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超平 | 思维导学:实现享学慧学的有效途径

 书童的主人 2019-02-25

为思维插上翅膀  让学习成为享受


思维导学:实现享学慧学的有效途径


 房超平



陕西教育》编者按

按照《西安市推进“名校+”模式发展实施意见》和《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要求,持续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西安高新一中携手西安高新二中、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西安高新一中沣东校区组成了“名校+”联合体。

这一联合体的创立是为了寻找解决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教育的途径,高新一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携手相关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让老百姓门口的学校品质有效提升,为破解西安市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迈出探索性步伐。

“名校+”教育联合体成立后,将会有四个变化:一是向“+校”派任核心管理团队,通过输出管理,完善管理机制;二是教师团队培训,开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与知名课改专家房超平联合设计的高新一中思维导学综合教改项目培训等五项相关学科教师参与的培训活动;三是把高新一中特色的课程整合进四所“+校“的课程建设中;四是高新一中把23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势资源(包括课题、师资)与”+校“共享。

2018年9月21日,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海南中学、西安高新一中和深圳福田中学一起作为创始成员校的全国高中名校思维导学教改联盟在西安成立。

“思维导学”是根据思维形成、发展规律,以“以学为本”为基本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以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为核心要素,以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力、学习力全面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本期《陕西教育》特别约请“思维导学”倡导者房超平以及参与“思维导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部分教师,围绕“思维导学”模式的基本内涵、设计目标、实施策略和效果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改的深入研究和对课堂革命的反思与改进。

 

           注:与本篇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高新一中李华、章超、王莎三位老师的感受文章。



》每当看到或听到因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悲剧,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感焦虑,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从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成因入手,试图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想不想学、会不会学两个基本问题,寻根探源,并就笔者研究、实践多年的,对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实质帮助的思维导学教学方式的内涵与实质做以简要介绍。

一、“三座大山”,形影相随,导致负担过重

精神负担过重、机械作业过多、外界压力过大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这三个问题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如影随形地压在中小学孩子们弱小的肩膀上,使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有不能承受之感。

1.精神负担过重

由于不少教师过分偏重知识传授和问题解决,导致中小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额外的精神负担,对学习产生的消极、抵触情绪随之又u二来越严重,久而久之还会进一步扭曲学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精神负担。

2.机械练习过多

部分教师为了“免责”或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过量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机械作业过多,不但严重影响孩子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更会导致孩子们缺乏深入思考的时间,学会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更妄谈审辨式思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3.外界压力过大

因为排队、分数、荣誉以及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对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所导致的学习外动力越来越大,势必会使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魅力荡然无存,最终导致中小学生的孩子学习内动力越来越低,对学习的厌烦情绪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种必然。

从本质上看,这些问题都与“想不想学”和“会不会学”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



二、直面现实,强化反思,探寻问题成因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可以简化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想不想学的问题,二是会不会学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上,教育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花费了比较大的精力,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客观地讲,会不会学的问题似乎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想不想学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把想不想学的问题列入德育工作的范畴。而实际上,虽然德育对放大学生的格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即便有作用,也是有限的,特别是说教式、管压式空洞的德育,对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的作用更为有限。

1.不想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想不想学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动力包括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刺激,分数、压力、利益等都是外在刺激。内在动力主要来自学生内在的对学习和思维的驱动力。国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的外在动力越大,内在动力就越小。而外在动力很难持久,也不会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笔者非常认同这个看法。而在教学实践中,依靠分数、排名以及奖励等外在动力,刺激学生学习的做法却非常普遍,这或许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主要与好奇心、成就感和创造性有关,但现在的课堂教学恰恰使这三个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加而越来越低,甚至逐渐丧失,

一是好奇心不断降低。甚至到了高中阶段,几乎没有多少学生有好奇心。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似乎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大学生的好奇心,学习与日常生活和未来从事的职业、学习的关联度越来越低,这就必然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好奇心。

二是成就感越来越弱。因为随着年级的增加,特别是到初中、高中后,由于片面强调课堂密度、知识容量,“满堂灌”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学习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老师的讲授,而不是自己的思考所得,学生学习“消化道”的“消化”能力由于教师“喂”给的反复“咀嚼”过的“知识碎片”而越来越弱,部分学生成绩不管怎么努力始终难以提高,更会使这些学生缺乏成就感,即便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缺乏深度学习而感到成就感不高。

三是创造性严重不足。应对标准答案式的考试,需要高度重视低阶、中阶思维的训练,而由于以审辩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高阶思维无法在这样的考试中呈现,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高阶思维是人的创造性的主要来源,缺乏创造性的低级或中级智力活动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不会学的问题并没有有效解决

会不会学的问题虽然似乎有了不少的解决方案,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实现路径不清晰,练习作业不精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设计不明确。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往往照抄教参或网络上的内容,究其原因就在于,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片面强调,把作为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列入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得课堂学习目标过于空泛而无法落实,致使学习目标形式化。再加之,表述目标的“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词不够具体,无法测量,因而不能转变为检测目标达成的问题或练习。此外,一刀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不能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具有激励性。

二是路径规划不清晰。在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以下简称“实现路径”)时,多数教师只考虑课堂流程(即课中),没有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整体设计,即便是设计课中的课堂流程,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抓住达成目标的关键问题,对大多数学生自学能解决或学生交流学习能达成的目标,大多数学生难以达成的目标,也是反复讲解,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三是问题提炼不精准。由于目标设计不清晰,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时,不能按照目标要求进行精准提炼,这就必然导致课堂练习(包括例题)和作业的随意性较大,再加上,这些教师对质量提升的担心,只好用过量机械、重复的作业的手段达成目标,从而造成学生作业越来越多的局面出现。


三、提高动力,增强能力,实现享学慧学

解决想不想学和会不会学的问题,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入手,也就是需要全面提升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本质上解决想不想、会不会学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享学慧学。

1.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基础

国际上关于学习力有多种定义。笔者认为,在诸多的定义中,学习力的“三要素”说言简意赅,基层教师比较容易理解。按照学习力的“三要素”定义,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学习力的三要素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它主要是指学习者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在学习能力的诸多要素中,思维力是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力,就必须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入手。而提高学习能力这个学习力的基础因素,必须把思维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关键要素,它主要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有关研究表明,外动力愈强,内动力愈弱。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内动力显著不足。提高内动力必须以提高思维力为关键,推进学习方式转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而学习毅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学习毅力与自信、专注、果断、自制和抗挫等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都与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能力强,学习动力足,学习毅力就一定强。

2.思维力及其三要素

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套用物理学的力的“三要素”理论,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相关信息量,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而思维要找准作用点,就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别与思维的维度、向度和强度(高度和深度)有关。

思维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都直接或间接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学习能力这个基础要素密切相关。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而增强学习动力则与转变学习方式密切相关。

3.提高学习能力  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围绕思维力的三个要素展开教学设计: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相关信息量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习者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与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密切相关;而要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则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因此,思维导学的根本原则是以学为本,基本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核心要素是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

增强学习动力,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推动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思维导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等五种学习方式,对于学习动力增强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而学习动力的增强,有利于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随着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学习动力的不断增强,会促进学生实现由想学会学到享学慧学的质变。



4.思维导学的内涵与实质

思维导学就是根据思维形成、发展规律,以以学为本为基本原则,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以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为核心要素,以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力、学习力全面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思维导学的首要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思维导学的根本原则:以学为本(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为本)。具体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上以学定教——以学习者的基础和能力作为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二是手段上以学促教——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是评价上以学论教——以学习者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

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目标导航(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路径导引(实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问题导向(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根据目标设计问题,就能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作业量减少了,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思维导学的主要方式包括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和选择学习等五种,简述如下。

一是整体学习,包括基于知识单元、概念体系、现象理解的三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明白概念之间的异同,尝试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事物或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增强把书本由厚变薄的本领和结构记忆的能力。

二是关联学习,包括基于概念间、学科间以及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的三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概念间,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知识间,以及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三是创造学习,包括基于知识发现、改题编题、学科思想的三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创造属于自己的认知,增强对学科思想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是对话学习,包括基于小组学习、师生交流、超越文本的三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一步强化对文本的感知,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能力。

五是选择学习,包括基于学习目标、课后练习、自由分组的三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同伴有效展开合作学习,促进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本文刊发于2019年第1期《陕西教育》教改前沿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