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基本都知道宋词中有两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和辛弃疾等人,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则是李清照、欧阳修等人。但有一个人,他既是苏轼的徒弟,又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被人列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就是秦观。 很多人可能对秦观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那首《鹊桥仙》却是被传颂千年,尤其是其中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旷世经典,单凭这首词秦观便能够立于宋代词林。秦观一生作词甚多,本期笔者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秦观另一首很经典的词,全文共4句却有3句经典,最后一句更是让苏轼爱不释手。 《踏莎行·郴州旅舍》-(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的白话译文如下:楼台隐没在迷雾之中,月亮朦朦胧胧,就连渡口也看不见了,望断天涯,所谓的桃花源却是无处追寻。怎么能够忍受栖息在春寒的孤馆里,随着杜鹃阵阵啼鸣,夕阳也缓缓西下。驿站送来远方友人的书信,夹杂着对我的关心和问候,却让我更添几分离愁别恨。郴江为什么不好好绕着郴山流呢?为什么非要流到潇湘去呢? 说起这首词就不能不提一下它的创作背景了,当时秦观因为新旧党争被牵连,在仕途上被一贬再贬,最后在离郴州前作下这首词。这首诗还有一个说法是,秦观被牵连是因为苏轼,在得知自己被牵连以后秦观找台谏官员求情疏通,而他这样的行为被政敌作为把柄弹劾苏轼兄弟,因为这件事秦观这个“苏门四学士”和苏轼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而秦观作这首词就是为了向苏轼表示自己对当初的后悔。 这首词上阕开头三句情景交融,通过对于景物楼台津渡的模糊,其实也是描述诗人的内心的雾霭沉沉,而“桃源望断无寻处”这一剧中“断”字可以看出诗人矗立远望了多久,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上阕后面两句诗人所描述的意象都是比较凄凉的,就像“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通过这些意象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是渲染的万分悲凉,读之便让人愁苦不已。 下阕以叙实起手,前三句通过诗人对于远方友人寄来的书信的心理活动,将诗人挣扎的内心跃然纸上,友人的问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这挑动了诗人敏感脆弱的内心,往昔对比,自己身处此地接连贬谪,心中又怎么能不“此恨无数重”呢?末尾两句,看似写的是郴江的水流,其实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感悟,很多时候人是身不由己的,在滚滚大势的裹挟下,只能不由自主地奔赴不可知的未来。 在这首4句词中,共有三句惊艳世人的经典。王国维对第二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赞誉颇多,认为可以和《诗经》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相提并论。第三句则连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个典故,却全然不着痕迹,颇有水平。而秦观的老师苏轼则对于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甚是喜欢,还将这首词放在屏风上时常吟诵,更是哀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对于秦观的这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