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雅课堂•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

 行人呓语 2022-10-30 发布于重庆

【原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行人呓语】

一、前言

谈起秦观,就绕不开苏轼。秦观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秦观对苏轼的景仰之情可谓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元丰元年(1078)五月,29岁的秦观终于在徐州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偶像——43岁的苏轼。而秦观一首赋《黄楼》诗,更令苏轼为之绝倒,惊叹秦观才华横溢,赞许他有屈原、宋玉的才气。为了帮助仕途坎坷的秦观顺利晋阶科举考试,苏轼去江宁拜访王安石,向当时主政科举考试,主宰天下士子命运的王安石竭力推荐秦观。而王安石在读完秦观的诗后,也对秦观赞不绝口,说他的诗格调清新,好似南朝诗人鲍照、谢灵运(一说谢朓)。在苏轼的勉励与帮助下,秦观顺利登进士第。秦观是苏轼忠实的追随者,在“苏门四学士”之中,与苏轼情意最为深厚,他一生的命运也因追随苏轼而起起伏伏。
绍圣四年(1097)朝廷再度贬谪“元祐党人”,苏轼流放惠州,作为与苏轼关系最为亲密的秦观,也一同遭受飞来横祸,首当其冲被一贬再贬。贬谪郴州的他不仅被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又将再贬到横州(今广西横县),身陷泥淖的秦观自语道:“休言七十古稀有,最苦如今难半百。”悲观绝望中的他,在离开郴州之前挥毫写下这首著名的《踏莎行》——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这首词作。

二、鉴赏

这首词,以其凄迷的意境,曲婉的笔调,悲切的情感,凄厉的风格响誉词坛,引无数词评大家为它点赞品评。王国维说秦观经郴州一贬,词风转而变为“凄厉”。叶嘉莹先生也认同这个评价。她说这首词作,表现了秦观那不堪一击的“词心”已经由“凄婉”转为“凄厉”了,是最能代表他晚年凄厉风格的一首词。事实上,秦观写作这首词,不过48岁而已。
词的上阙写景,描写了词人在春寒料峭的孤馆独处,寓愁怨之情,写凄厉之景。虚实结合,写了心之“所见”与目之“所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意思是楼台迷失在茫茫苍苍的大雾中,渡口隐没在朦朦胧胧的月色里,远远望去,桃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楼台”,较高的台榭,泛指高大的建筑物。《古诗十九首》里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初唐诗人陈子昂有《登幽州台歌》。楼台这一意象,有理想寄托的隐喻。“津渡”,指渡口。《古诗十九首》里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论语》里记载着孔子与子路向长沮、桀溺询问渡口的故事。津渡这一意象,有追求出路的隐喻。“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郴州以北的武陵境内。桃源这一意象,有美好世界的隐喻。“楼台”形容极高,“津渡”形容极远。在极高的“楼台”与极远的“津渡”世界里,词人彻底地迷失了。“桃源”世界更是穷极追求,也无处可以寻到踪迹了!开篇三句,营造了一个凄迷空漠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是“楼台”,巍峨壮丽可以仰观;本是“津渡”,泅河舟楫可以依凭;本是“桃源”,旖旎美好可以追寻。如今这个世界是“失”,是“迷”,是“无”了。词人现实的世界,理想的追寻,信仰的执守,统统全然地分崩离析,支离破碎,倾圮坍塌。词人以想象之景,托出一个失魂落魄、绝望至极的形象。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思是怎么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独居驿馆,孤寂落寞。看斜阳西下,暮色渐起。听杜鹃哀鸣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诗人一个“可堪”之后,直接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五个意象组合,描摹出词人的现实处境,勾勒了一个凄厉惨绝的世界。如果说前三句的“绝望”之境,还是词人的想象与托喻,这里两句的“凄厉”之境,就完完全全是词人遭际的真实写照。“春寒”侵袭,寓居“孤馆”。一个“闭”字,不仅仅写出“孤馆”因外部世界的寒流侵袭而“关闭”,也写出词人因贬谪流放,内心痛苦不堪,拒绝向外部世界敞开而“关闭”。“孤馆”不仅仅是“孤馆”,它成为诗人自身的一种象征。“春寒”也不仅仅是“春寒”,它是诗人现实境遇的一种象征。“杜鹃”声声,代替词人而鸣叫,听之凄绝;“斜阳”残照,暗示着词人的沉沦没落,看之凄然。词人以“暮”字作结,暮色渐起,愁心渐浓。“可堪”了得!

词的下阙用典寄托,即景抒怀,强调词人的离恨悲愁,语意凄切,含蓄蕴藉,令人玩味不已。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意思是远方友人的音信,寄的是温暖与关怀,传递的是慰问与致意。但这一切却平添着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驿寄梅花”,出自于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为友,在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太平御览》卷一九引)这里,秦观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鱼传尺素”,出自于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人的书信多用一尺长左右的生绢,所以叫尺素。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就成为传递书信的代名词,这里也表示秦观收到了朋友问候的意思。两个典故的连用,本是托出亲朋挚友的殷切情意,但词人却掉转笔头,作逆向的思绪。突兀离奇道出“此恨无重数”,正是这些“梅花”“尺素”的关怀与慰问,却堆砌成我重重叠叠的无数离恨。这种说法令人疑窦丛生。朋友的寄意愈深,为啥我的愁恨愈浓?因为难舍。朋友的传情愈多,为啥我的怨念愈深?因为难弃。因为我的难舍难弃,便堆砌成这愁恨绵绵无重数。一进一退,先扬后抑,新颖独特的表达,写出了秦观贬谪流放,沦落天涯,悲情离别的真实处境。词人化虚为实,将微妙抽象的情感可视化,形象化,他的愁恨可堆可垒,可砌可观,由此,取得一种奇妙的效果。词人的愁恨如此深重而郁结,已经到了无可排遣的境地,将人逼近到绝处,如何再写下去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意思是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郴山而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向北经过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和湘江。唐朝诗人杜审言《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唐朝诗人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少住时。”这两处的诗句与本词的意思相近。词人即景抒怀,纵目郴江,抒发望远怀乡之情。本来情感写到绝境,转而以写景作结,产生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已是绝妙之至。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但秦观偏偏不仅仅止步于此,还将景句以问句的形式呈现,点化郴江与郴山,使山水自有一番生命意识的存在,用“幸自”“为谁”两词,由此展开了词人与山水的对话,借郴江抒发情怀,寄以喟叹。词人于此,在哀怨凄厉的情感中,传递着对现实困境的深思,对人生价值的拷问,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幸自”,是本来的生命状态,本真的价值追求。“为谁”而在?“为谁”而存?“为谁”而去?词人的追问借景物描写一一道出。
总之,整首词情绪凄迷愁怨,格调清隽高雅。读了,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三、思考

在这首词里,苏东坡最为激赏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据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里说,苏东坡读这首词后,“绝爱其尾两句”,并“自书于扇”,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难赎。”针对苏东坡的推崇,近代王国维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最为欣赏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认为“少游词境最凄婉”,到这里就变为凄厉了。并认为这两句是“有我之境”,即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一个诗人自我的“存在”,充满着诗人的情感,烙上了诗人的形象。情与景融铸一体,贴合无比。王国维认为苏东坡欣赏后两句,只是皮相之见。众多评论家对此议论纷纷,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针对这两种看法,你的思考是什么呢?

四、写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在写景上。寄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情语作景语。比如上阙写想象之景,托高远之情。因情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楼台失之以“雾”,津渡迷之以“月”,心中的桃源,更是飘飘渺渺,无从寻觅。写现实之景,传凄厉之情。缘情筛选出凄然的意象,如孤馆、杜鹃、斜阳,并且将他们放置于“春寒”“暮”这样独特的时间里,描摹出词人自身的凄苦之境。
其次是抒情。自出心裁,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不仅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还将“此恨”放在“驿寄梅花”与“鱼传尺素”之后,造成一种奇特的戏剧效果,错愕之后的恍然。收到亲朋至友的慰问致意,本是乐事,但词人转乐生悲、由喜生怨而生恨,根本原因在于与亲朋至友的隔绝暌违,是独自沦落天涯的悲惨愁怨。词的最后两句更是妙绝,不仅赋予山水之景以人的生命力,而且在对山水之景进行追索发问,点出了生命与生存,生命与人生的根本问题。“幸自”一词,暗示我们生命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本来的生命状态是什么?“为谁”一词,提示我们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为谁”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