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视600度以上和以下的最大区别,不是眼镜片厚一点这么简单。。。

 恰恰365 2019-02-25

600度以上和以下近视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是600度以上近视人群通常要戴“酒瓶底”眼镜么?别人看到“雌雄同体”的时候,600度以上看到的却是“灰飞烟灭”?NO!NO!NO!这些都只是小case......

临床上将近视根据眼部是否发生病理变化分为:

单纯性近视

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用适当的镜片或其他近视矫正方式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

此类近视患者近视度数通常超过600度,也就是常说的高度近视,是一种伴有眼轴延长、眼底退行性病变视功能障碍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人群常由于眼轴延长、眼球后极部扩张等发生一系列眼部组织的病理变化,所以在年龄较轻时,除远视力差外,就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而且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险性要大得多,严重者可致盲。因此,高度近视不只是说近视度数高,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性也要比正常人高

高度近视眼可致盲的眼底病变怎么发现?有征兆么?

相信大家都知道,气球被吹大以后,气球颜色会相对变浅,内部物体的暴露也会越清楚,对吧?

眼球也是一样的,由于眼轴延长、眼球的扩张致使眼球壁组织变薄,首先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进行性变薄视网膜血管离开视盘后即变细、变直,加之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改变,造成了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营养障碍,致使浅层色素减少或消失。这样暴露的脉络膜红色血管与血管网之间的褐色色素就交错形成了近视眼特征性眼底改变——“豹纹状眼底”,尤以后极部较为显著。而眼轴越长,近视度数愈高,年龄愈大,豹纹状眼底会越明显

严格意义上来讲,“豹纹状眼底”属于非病理性眼底改变,它可以看做是高度近视的一个表面现象,类似于面部发红是发烧的一个表面症状一样。但是它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征兆——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会造成视功能障碍的病理性眼底病变。作为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病理前改变标志,控制豹纹状改变的不同阶段,可以阻止或减缓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

所以,600度以上近视人群尤其应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如发现豹纹状眼底,更应提高检查频次,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眼底病理性变化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专家共识2017重视高度近视防控发布

关爱视力

近视大爆发!中国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和病理近视率明显增加的趋势。近视不可怕,可怕的是高度近视!最近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召集全国最权威的眼视光专家一起撰写了“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专家们都说了什么呢?让果果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份干货满满的“重视高度近视防控的专家共识”吧。

2016全国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7%),而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

在区域分布上,亚裔人群的高度近视患病率远高于非亚裔人群。非亚裔人群中,青年人的高度近视患病率为2.0%-2.3%,中老年人的高度近视患病率为1.6%-4.6%;而在亚裔人群中,青年人的患病率则达到6.8%-21.6%,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为0.8%-9.1%

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高度近视的诊疗水平,使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引起广泛重视,特撰写此专家共识。

高度近视的定义及分类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本共识将高度近视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其近视度数高,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

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不断地过度增长(>26.5 mm)。

高度近视的诊断

症状

‖ 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

‖ 病理性近视的症状

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症状的基础上,表现为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

体征

‖ 单纯性高度近视的体征

‖ 病理性近视的体征

病理性近视的体征改变特点集中在巩膜及眼后段:

辅助检查

高度近视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通过以下辅助检查全面评估:

高度近视的预防与治疗

‖ 单纯性高度近视以屈光矫治为主

简单有效,无明显禁忌证,但存在边缘较厚、镜片较重、眼睛外观缩小及视网膜像缩小等问题。

需在有专业验配资质的机构验配,并定期随访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与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者眼睛表观大小和视网膜像大小均不受明显影响,但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卫生习惯。

接触镜分为软镜和硬镜,硬镜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较好的光学性能,且可以通过泪液镜矫正部分角膜散光,可以提供更好的视网膜成像质量。传统软镜随屈光度数增加而增厚,透氧能力下降,但现代工艺可定制高透氧的高度近视软镜,也可考虑选用。

适合屈光度数稳定,有摘镜意愿的患者。

可选择的主要主流手术方式有:

基质手术包括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IK,FS.LASIK)、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表层手术包括机械法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酒精辅助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K)及激光辅助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圆锥角膜、角膜过薄(中央角膜厚度<480 um,预期剩余角膜中央基质厚度<250 um)及存在尚未控制的眼部活动性炎症或疾病者不宜手术。

适用于屈光度数稳定的患者,尤其适合超过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范围,或眼表条件不宜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而又有摘镜需求的患者。

可选择的主流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有:

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PIOL)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efractive lens exchange,RLE)。PIOL术多用于晶状体功能完好的年轻人,现多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具有可逆性和术后保持原有的调节功能的优点。FDA批准用于PIOL术的人工晶状体最高可矫正-23.00 D的高度近视。RLE尤其适用于已出现老视、白内障或晶状体硬化以及晶状体脱位的高度近视患者。

目前已有报道使用RLE矫正的最高屈光不正度数为-24.00。眼内屈光手术需注意术前眼压、眼底、房角结构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查,存在尚未控制的眼部活动性炎症或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手术。

‖ 病理性近视需防治结合

由于病理性近视的屈光不正度数持续增长,故屈光矫治手段以框架眼镜和接触镜为主。除去屈光矫治以外,还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底并发症,防止视力不可逆损害。针对一些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控。如有高度近视遗传家族史的、远视储备少的、用眼负荷大且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人群。

告知患者高度近视容易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嘱咐高度近视患者必须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和激烈运动,如可以游泳、跑步,但少做跳水、蹦极等运动。遇到眼前有闪光感觉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已发现眼底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眼轴增长是病理性近视的基本病理改变。控制眼轴增长既是控制病理性近视进展的方法,也是预防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劈裂等眼底病变的有效手段。后巩膜加固术不仅可以有效阻止前后眼轴进一步增长或缩短眼轴,联合晶状体或玻璃体手术还可以治疗黄斑劈裂、视网膜劈裂。虽有部分研究初步证明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对高度近视患者有延缓眼轴增长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病理性近视主要并发症包括CNV、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斜视等,针对这些并发症,有以下几种治疗手段:

‖ 高度近视患者应重视双眼视功能的训练与康复

双眼视功能训练包括:

包括推进法、远近文字法、反转拍训练法等,可以提高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

可通过偏振片立体图、孔径训练仪、Brock线法等锻炼聚散功能。

‖ 非视觉健康服务同样重要

对于一些已经发展到晚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视觉功能可能已经无法恢复,通过手术、药物及屈光矫正也未能改善,甚至出现盲或低视力的可能。

此时,视觉矫治将不是治疗关键,生活基本技能康复、阅读书写技能培训、定向行走和盲杖使用、心理康复、家庭环境的针对性布置等非视觉健康服务应成为新的关注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