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上一张名师眼里的好老师条条框框的图片。 表面一看,觉得很有道理,可是又觉太“高大全”。自愧不如,自己也曾很好过,身边也有过一些好老师,没有这么“高大全”!这些条条框框有点不接地气。玩命地伸伸手,也够不着,用梯子爬上去不但够不着,弄不好还摔一跤!说好说,做起来很难! 塑造完美都有教程了,可是塑造好老师没有教程,靠的是教师的内心驱动。靠的是一种责任,靠的是脱胎换骨! 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纠结彷徨的职业,从师范院校毕业充满理想,到工作后的与现实的不符,有很多青年教师从一开始工作就纠结彷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生活中的不如意,考核中的不适应等问题都会带来纠结彷徨。 所以有些骨干教师纷纷离职! 有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编制应该在十几人,可是只有一位教师在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如果这位教师再走了,这所学校就不复存在,学生就全部失学。有些青年教师刚来这里时,热情满满的,可是工作不到一年就都走光了,所谓的“坚持”在这里是大话。 为了孩子,为了学校,为了教育事业,留下的这位教师,难道不是好老师吗?还用得着那些条条框框衡量吗?足可以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了! 有一位校长看完了这些条条框框,和我交流,说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她那所学校,一位好老师也没有,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她那根本就没有用,一个班90多人的班容量,是不符合国家班级标准,但是缺老师,校长也没有办法。这位校长说,当前是解决有人教课的问题,不是能培养出几位好老师的问题,培养出来有可能也留不住,在我们这里能踏踏实实的坚持下去,就是好老师。 也有老师和我说,我们也想那样,我们要是真那样了,也可以走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光能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也能和其他教师交流,我也可以搞讲座,上示范课,名利双收,可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了!有的老师不就是因为老外出,调到北京去了吗,一步登天!可是这样的人如凤毛麟角,少的可怜。回过头来,看这些条条框框,我们真做不到,我们这里也没有这样“高大全”的教师,我们这里只有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创造了“第56号教室奇迹”的美国最美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不需要“被无限拔高”的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领者,而不是所谓的权威。而在他开设的很多课程中,他和他的学生一样,都是从零开始。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说实在的,这些条件只适合少数人,而且是出了名之后,加以归纳,搞出来的名堂。好老师没有那么“高大全“,人无完人,教师也如此。只要能守住职业操守,和家长、学生保持一种生态关系,把自己所能教给学生的都教给他们就可以了。谁的评价最有说服力,最接地气?家长和学生认为谁是好老师,那可信度最高。 有的学校有这样的老师,领导认可,经常被外派出去讲学,做示范课,风光得很,可是回到学校,老师们也不认可,学生和家长评价更不高,这样的双面老师只是在一些领导眼里发光。现在教育还有一怪象,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样的教师在外面有一些市场。成为所谓的好老师之后,真是大有作为呀!这样的教师之所以好,据说有的靠的是“潜规则”! 与其培养一位名师,不如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让一个队伍优秀,教育教学的效益将会最大化,一人优秀,有可能留不住,也有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利益既得者,优秀成为为自己服务的资本,出书,外出讲座,示范做课,注重出场费多少,让一些教师羡慕嫉妒恨,让更多教师有了失意感,影响了大部分人的积极性。有位知名校长讲,特别好的个体,还有可能会造成与学校群体的落差,让大部分教师逐渐产生一种愤愤不平之感。而在分化与分层的大背景之下,能够获得体制内名利双收的个体往往是少数,这就难免造成学校内一个巨大的“失意者”群体。有的由于“好“,自己出了名,但是后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样的好老师与其有不如无! 所以怎样打造优秀团队,全面发展学校,是一些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问题。一个团队像一本大百科全书,每一页都精彩,那些好老师的条条框框也就没用了!我们拥有的是教师的责任感,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未来,不是关注自己如何“好”!而且也没有那么多“高大全“的好老师! 刘建始写于2016年1月13日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