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思想产生大力量(连载50/81)

 道德经学用 2019-02-25

《增广贤文》有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古人留给我们这样一句忠告,告诫后人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放眼当今社会就是取财之道要遵纪守法、符合道德伦理。

钱财,每个人都需要,每个人也都希望有所拥有。但取财不可行不义之道,损他人,损国家,损社会,而肥自己。那么,关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方法论是哪五点?

一、心安理得

二、理直气壮

三、淡泊金钱

四、上善若水

五、对金钱要找到正确的感觉

一、心安理得

历史上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齐王派人送了一百金给孟子,孟子拒绝了;第二天,薛国又送来五十金,孟子却接受了。

他的学生陈臻十分奇怪,问道:“如果说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薛国的金子就应该是错的。反过来,如果今天是正确的,那么前天就是错误的。这里有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在薛国时,当地发生了战争,王要我为之考虑设防事宜,所以我应该接受我劳动所得的报酬。至于齐国,我没有做什么事,却赠金给我,显然是想收买我。你在哪里见过君子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呢?所以,或辞而不受,或受而不辞,在我来说,都是根据道义来确定的。依道而行,才能心安理得。”

从哲学的基本规律来看,人要生存必须要有经济做基础。因此,真正的君子并不是不爱钱,而是明白如何赚取应该得到的钱——君子在该得的钱财面前,当仁不让,绝不会惺惺作态或遭人蒙蔽;但在不义之财面前,却是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后汉书》里有一个故事叫“乐羊子妻”。

东汉时河南有个人叫乐羊子,一天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丢的东西,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乐羊子听后十分惭愧,赶紧把金子丢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确实,金钱无人不喜爱,无人不去求取。但是求取钱财时,必须合乎规则、被社会允许、通过正当渠道进行。不义之财虽取之快捷,但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内心的审判,最终还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古人说“穷不忘操,贵不忘道”,意思就是再贫穷也不能忘记了操守,再富贵也不能忘记了道义。

所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心安理得;相反,若想得到收益,也应该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这样我们得到了也会心安理得。只要不取不义之财,我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劳动获得财富,让自己生活得安定舒适,就是合法合理的。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我们再来清静证悟大道运动而获得健康、长寿和幸福,这是天经地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