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三百首】秦观《踏莎行》

 horse_mc 2023-04-29 发布于河北

《踏莎行

图片

【诗词原文】

《踏莎行》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精华赏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词起首就营造了一派凄迷怅惘的意境:在浓厚的烟雾笼罩下,楼台被隐没在雾气中。津渡,本来是指渡口,但联系后一句的“桃源望断无寻处”,那么,这里的津渡应该并不是实指,而是指通向桃花源的渡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来只是一个虚构的意象,不过很多人认为其原型就是现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秦观既然被贬到湖南,联想到常德的桃花源也是情理当中的事。

      既然“津渡”是虚景,那么“楼台”也未必是实景了。“楼台”应该是高耸挺拔、华贵富丽的地方。在这里,“楼台”和“津渡”很可能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楼台象征入世的庙堂,津渡象征出世的桃花源,实际上是在朝和在野的区别。

      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贬谪之后,秦观想在庙堂上大显身手的雄心壮志已经被打击得七零八落了。当他济世之心受挫,转而企图像陶渊明那样寻觅一方桃源净土的时候,通向桃源的渡口在朦胧迷离的月光下也看不到了。哪里才是宁静的、没有争斗的桃花源呢?词人真是前进无门,后退无路,进退两难了。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紧接着的两句就从内心的“虚景”转向了眼前的实景。“孤馆”应是词人当时暂时栖身的郴州小旅舍。

      在这个小旅舍中,秦观感受到了断肠的痛苦。“可堪孤馆闭春寒”,“孤馆”既是指小旅馆的偏僻,也是指词人内心的荒凉。秦观刚到郴州的时候,大约是在绍圣四年(1097)的早春,因此他说“春寒”,早春的寒意还没有完全消退。铺天盖地的孤独和寒冷包围了词人,仿佛将词人闭锁在其中,让他觉得逃无可逃、不堪忍受。

      此时,黄昏中传来的杜鹃鸣叫声又为词人的伤口上再添了一把盐:“杜鹃声里斜阳暮。

      在如此艰难的生活和悲凉的心境中,词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心灵的安慰。下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应该就是秦观在贬谪途中得到过的安慰。这两句词都是与书信相关的两个典故,说明词人收到了远方的来信。

      在灰心到极点的秦观看来,来自远方的书信和礼物,更让他触景伤情,倍增相思的痛苦。“砌成此恨无重数”,一个“砌”字,就是极言这种痛苦的深度与强度。

      在绝望中,词人忍不住发出最后的哀叹:“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最后这两句就是所有悲情的集中爆发了。郴江和郴山都是郴州的山和河流;潇湘,则是湖南境内潇水和湘水两条河流的并称,这两条水系在今天湖南的永州汇合。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样的句子,无论是理解为缠绵的爱情意识,还是理解为无奈的身世感怀,在它呈现出来的凄怆美、悲情美这一点上其实都是共通的。也难怪,连秦观的老师苏轼也对这两句词尤其钟爱。甚至在秦观去世之后,苏轼还将秦观这首《踏莎行》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还题了一句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少游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即使再有千千万万的人,又有谁能替代得了他呢?

【知识点·速读】

      1、北宋元祐八年(1093)九月,宋哲宗亲政,开始重新任用新党之人,以苏轼为代表的“元祐党人”相继被贬出京城,苏轼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被贬到广东的惠州。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先是出为杭州通判,又道贬处州,再贬徙到湖南的郴州。

      2、杜鹃,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是一个很悲情的意象,李商隐的《锦瑟》诗就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传说古代蜀国的君主名叫杜宇,又号望帝。望帝后来禅位退隐,不幸看到国家灭亡,又被迫与自己所爱的女人分离,最后在痛苦和寂寞中郁郁死去。杜宇的灵魂化作一只杜鹃鸟飞回蜀都,日夜哀鸣,声音凄厉幽怨,直到它的口中流血,滴血染红了漫山遍野的花朵,于是此花得名杜鹃花。杜鹃凄厉的鸣叫声其实就是秦观自己的凄凉断肠音,所以王国维读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时,才会说少游词境至此一变“凄婉”为“凄厉”也。

      3、南朝的时候陆凯曾经从江南折了一枝梅花,寄给他远在长安的好朋友范晔,并附赠了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于是后人就用折梅来代表传递感情的书信了。

      4、“鱼传尺素”则是来自一首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是指写在绢帛上的书信,长度往往在一尺左右。古人将书信置于鲤鱼形状的信匣子里捎给远方的友人或者爱人,以寄托相思之情。因此,鲤鱼、尺素在古典诗词中都具备了“信使”的寄托意义。

      5、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桃源还有一层含义。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小说《幽明录》,讲的是刘晨、阮肇在桃源遇到仙女并且还发生了一段浪漫爱情的故事,于是“桃源”、“桃源洞”、“桃花洞”、“桃源遇仙”成了诗词中频繁化用的典故,用来比喻邂逅的传奇爱情婚姻经历或者浪漫的约会地点。例如周邦彦就写下过这样旖旎的词句:“昨夜里,又再宿桃源,醉邀仙侣。”(《芳草渡Ÿ别恨》)引用的就是刘晨、阮肇桃源遇仙的典故。

      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桃源”意象拥有了两个特殊的象征意义,一个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奠定的隐士传统;另一个则是刘、阮天台山桃源遇仙奠定的爱情传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