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中如何践行“三大”学习方式

 江山携手 2019-02-26

朴实无华ztj的博客

课堂中如何践行“三大”学习方式

课堂中如何践行“三大”学习方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变化,最根本的学习方式都离不开“三大”学习方式,那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由于未能深刻领会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容易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活动就是合作学习,而忽视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学生活动都变成了小组合作或探究学习。从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发言很积极,场面很热闹,但学生的学习活动含金量并不高,更多的活动只是满足于形式上的展示,大有貌合神离的感觉。

 正确理解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关系
 1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哪里?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往往在没有任何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就直接让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环节。显然,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合作学习是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换句话来说,个体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2 为什么要开展合作学习?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在客观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即使在同一个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理解。当学生个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就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同伴互助,成果分享,共同进步。
3.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学习?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探究,如果自主学习能够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同样离不开自主学习,因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相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言,探究学习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学习。通常来说,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特别是个体较难完成问题的时候,就必须通过探究学习来解决。
二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三大”学习方式?
 1.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完成笔头练习等),充分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通常来说,属于基础性的问题和中等难度的问题,原则上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
 2.确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基于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一些个体没有把握或比较难对付的问题,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有:1)提出个体的疑问 2)答案的确认;3)对 4)同伴互助(一帮一)5)共同承担并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3.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当中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研究的状态下学习,从发现问题到探究问题,从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生的理智往往受到更大的挑战,所以往往有更高的期待。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往往也是一节课的高潮所在。
 
 
 
 

课堂教学中哪些话是无效的?

课堂教学中哪些话是无效的?

   在听课过程中,不难发现有部分老师是属于“话唠”一族的。在这些老师看来,这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语言习惯或是一种教学风格,对课堂教学应该没有多大影响,无非是多说了一点点。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实际上,老师的一些废话不但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且又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老师的废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活动前的过度提醒:为了确保学生在动笔答题过程中少出错误,于是老师就尽可能提前告诉学生在哪些地方可能会出错或基本上有哪几种错误的类型,结果一说就无法收拾,随意占用了学生动手答题的时间。
 情况分析与建议学生答题重在过程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和答题。无论老师说多少,学生答题还是会有错误出现的,与其多提醒倒不如直接让学生体验。再说,学生出错才是真实的原貌,错了再纠正印象会更加深刻。体验错误,感受挫折是一种更加难得的学习体验。当然,适当、适度的提醒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提醒就适得其反了。
2.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随意插话: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阅读获取信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结果判断、数字记录、实验操作、结论归纳、文字表达等),老师习惯性地都会到学生中巡查和观察,一旦发现学生出现错误,于是马上插话,要么就是直接说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要么就是喋喋不休地提醒学生要注意什么,要么就是突然就某个问题与学生对话。
 情况分析与建议: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学生在安静的情况下进行,让学生在专注的状态下依次完成老师下达的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任何插话都会简接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即使发现学生的错误也不能直接表白或急于纠正,只能暂时记在心里。待学习活动结束后,才让学生在反馈或展示过程中自我暴露误区或规范性表达问题,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
3.课堂教学中完全多余的废话:有些老师(多为年青老师),不知不觉地喜欢或者习惯把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口头禅带进课堂。比较常见的是:“对不对”、“是不是”;还有在英语课中的“ok”、“right”、“understand”等。本来偶尔穿插说一下还是可以的,但一节课里说出几十个类似的表达就显得啰嗦了,而且也无形中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让听课者也觉得索然无味。
情况分析与建议: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把多余的话语随意用在课堂上。要遵守“讲在关键处,说在必要中”的原则,尽量减少或杜绝没有实际意义的课堂用语。
 
 
 

二轮复习容易出现的两大误区及其对策

二轮复习容易出现的两大误区及其对策

  高三进入二轮复习以后,主要是以专题复习为主线.因此,练习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尤其是限时训练就更加频繁。在练习内容方面,重点是聚焦高考,所以在能力要求方面比一轮复习更高,学生的精力消耗也就更大。在本轮复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对其复习特点认识不足,往往会出现以下两大误区:

1.重能力  轻基础:只重视专题训练和能力提升,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做题上面,而忽视了对基础知
识的同步复习和巩固,结果导致很多基础知识都开始遗忘或含糊不清了(以英语为例,很多简单的单词都记不住或者是出现拼写错误了),其它学科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对策:高度重视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进行专题训练的同时,也要适当安排时间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基础与能力并重。“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2.只做题  不反思
 由于本轮练习大,除了堂上的限时训练以外,学生在课外还要补充不少的练习,所以总觉得有做不完的练习,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出现只做题,不反思的现象。题目做了不少,但发现错误也不少,甚至会觉得越做越没有信心。
  
对策:充分认识练后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不要象老黄牛那样只顾拉车不看路,迷失了方向也不知道。每次练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正确归因,看错题属于哪种类型:基础知识方面?答题思路和策略方面?还是答题方法、技巧方面?只有及时找出错因,才能避免二次错误。也就是说,练习与练后反思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稳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高三“二模”前的复习对策

高三“二模”前的复习对策

   随着“高三一模”的结束,不久就要迎来“高三二模”的考试。“一模”的作用主要是诊断与发现,而“二模”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新一轮的实战和能力提升的机会,重点是要提高答题的速度,答题的技巧和答题的准确性。为了让“二模”考出水平和考出信心,必须采取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对策。

 1.态度决定高度---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二模”,要树立新的信心和拿出迎接挑战的态度。信心来自自己的努力,来自实战形成的能力,来自多次测试的经验,来自正常的心态。不要把“二模”当作新的压力,而应该看做是自身后续发展的新平台和证明自己实力和潜力的新动力。

2.对策决定效果---“二模”前的复习必须建立在反思一模不足的基础上。一般来说,一模之所以考得不好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知识点(必考点或主干知识尚未熟练);2)综合能力尚未具备(如: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读图获取信息能力、迁移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挖掘隐含信息能力、表达能力等);3)解题技巧运用不当。如:时间安排不当、答题顺序不科学;4)应试心理不成熟,过于紧张,压力太大;5)答题规范性不够注意(如:书写、符号、术语、卷面等)。

  在正确归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计划性。“二模”前的复习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放在薄弱知识点的强化;第二阶段重点是训练能力薄弱项目;第三阶段是错题回顾(考前三天);第四阶段是应试流程的回顾(考前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