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香光庄 2019-03-26

昨天,介绍了秦观的《点绛唇·桃源》,在词的最后,诗词君提到他的另一首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今天不妨就来品读一下全词。

踏莎行·郴[chēn]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秦观

解析

这首羁旅抒怀词,作于秦观被贬郴州之时(至于为何被贬,请自行查阅资料,了解秦观的生平与性格,才能更好地理解 为何他的词如此悲戚,为何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就是与《点绛唇·桃源》的创作时期相同,根据词意推测,应该稍早于《点绛唇》,因为这时他还在努力寻找桃源。

上阕写暮春之景,渲染出谪居环境之清冷幽寂;下阕抒情,表现内心之幽怨不满。全词凄婉迷离,是秦观最出色的词作之一。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二句写景,以弥漫的“雾”、朦胧的“月”两个意象,点染出一幅十分凄迷的画面:大雾迷蒙,将楼台隐去,月光幽微,使津渡变得模糊不清。“失”、“迷”二字,准确地勾勒出“楼台”、“津渡”隐约缥缈,难以辨识的情景。同时,此二句不只是在客观地写景,还有所寓意,透露出词人那种迷茫怅惘之心境。再加上“桃源望断无寻处”句,这种感情就进一步被强化。

在古诗词中,“楼台”是高大的,没有树木的遮蔽,它代表着一种高远的境界。人们登楼可游目骋怀,收千里画面于胸中,可以看到遥远的天际,故晏殊说“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津渡”则代表着人生的出路。人们通过渡口可以出海,向未知的远方航行,焕发着一种向前向上的进取精神。而“桃源”更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是落魄文人的精神家园。可如今“楼台”、“津渡”都被隐去,词人观望许久,根本找不到,就连通向桃源的路都消失了,象征着他的前途、他的希望、他的追求,全都落空了。所以说,前三句即表现出一种绝望的感情。

如果说以上的景物十分虚幻迷离,可以看作具有象喻性的虚景,那么接着二句就是眼前的实景了。词人收回思绪,观望当下境况,他独自一人呆在旅馆中,在杜鹃的凄厉叫声里,在冉冉西沉的夕阳中,在料峭的春寒中,回顾自己的遭际,他几乎承受不住如此的凄凉。一个“闭”字,不仅是指“孤馆”锁住了“春寒”,亦指词人的心被紧紧地锁上了。

“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催促春天归去,何尝不是对词人的精神刺激,他被贬在外,何时才能归去?他的心也像斜阳一样沉下去了。因此,此二句蕴含的情感更加悲怆。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从“凄婉”,到“凄厉”,实则是痛苦加深所致。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二句,分别关涉到两个典故。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名陆凯,他在一个早春折梅时,正逢驿使,便准备将折来的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范晔,并写下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后人常以此典来表达情谊之深。

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句,认为鱼可以替人传递书信。后来人们以“尺素”指代书信。

这两个典故,均指亲朋之间互通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为何词人接以“砌成此恨无重数”句?一则是说,来自亲友的安慰,终不能消除自己被贬的悲愁,那一封封书信不过是提醒自己重复痛苦的回忆罢了,故曰“砌成此恨”。或曰,梅花虽可寄给友人,书信也可寄给家人,但长路漫漫,需要多个日日夜夜,每个日夜都是一种痛苦,为何非要这样?一个“砌”字,下笔十分沉重,突出此恨之坚不可摧。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对“郴江”发问,是说你(郴江)本应绕着“郴山”而流,为何还要流到遥远的潇湘去。对此二句的解读,历来是一个难点。但总的来说,这二句是无理的痴语,无理而妙,他把词人心中的怨恨、愤懑、无奈、悲哀都传神地表达出来了。似乎是说:“我”自己本来像郴江一样,绕着自己的源头自在流淌,可最后却不得不流到遥远的潇水和湘水去,这到底是为谁呢?这好像是天生就注定的悲剧,就如同“我”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来绕着朝廷而转,希望为国家献计献策,可无端卷入一场政治漩涡,被贬到了遥远的郴州。这也是“我”一生中注定的悲剧。

最后二句是千古悲痛之语,尤为苏轼激赏。据记载,在秦观死后,苏轼将此二句题到扇上,时常扼腕叹息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