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波形虽然变化不定,但是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巧读心电图要遵循下面5个步骤: 1、 计算心率; 2、看P波、定心律; 3、看qRs波; 4、 看ST-T; 5、测量2个间期(P-R,Q-T)等。 心电图机通常的走速为25mm/s。心电图纸定标电压1cm=1mV,纵坐标每一小格=0.1mV,横坐标每1大格分为5小格,每小格=0.04s(40ms),每1大格=0.2s。下图为心电图纸的定标电压和时间计量。 因此,心率=300÷大格个数,或=60000ms ÷(40ms×小格数)。例如,R-R间距为3个大格,心率=300÷3=100次/分。 需要关注以下5个要点:
常见异常心电图 1、窦性静止 如果窦房结一次或多次没有发生冲动,在心电图上将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较长间歇,在此长间歇内P-QRS-T波不出现,或在心电图上见不到窦性P波,可诊断为窦性静止。 2、房早和房速 心房任何部位的提前激动夺获了窦房结的节律,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或者较早的P波重合于前面的T波之上,且不能下传心室,可诊断为房性早搏。房速的频率明显快于窦性心率,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P波之间的等电线仍存在。 3、房室交界性早搏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交界性早搏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发出之前,房室交接区提前发生的一次激动。可提前出现的QRS波,或有房性融合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节律规则,P波通常倒置,也可能提前、落后或融合于QRS波中。 4、房扑和房颤 房扑是一种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出现大小形态基本相同的F波,心房率可达到250次/min以上。房颤发生时,ECG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f波频率往往更快且不规则,频率可达300~600次/min,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需要关注以下4个方面:
常见异常心电图 1、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ECG表现为:QRS≥0.12s,V1、V2导联呈rsR′型或宽大而有切迹的R波,V5、V6导联呈qRS或RS型,S波深宽,QRS时限大于0.12s。 2、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ECG表现为:QRS≥0.12s,I、V5、V6导联q波减小或消失,V1、V2导联常呈QS形,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3、 WPW预激综合征A型 ECG表现为:PR间期<0.12s,QRS波>0.10s,起始部有△波,V1~V6导联△波和QRS主波向上。 4、 WPW预激综合征B型 ECG表现为:PR间期<0.12s,QRS波>0.10s,起始部有△波,V1~V3导联QRS主波向下,V4~V6导联△波和QRS主波都向上。 5、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以“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 ST段,从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代表左、右心室全部除极完毕到快速复极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动作电位2时相是形成ST段的电生理基础。T波,为心室的复极波,心室动作电位曲线中的 3时相(快速复极末期)是形成T波的电生理基础。 首先,要判断ST段是否正常:①ST有否偏移?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②正常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V3<0.5mV,其他导联<0.1mV。超过此范围为ST段抬高。③如ST段振幅<0.05mV,为ST压低。 常见异常心电图 1、心肌缺血 ST段水平型下移>0.5mV,强力提示心肌缺血;下斜型ST段下移提示心肌缺血的可靠性相对下降;而上斜型ST段下移则大多为生理性的。下图为缺血型ST段下移。 2、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以“ST段抬高”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示意如下: (1)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V1-V3导联R波振幅明显减低,呈rS型或r型,伴ST段显著抬高。 (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V1、V3、V4导联呈QS型,V1~V5导联ST段抬高。 (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主要在II、III、aVF导联上出现病理性Q波和ST-T改变,一般III导联的Q波≥0.04s、深度大于R波的1/4,aVF导联Q波应≥0.02s,II导联也应有肯定的q波。 其次,判断T波是否正常。 ①T波形态:正常T波的双支常常不对称,前支较缓慢,后支较陡峭,顶端较圆钝。 ST-T段改变的病因可分为心脏因素和非心脏因素。 PR间期和QT间期正常值分别为PR=0.12-0.20s;QTc=0.32-0.44s。 PR间期和QT间期异常多见于房室传导阻滞。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传导时间延长,PR间期>0.20-0.22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没有QRS波出现,为II度I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无变化,P波形态正常,但不是所有的P波都能传到心室,部分P波后可无QRS波,为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PR间期无序,心房率在正常范围内,心室率较慢,属于完全性房室分离。 QT间期延长心电图分为I、II、III型,见下图。 来源:整理自网络 |
|
来自: 耘禾 > 《心脑血管保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