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师魂何在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的精神叫国魂,一支军队的精神是军魂;那么,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什么?我们姑且称之为师魂。什么是师魂?简单地说就是事业有追求,教育有信仰,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精彩。“师”有敬业与渎职,“魂”从卑微到高贵。每位老师每一天的工作,都在不知不觉中铸造着师魂。 职业倦怠,师魂何在 近日,《每日新报》联合解放军464医院,针对天津市5000名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教师压力较大,三成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性,更有六成的教师体现为心理状况欠佳。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记者发现,教师的压力多来自学生成绩、升学比例、教学任务量大以及无力照顾家庭等方面。65%的教师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让自己压力很大,55%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工作量让自己透不过气来。许多教师表示,尽管自己做了很多努力却时常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 三十出头的王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倦怠的教师,我想我不幸福,别人也很难从我那里得到幸福。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我今天不高兴,走进教室,带着一张苦瓜脸,孩子的笑容就会一扫而空。你要孩子幸福,就先让我幸福起来吧!”安徽铜陵四中的肖校长告诉记者:“今天的教师,之所以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定位,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水平须相对较高,还得在道德人格上超乎常人,即使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宣泄,也常被一句‘你是教师’而噎住,找不到通畅的排解渠道;二则‘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班教师)为追求学生成绩的不落人后,难免出现紧张、焦虑、患得患失等心理问题。第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独生子女又常常因娇生惯养而不服从管教,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功利化考核评价,以及自身和家庭的系列困扰,都有可能将教师本不坚强的心理摧垮。” 记者在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论坛上就职业倦怠问题举行了一次小型的网络沙龙。参加沙龙的老师普遍关注这一话题,“含笑一丁”跟帖说:“职业倦怠是一种现实存在,各行各业概莫能外。但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十分可怕,因为他的受众面非常特殊——学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十分必要。”“蓝雪花”跟帖说:“的确,目前有不少教师都或轻或重地存在职业倦怠感,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情绪非常低落的日子,后来经过反复思量,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努力走出阴霾。因为,现实已如此,不管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也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你都得去面对,除非你有能力从教育中走出来。人生很短暂,为何还要给自己栽培苦涩?”实名注册的邱凯兰老师留言:“教师的幸福在于阳光心态,重要的是心里是如何对待这个职业的。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快乐,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狱。’因此,快乐工作的关键取决于心态。放弃抱怨,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前的工作,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信仰,那么,我们就会从这种积极转变中找到快乐。” 梅之轩老师说:“能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人,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能常常被学生感动着,被自己激励着的老师,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然而,多数老师的言论倾向于抱怨。ID为“海燕高飞”的老师说:我们曾信誓旦旦“既然选择了这片热土,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曾“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这份激情却被社会、学校领导的“不公”一点点剥去,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只剩下了“倦怠”伴随自己!要想克服职业倦怠,教师自己的努力显得那么得苍白无力,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老校长书虫说:“教育自己孤掌难鸣,太多的社会观念和意义全部附加在教育身上,而教育的处境又如童养媳,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用满腔的热情面对不愿学习的冷漠,用心血和智慧面对愚昧和自私,用道义和良知面对社会的龌龊和剥削,教师很无奈,很尴尬,很心凉。斯文扫地,以至于不得不倦怠,那个‘迂腐’的师魂,不可能在大多数人身上存在。”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教育到底是什么?每位老师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河北省固安县英才中学校长何志杰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人活着当然就要做事,就要留名,就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作为中国教育管理十大杰出人物,何志杰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 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何谓幸福?幸福不是男欢女爱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更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记者采访何校长:在普通校长眼里,您可谓功成名就。您已经离开讲台多年,学校也请了常务校长来代管,可为了推广“角色课堂”,您几乎是殚精竭虑,夙夜兴劳,您到底图什么? 不为僧不知头皮冷,可僧人毕竟是少数。用世俗的标准来评价何志杰,我真该心满意足了。三所学校,顶峰时学生过万;有工厂,有公司,有饭店……可我一不图吃,我血糖高,每次就餐前都得吃药,还不得喝酒;二不图穿,像我这个岁数的人,二十元钱买的衬衣照样穿得风光;我也不喜欢开好车,宝马、尼桑,都让厂长、校长们开着,我有辆帕萨特代步就不错;除了炒股,我又不喜欢其它任何娱乐;你说,除了心系教学,我还能做什么?说来不怕你笑话,我虽年过半百,但心态非常年轻,老感觉事业刚刚起步呢!但我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个多月前,我姐姐的突然离世更让我有一种“十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我的理想就是让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延续下去,万古常青。 职业倦怠知多少 像何志杰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校长毕竟是少数,而像“肖烟”这样“心倦神疲,未老先衰”的教师却数不胜数。肖烟(网名),男,现年38岁,甘肃一农村中学的教导主任。上周末,他在博客中写道:不是干久了觉得枯燥,也不是地位不高。地位不高我能适应,干久了我能调节。关键是农村教育单纯的‘分数观’丧失人性,把学生当成了鸭子,撬嘴硬塞,死逼着上架。作为应试教育帮凶的教师也倍感压抑,这种心头上的压抑比手脚被束缚住还要难受。教学16年来,我一直是早晨6点起床,晚上11点多上床,可竟不知忙了些什么。我想改行,可找不到出路。 就上述话题,安徽省东至县汪坡中学的肖学堂校长撰文谈了自己的看法。时间上的高投入与成绩上的低回报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原因。农村家长为让孩子脱离农门,某种程度上比城镇家长更看重分数。于是,农村中学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每天要上12节课,班主任老师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如此的拼死拼活,一个班级能考取5-8个重点高中顶天了。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恶性循环使教师苦不堪言,特别是45岁左右的教师,往往感到身心疲惫,这种情绪又会像感冒一样影响中青年教师。 职业的高要求与留守儿童的难管理也是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农村众多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心理上感到空虚失落,学习上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生活上随意性强,教育这些孩子难度很大。没有父母配合,学生出了问题找不到人商量解决。托管的亲戚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部拜托老师了。”弄得老师要抽出大量的精力来安抚心理与关心生活,还要面对教学成绩评比和安全管理这两项硬指标。教学成绩上不去还说好,奖励不要罢了,安全出问题可是掉饭碗的事,老师和学校可是签了安全责任状的,晚上睡觉不能关手机,有个风吹草动就睡不着,许多农村教师都患上了失眠症恐惧症。 城乡教师地位的高差别与农村教师业余文化生活的贫瘠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虽然现在实行了绩效工资,学校不能收钱发放福利了,但城乡教师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地位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不和金融税务公务员等单位比,教师和教师比起来,差距也是很大的。农村教师的课时津贴、两节慰问费、成果奖励、超课时补助、额外加班费等等要么没有,要么体现一点,却少得可怜。庄华涛老师说过:“不患贫,患不公也。教师职业倦怠由‘不公’所引发的最多。收入、地位、各种考核等等的不公,使部分不善于自我调节的教师深陷其中而无力自拔。”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枯燥贫瘠也是农村教师在教学成绩和评比的压力下不能重新弹起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之一。长期的压力导致教师郁闷和压力无法解脱和排遣,导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关系紧张,哪有不对职业感到疲倦的? 记者把这个话题贴到了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论坛上,还顺手发到了教师QQ群里,一时间留言评论满天飞: 人在天涯: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搞了多年,但应试教育僵而不死,唯分数论根深蒂固。教育偏离了人性发展的轨道,学生成为了知识的附庸。书山题海搞得师生疲惫不堪,师道尊严的扭曲、个性特长的泯灭、人际关系的异化,使得教师的压力日益加重,职业倦怠逐级累加。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下降,学校离“乐园”渐行渐远。 我是孩子王:职业倦怠问题是人所共知的,有人在倦怠中彻底消沉,有人在倦怠中浑浑噩噩,有人在倦怠中不思进取。如果倦怠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教育的希望就越来越渺茫。怎样缓解倦怠也许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自省的。 文字鱼: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天高云淡:教师有了精神上的追求,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中,肉体的疲惫会换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富有会弥补物质的清贫。老师是以机械麻木的冷冰冰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还是以满腔热情、充满智慧与微笑的精神状态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成了考量“师魂”的标杆。为了活着而教书与为了教书而活着,两种境界,天壤之别! 迟悟:我也曾经在工作10-12年期间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甚至抑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我又觅得新目标,重拾自信,现如今经常沉浸在职业幸福感之中。那段昏天黑日的经历已然成为了我的人生财富。总结一点,产生职业倦怠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从自身寻找突破点,心态很关键! 深山兰草:关键是教育环境太糟糕,论文可以请人写,证书可以花钱买,某些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台上慷慨激昂,私下蝇营狗苟。很多教师为了利益违背师德,违背的越多,获得利益就越大,这让那些坚守道德原则的教师非常困惑,时间长了,也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古蓼耕夫: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各位的分析也很到位!我身边的年轻教师都有一种职业倦怠感,有的甚至在盘算着退休。 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似乎永远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是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辛勤园丁。然而,现在一种叫做“工作倦怠”的“职业病”却悄悄地侵袭和疴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项对京沪穗深四地共6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的教师占27%,“有一些”的占36%,“偶尔倦怠”的为37%。 记者以书面问卷调查的形式,采访了近百位教育人士。总结出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五条主要原因。 第一,职场目标太过理想化,由于达不到既定目标,外部压力和自我否定导致工作倦怠。这点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特别突出,刚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满怀豪情地踏上讲台,一厢情愿地想干一番事业。结果,教学成绩、学生认可、领导评价都不容乐观。再加上论资排辈、同工不同酬、谈恋爱难、住房更是不敢想等因素,年轻人很容易浮躁、消沉,进而倦怠。 第二,职业压力难释。教学成绩的论分排队,职称评聘的升迁竞争,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大,周而复始的单调循环,均能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通过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的肩膀上一头担着祖国的江山和社稷,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这样的重担使不少教师不堪承受,不得不加班加点、得不到休息。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自然倦怠。 第三,心理不平衡。社会行业分配的不合理,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巧取豪夺、贪污腐败、一夜暴富……在铜臭浸染的每一个角落都易扭曲人的世界观,老师也不能免俗。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有些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住房条件较差、医疗无完全保障,无法培养职业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激情难以燃烧,身心慢慢疲惫。 第四,学校的管理存在问题。部分学校的领导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管理混乱:有的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欠科学合理,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有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乌烟瘴气横行;有的大搞“一言堂”,朝令夕改,长官意志让小兵无所适从;有的唯成绩是论,不给老师休养生息的时间。种种不合理现象都会涣散人心,让老师灰心丧气,在得过且过中形成心倦。 第五,教师个体的性格和心理因素。如有的教师根本不热爱教育事业,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职业,身在杏坛心却想着怎样去赚钱,在顾此失彼中郁郁寡欢。人们用“红烛”“园丁”来比喻教师,就赋予了教师“无私奉献”的行业特点。没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没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又不愿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这样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怎能不神疲? 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兴趣。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精神状态还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脱离倦怠享受激情 山东郯城美澳学校的校长葛兆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谁来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靠社会、靠政府、靠自己。我们的教师也要能够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追求幸福。”幸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目标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的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说这话的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老师,汪老师也有过彷徨、怀疑和动摇,但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让他在大山深处树起了巍巍丰碑。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与记者谈到叶圣陶的这句话时,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从幸福教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教育是为了不需要教育,这在幸福教育上表现为对幸福能力的重视,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教师的幸福能力比学生强,教育就是以承认这种差异为前提,以改变这种差异为任务。幸福教育无非就是把教师这种相对较强的幸福能力转变成学生的内在素质。”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让每个学生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第一手段,只有尊重学生,关注差异,投入情感,释放潜能,才能构建快乐课堂。 心理健康咨询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吴源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调整心态,才能感悟幸福。第一、教师应理性调整期望值。不要把自己当珍珠,那样有时时怕被埋没的担忧,而把自己当成泥土,别人越踩咱越结实。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第二、学会知足常乐,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教师职业面对的人群是孩子,是天真烂漫清纯仗义的孩子,而不像其他行业,要么陪伴冰冷单调的机器,要么面对陌生怪异的成人。你看医生,整天接触愁眉苦脸的病人,能开心吗?再看银行职员,纵是数着成捆成捆的金钱,有意思吗?更别提服务业的机械辛劳和公务员的身不由己了。与官场、商场相比,学校是最纯洁的地方,关系最简单,人与人之间是最容易相处的。第三、学会接纳。个人的快乐不在于他得到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当老师就要学会大气,小气的人会被气死。学生不可能不调皮,领导不可能绝对公正,同事不可能都志同道合,家长不可能都通情达理……材匠调木,智者调心。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第四、学会感动自己。俗话说施比受好,能感动他人的是英雄,能感动自己的是神。教师本身就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们要学会用崇高来感动自己,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教师本来就是讲究激情的职业,就让激情点燃自己的人生,点燃人生的意义,点燃人生的追求、点燃人生的目标。 后记: 有这样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感觉工作乏味,很不称心。于是,他藏匿头衔,忘却荣耀,以一个50岁的失业者身份去找工作,结果四处碰壁,终于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洗碗的工作,辛辛苦苦干了三天,终因不能胜任而被辞退。后来他说:“返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时候,那些觉得乏味的东西恰恰是最适合我们的。 此文采写过程中,恰逢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爱心微笑大使彭旸来中国教师报作客。2005年,彭旸放弃出国读博的机会,前往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支教,一干就是5年,在她的感召下,先后有上百名名志愿者加入到支教的行列。彭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职业倦怠,她说:“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中国教师报人每天工作量那么大,身体那么累,没见谁喊‘倦怠’,原因很简单,你们是‘一支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铁军’。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有了这份信仰,就会倾情投入,而不计较有否回报。我也是一样,放弃读博的机会和在大城市悠闲舒适的生活,跑到穷山沟里与那些可怜的孩子同甘共苦,一般人不理解,可我在支教过程中获得的莫大的幸福,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彭老师还说,哪位老师真的感觉职业倦怠无法忍耐,不妨到大山深处,支教两年,接受一场灵魂的洗礼,再回原岗位,他会觉得每天都是艳阳天,说不定还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梁恕俭)
转摘:
职业倦怠,师魂何在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的精神叫国魂,一支军队的精神是军魂;那么,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什么?我们姑且称之为师魂。什么是师魂?简单地说就是事业有追求,教育有信仰,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精彩。“师”有敬业与渎职,“魂”从卑微到高贵。每位老师每一天的工作,都在不知不觉中铸造着师魂。 职业倦怠,师魂何在 近日,《每日新报》联合解放军464医院,针对天津市5000名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教师压力较大,三成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性,更有六成的教师体现为心理状况欠佳。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记者发现,教师的压力多来自学生成绩、升学比例、教学任务量大以及无力照顾家庭等方面。65%的教师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让自己压力很大,55%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工作量让自己透不过气来。许多教师表示,尽管自己做了很多努力却时常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 三十出头的王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倦怠的教师,我想我不幸福,别人也很难从我那里得到幸福。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我今天不高兴,走进教室,带着一张苦瓜脸,孩子的笑容就会一扫而空。你要孩子幸福,就先让我幸福起来吧!”安徽铜陵四中的肖校长告诉记者:“今天的教师,之所以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定位,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水平须相对较高,还得在道德人格上超乎常人,即使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宣泄,也常被一句‘你是教师’而噎住,找不到通畅的排解渠道;二则‘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班教师)为追求学生成绩的不落人后,难免出现紧张、焦虑、患得患失等心理问题。第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独生子女又常常因娇生惯养而不服从管教,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功利化考核评价,以及自身和家庭的系列困扰,都有可能将教师本不坚强的心理摧垮。” 记者在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论坛上就职业倦怠问题举行了一次小型的网络沙龙。参加沙龙的老师普遍关注这一话题,“含笑一丁”跟帖说:“职业倦怠是一种现实存在,各行各业概莫能外。但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十分可怕,因为他的受众面非常特殊——学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十分必要。”“蓝雪花”跟帖说:“的确,目前有不少教师都或轻或重地存在职业倦怠感,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情绪非常低落的日子,后来经过反复思量,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努力走出阴霾。因为,现实已如此,不管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也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你都得去面对,除非你有能力从教育中走出来。人生很短暂,为何还要给自己栽培苦涩?”实名注册的邱凯兰老师留言:“教师的幸福在于阳光心态,重要的是心里是如何对待这个职业的。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快乐,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狱。’因此,快乐工作的关键取决于心态。放弃抱怨,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前的工作,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信仰,那么,我们就会从这种积极转变中找到快乐。” 梅之轩老师说:“能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人,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能常常被学生感动着,被自己激励着的老师,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然而,多数老师的言论倾向于抱怨。ID为“海燕高飞”的老师说:我们曾信誓旦旦“既然选择了这片热土,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曾“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这份激情却被社会、学校领导的“不公”一点点剥去,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只剩下了“倦怠”伴随自己!要想克服职业倦怠,教师自己的努力显得那么得苍白无力,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老校长书虫说:“教育自己孤掌难鸣,太多的社会观念和意义全部附加在教育身上,而教育的处境又如童养媳,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用满腔的热情面对不愿学习的冷漠,用心血和智慧面对愚昧和自私,用道义和良知面对社会的龌龊和剥削,教师很无奈,很尴尬,很心凉。斯文扫地,以至于不得不倦怠,那个‘迂腐’的师魂,不可能在大多数人身上存在。”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教育到底是什么?每位老师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河北省固安县英才中学校长何志杰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人活着当然就要做事,就要留名,就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作为中国教育管理十大杰出人物,何志杰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 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何谓幸福?幸福不是男欢女爱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更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记者采访何校长:在普通校长眼里,您可谓功成名就。您已经离开讲台多年,学校也请了常务校长来代管,可为了推广“角色课堂”,您几乎是殚精竭虑,夙夜兴劳,您到底图什么? 不为僧不知头皮冷,可僧人毕竟是少数。用世俗的标准来评价何志杰,我真该心满意足了。三所学校,顶峰时学生过万;有工厂,有公司,有饭店……可我一不图吃,我血糖高,每次就餐前都得吃药,还不得喝酒;二不图穿,像我这个岁数的人,二十元钱买的衬衣照样穿得风光;我也不喜欢开好车,宝马、尼桑,都让厂长、校长们开着,我有辆帕萨特代步就不错;除了炒股,我又不喜欢其它任何娱乐;你说,除了心系教学,我还能做什么?说来不怕你笑话,我虽年过半百,但心态非常年轻,老感觉事业刚刚起步呢!但我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个多月前,我姐姐的突然离世更让我有一种“十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我的理想就是让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延续下去,万古常青。 职业倦怠知多少 像何志杰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校长毕竟是少数,而像“肖烟”这样“心倦神疲,未老先衰”的教师却数不胜数。肖烟(网名),男,现年38岁,甘肃一农村中学的教导主任。上周末,他在博客中写道:不是干久了觉得枯燥,也不是地位不高。地位不高我能适应,干久了我能调节。关键是农村教育单纯的‘分数观’丧失人性,把学生当成了鸭子,撬嘴硬塞,死逼着上架。作为应试教育帮凶的教师也倍感压抑,这种心头上的压抑比手脚被束缚住还要难受。教学16年来,我一直是早晨6点起床,晚上11点多上床,可竟不知忙了些什么。我想改行,可找不到出路。 就上述话题,安徽省东至县汪坡中学的肖学堂校长撰文谈了自己的看法。时间上的高投入与成绩上的低回报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原因。农村家长为让孩子脱离农门,某种程度上比城镇家长更看重分数。于是,农村中学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每天要上12节课,班主任老师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如此的拼死拼活,一个班级能考取5-8个重点高中顶天了。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恶性循环使教师苦不堪言,特别是45岁左右的教师,往往感到身心疲惫,这种情绪又会像感冒一样影响中青年教师。 职业的高要求与留守儿童的难管理也是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农村众多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心理上感到空虚失落,学习上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生活上随意性强,教育这些孩子难度很大。没有父母配合,学生出了问题找不到人商量解决。托管的亲戚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部拜托老师了。”弄得老师要抽出大量的精力来安抚心理与关心生活,还要面对教学成绩评比和安全管理这两项硬指标。教学成绩上不去还说好,奖励不要罢了,安全出问题可是掉饭碗的事,老师和学校可是签了安全责任状的,晚上睡觉不能关手机,有个风吹草动就睡不着,许多农村教师都患上了失眠症恐惧症。 城乡教师地位的高差别与农村教师业余文化生活的贫瘠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虽然现在实行了绩效工资,学校不能收钱发放福利了,但城乡教师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地位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不和金融税务公务员等单位比,教师和教师比起来,差距也是很大的。农村教师的课时津贴、两节慰问费、成果奖励、超课时补助、额外加班费等等要么没有,要么体现一点,却少得可怜。庄华涛老师说过:“不患贫,患不公也。教师职业倦怠由‘不公’所引发的最多。收入、地位、各种考核等等的不公,使部分不善于自我调节的教师深陷其中而无力自拔。”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枯燥贫瘠也是农村教师在教学成绩和评比的压力下不能重新弹起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之一。长期的压力导致教师郁闷和压力无法解脱和排遣,导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关系紧张,哪有不对职业感到疲倦的? 记者把这个话题贴到了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论坛上,还顺手发到了教师QQ群里,一时间留言评论满天飞: 人在天涯: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搞了多年,但应试教育僵而不死,唯分数论根深蒂固。教育偏离了人性发展的轨道,学生成为了知识的附庸。书山题海搞得师生疲惫不堪,师道尊严的扭曲、个性特长的泯灭、人际关系的异化,使得教师的压力日益加重,职业倦怠逐级累加。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下降,学校离“乐园”渐行渐远。 我是孩子王:职业倦怠问题是人所共知的,有人在倦怠中彻底消沉,有人在倦怠中浑浑噩噩,有人在倦怠中不思进取。如果倦怠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教育的希望就越来越渺茫。怎样缓解倦怠也许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自省的。 文字鱼: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天高云淡:教师有了精神上的追求,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中,肉体的疲惫会换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富有会弥补物质的清贫。老师是以机械麻木的冷冰冰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还是以满腔热情、充满智慧与微笑的精神状态去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成了考量“师魂”的标杆。为了活着而教书与为了教书而活着,两种境界,天壤之别! 迟悟:我也曾经在工作10-12年期间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甚至抑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我又觅得新目标,重拾自信,现如今经常沉浸在职业幸福感之中。那段昏天黑日的经历已然成为了我的人生财富。总结一点,产生职业倦怠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从自身寻找突破点,心态很关键! 深山兰草:关键是教育环境太糟糕,论文可以请人写,证书可以花钱买,某些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台上慷慨激昂,私下蝇营狗苟。很多教师为了利益违背师德,违背的越多,获得利益就越大,这让那些坚守道德原则的教师非常困惑,时间长了,也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古蓼耕夫: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各位的分析也很到位!我身边的年轻教师都有一种职业倦怠感,有的甚至在盘算着退休。 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似乎永远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是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辛勤园丁。然而,现在一种叫做“工作倦怠”的“职业病”却悄悄地侵袭和疴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项对京沪穗深四地共6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认为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的教师占27%,“有一些”的占36%,“偶尔倦怠”的为37%。 记者以书面问卷调查的形式,采访了近百位教育人士。总结出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五条主要原因。 第一,职场目标太过理想化,由于达不到既定目标,外部压力和自我否定导致工作倦怠。这点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特别突出,刚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满怀豪情地踏上讲台,一厢情愿地想干一番事业。结果,教学成绩、学生认可、领导评价都不容乐观。再加上论资排辈、同工不同酬、谈恋爱难、住房更是不敢想等因素,年轻人很容易浮躁、消沉,进而倦怠。 第二,职业压力难释。教学成绩的论分排队,职称评聘的升迁竞争,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大,周而复始的单调循环,均能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通过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的肩膀上一头担着祖国的江山和社稷,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这样的重担使不少教师不堪承受,不得不加班加点、得不到休息。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自然倦怠。 第三,心理不平衡。社会行业分配的不合理,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心理的不平衡。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巧取豪夺、贪污腐败、一夜暴富……在铜臭浸染的每一个角落都易扭曲人的世界观,老师也不能免俗。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有些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住房条件较差、医疗无完全保障,无法培养职业自豪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激情难以燃烧,身心慢慢疲惫。 第四,学校的管理存在问题。部分学校的领导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管理混乱:有的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欠科学合理,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有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乌烟瘴气横行;有的大搞“一言堂”,朝令夕改,长官意志让小兵无所适从;有的唯成绩是论,不给老师休养生息的时间。种种不合理现象都会涣散人心,让老师灰心丧气,在得过且过中形成心倦。 第五,教师个体的性格和心理因素。如有的教师根本不热爱教育事业,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职业,身在杏坛心却想着怎样去赚钱,在顾此失彼中郁郁寡欢。人们用“红烛”“园丁”来比喻教师,就赋予了教师“无私奉献”的行业特点。没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没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又不愿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这样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怎能不神疲? 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兴趣。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精神状态还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脱离倦怠享受激情 山东郯城美澳学校的校长葛兆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谁来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靠社会、靠政府、靠自己。我们的教师也要能够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追求幸福。”幸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目标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的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说这话的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老师,汪老师也有过彷徨、怀疑和动摇,但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让他在大山深处树起了巍巍丰碑。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与记者谈到叶圣陶的这句话时,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从幸福教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教育是为了不需要教育,这在幸福教育上表现为对幸福能力的重视,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教师的幸福能力比学生强,教育就是以承认这种差异为前提,以改变这种差异为任务。幸福教育无非就是把教师这种相对较强的幸福能力转变成学生的内在素质。”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让每个学生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第一手段,只有尊重学生,关注差异,投入情感,释放潜能,才能构建快乐课堂。 心理健康咨询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吴源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调整心态,才能感悟幸福。第一、教师应理性调整期望值。不要把自己当珍珠,那样有时时怕被埋没的担忧,而把自己当成泥土,别人越踩咱越结实。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第二、学会知足常乐,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教师职业面对的人群是孩子,是天真烂漫清纯仗义的孩子,而不像其他行业,要么陪伴冰冷单调的机器,要么面对陌生怪异的成人。你看医生,整天接触愁眉苦脸的病人,能开心吗?再看银行职员,纵是数着成捆成捆的金钱,有意思吗?更别提服务业的机械辛劳和公务员的身不由己了。与官场、商场相比,学校是最纯洁的地方,关系最简单,人与人之间是最容易相处的。第三、学会接纳。个人的快乐不在于他得到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当老师就要学会大气,小气的人会被气死。学生不可能不调皮,领导不可能绝对公正,同事不可能都志同道合,家长不可能都通情达理……材匠调木,智者调心。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第四、学会感动自己。俗话说施比受好,能感动他人的是英雄,能感动自己的是神。教师本身就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们要学会用崇高来感动自己,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教师本来就是讲究激情的职业,就让激情点燃自己的人生,点燃人生的意义,点燃人生的追求、点燃人生的目标。 后记: 有这样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感觉工作乏味,很不称心。于是,他藏匿头衔,忘却荣耀,以一个50岁的失业者身份去找工作,结果四处碰壁,终于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洗碗的工作,辛辛苦苦干了三天,终因不能胜任而被辞退。后来他说:“返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时候,那些觉得乏味的东西恰恰是最适合我们的。 此文采写过程中,恰逢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爱心微笑大使彭旸来中国教师报作客。2005年,彭旸放弃出国读博的机会,前往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支教,一干就是5年,在她的感召下,先后有上百名名志愿者加入到支教的行列。彭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职业倦怠,她说:“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中国教师报人每天工作量那么大,身体那么累,没见谁喊‘倦怠’,原因很简单,你们是‘一支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铁军’。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有了这份信仰,就会倾情投入,而不计较有否回报。我也是一样,放弃读博的机会和在大城市悠闲舒适的生活,跑到穷山沟里与那些可怜的孩子同甘共苦,一般人不理解,可我在支教过程中获得的莫大的幸福,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彭老师还说,哪位老师真的感觉职业倦怠无法忍耐,不妨到大山深处,支教两年,接受一场灵魂的洗礼,再回原岗位,他会觉得每天都是艳阳天,说不定还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师。(梁恕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