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国培基础知识何谓“行书三系”?行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羲之艺术馆 2019-02-26

83、行书的源流和名称如何?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唐王怀瓘定义为:“不真布草,是曰‘行书’”,“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行书脱胎于隶书,是后汉时期民间流行起来的新兴书体。因当时的楷书书写不便捷,章草虽简便而多隶书波势,今草有难以识别,行书便应运而出。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繇)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王献之并造其极。所以说,行书萌生于东汉而形成于魏晋,至东晋已趋成熟。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张怀瓘又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盾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也就是说,笔法和结体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初学行书一般可先学行楷,再学行草,循序渐进,较为适宜。

84、何谓“行书三系”?

书法是有流派的,而且错综复杂,纵观文人流派书法史,行书流派大致可分为三大系:一是东晋王羲之流派,二是唐代颜真卿流派,三是清代的魏碑行书流派。这三大派系以王羲之流派影响最大,其他两个流派也不同程度地受王氏流派的影响。

  • 王氏行书

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创建的“二王”行书体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融平正和欹侧于一体,是行书的最佳模式之一。王羲之的行书有欹、正两个风格侧面,他的《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孔侍中帖》等属于平正一路,《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属于欹侧一路(如图98-99)。

图98-99

这两路书风使后世学书者各有侧重,逐步形成两大支流,涌现了许多优秀书家。如智永、虞世南、陈柬之、赵孟頫、文征明为代表的属平正一路,以王献之、李世民、李邕、米芾为代表的的属欹侧一路。尤其是赵孟頫、米芾的行书,分别将王氏行书平正、欹侧之风推向了极致,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 颜氏行书

一般人只知道颜真卿楷书著名,却并非了解颜真卿的行书之精深。颜真卿师承张旭,宗法二王,“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出新法于古意之外”,在传统笔法中揉入篆籀笔意,变“折钗股”为“屋漏痕”,在结体上也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开创了颜真卿行书流派,推动了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他的代表作《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图100)

图 100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体”流派经晚唐柳公权、五代杨凝式继承,到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以及明末董其昌、王铎、傅山、清代刘墉、翁同和等均受到王氏、颜氏的双重影响,得以继承和发扬。

  • 魏碑行书

清代时期,包世臣、康有为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魏碑,康曾评魏碑有十大美,因此碑学兴起。于是乎文人书家纷纷将魏碑的笔法和体势融入行书中,在行书中融入魏碑的雄强之气,有奖行书的笔法和结体融入魏碑中,于拙朴中注入流畅之态。因此逐步使魏碑行书化,行书也带有魏意。其代表书家有金农、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其中何绍基被称为七分颜三分魏,赵之谦被称为三分颜七分魏。(如图101)

图 101 清康有为书

85、行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与楷书、草书相比,行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 行笔加快 附钩增多

行书即楷书的快写。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行笔加快。由于行笔加快,笔画和笔画之间便带出小小的附钩,或者出现顺势连上的细线,也称“引带”、“牵丝”(游丝)。附钩、引带、牵丝有断有连,还有“空连”、“神连”。这就使得行书笔意贯通,神气相连。

  • 以点代画 以转代折

由于行书的运笔加快,它的笔画起止运行不能再像楷书那样繁杂,而要删繁就简,因而使基本笔画失去原来的特征,甚至用点画来代替、横、竖、撇、捺。笔画的转折处也没有那么复杂的顿、挫、驻等,有时用圆转代替了方折。这样就显得流畅、畅快。

  • 楷草相间 体势多变

行书在体势上是楷草相间,即结构上基本上是楷体,体势上斜侧变化增多;或者结构上大部分是楷体,局部是简化了的行书;或者部分结构是楷书,而部分是纵横变化的草书。因此使得行书结构有紧有松,有正有斜,参差错落,形成对比。(如图102)

图 1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