和训练办法。 ![]() 编制确立后,自然是对士兵的筛选。曾国藩对士兵,也有很严格的选拔。他只选择那些忠勇的山民,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街头无赖。湘军的士兵也是由将帅亲自招募的,以同乡亲族作为连接的纽带。 将官士兵之间,更有感情。湘军中以忠孝铸造军队的风气。跟当时其他军队相比,有很大不同。 ![]() 但是,他们只效忠曾国藩一人,对兵部的调令,并不是完全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湘军更接近于曾国藩的私家军。湘军使用的这套编制,确实让军队有更强的凝聚力,指挥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湘军因曾国藩而创,曾国藩靠湘军而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