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辩证法来指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江山携手 2019-02-26
用辩证法来指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听吴金瑜校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校长作为》报告有感

1223,南浔区中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班来到上海华师大。本次培训的第一个内容是听取报告《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校长作为》,主讲人是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任上海交大二附中校长的吴金瑜。

吴校长的讲座开门见山:“各类学校的内涵为什么不一样? 我认为是学校文化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是思想、行为的形成过程不同。”整个讲座,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既有理论的引领,更有实践的指导。他的讲座,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那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成功典型,必定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做到了一些关键因素的和谐统一。哪些关键因素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应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讲座一开始,吴校长就举了一个例子:某县的教育很有特色,全县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自行车修理车间,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吴校长认为,这种千校一面的现象,有着很大的弊端。它其实不能算是学校的特色。的确,每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必定是根植于本校的实际,这些实际情况,可能是人文的,可能是环境的,也可能是地域的……

吴校长提出:“学校文化由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构成,共性的是社会文化在学校的延伸与具体表现。其独特的一面是,学校的成员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制度等的总和。”具体到教育领域,所有的教育具有共性,这些共性是基础,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应在此基础上去概括、梳理。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应做到全体和个体的统一。学校领导所追求的特色,是否同时也是教师追求的?全体教师追求的特色,是否同时也是学生所追求的?如果一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只是学校领导的追求,它注定没有生命力。正如吴校长在讲座中提到的:“文化是的‘复数’,一是指所有人的,二是指人的所有方面。由此,我想到,在特色文化建设中,前期的规划必须描绘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只有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才能将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上升到文化的程度。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吴校长在讲座中谈到,学校文化包括三方面:“深层文化(师生的文化气质等文化形态)、中层文化(文字语言等文化形态)和表层文化(建筑等物质文化)。”以内容和形式的方式进行考量,深层文化应属于内容,中层文化和表层文化属于形式。哲学理论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那么,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就应该牢牢的把握“深层文化”这个内容,学校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标语、建筑、布置等,都应紧紧围绕内容这个主题,不跑题,不偏题。1224日张雪龙校长在报告中提到的一件事,正印证了这种关系。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张雪龙校长所在学校的毕业班学生送给母校的一件礼物——一头雕塑牛,这件礼物与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并不相符。张校长最终决定,把雕塑牛“放养”在学校小树林边,这样做,既不破坏校园主体环境,又不拂逆孩子们的一片心意。

吴校长的报告,拓宽了我对学校特色的认识。用上述提到的三个层次来衡量学校特色,许多学校还远未到达“深层文化”这一层面。今年早些时候,《浙江教育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期待没有特色的学校》的文章,作者朱华贤在文章的结尾写道:“什么样的中小学是最理想的学校?就是学生人人有个性,有特色,教师个个有风格,有绝活,而学校没有统一的特色。”我以为,这段描述正好能成为“深层文化”的一个强有力注脚。

寻找学生喜欢的高效课堂教学

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吴金瑜

课前谈话:

教育的目的通过前人积累的知识达到后人的发展。如果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的效益会高吗?肯定不会是高效。转型社会要想到确保学生喜欢,课堂是高效的。社会是浮躁的。武汉今年开始实施法案,老师在一所学校呆六年,目的是确保教育均衡化。这种方式能否保持教育的均衡呢?很荒唐。

开始讲课:

学生喜欢的课堂:

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中。

    教与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情感特征及学科特点。

教与学遵守教学规律、符合自己教学风格。

讲述:

    今天的课堂最大的问题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就如同医院的矛盾是医患矛盾一样。小区旁边中学,是最好的中学。我吃完晚饭,散步途中,看到学生才放学,听到学生诅咒老师语言,引起思考。

第一方面: 对知识的再认识

    教育的价值:由工业化社会的知识中心走向今天的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

    但是,人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为载体的,教育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舞台的。

研究现有的教育论著,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哪种学说。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的学习(解释)为载体,来达到人的发展,基于知识,目标指向人。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的正确认识与针对不同的人相对应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把握,成为我们教学的核心要素。

问题:

1、 如何仍学生学会1=1+2?(小学)

讲述:

周立波,说得好,他的思维方式另类。

案例:在澳洲,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问二加三是多少?两个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回答正确,受老师表扬。老师请家长来办公室去一次。老师对家长大声训斥,谁叫你们教孩子呢?国外坚决反对,超越孩子的成熟度的教学。

如何教会孩子1+1=2.

第一种方法:读,背。

第二种方法:这是?1这是?1现在有几个?2

为什么用第一种方法教?如果20天以后,再问1+1=2,那种能记住?第一种!老师喜欢第一种。过了20天,我们根据上次学的,1+2=?呢?孩子比划手指头!得出结论。第二种。因为这种类型的知识叫做:意理解性知识。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自我介绍:在一线做物理老师,三节物理课,质量第一。我能够做到,从来不为学生补课,不加课,不补课。什么原因?备课非常好,分析很透彻的。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别人评价:该讲的讲了,不该讲的不多说一句话。

2、 地球表面71%被海水所覆盖怎么教?(初中)

讲述:

学生第一次接触。

第一种方法:将地球仪将“皮”扒下来,将小格格算算。(经历学习过程)

    第二种方法:把地球仪转一圈,地球为什么是蓝色的,被海水覆盖。借助于宇航员的眼睛,放短视频。蓝色的星球。科学家们,海水覆盖学生的71%。动用视觉,听觉,感觉,情感。

哪一种更合理?第一种要花大量时间。第二种优势直接了当,在美好的创意之下,接受知识更合理。

这种知识是事实性知识,是孩子们不可测量的知识。动用更多的感觉器官,触觉,视觉,情感投入的话,感觉更深。

如果你听到的,过了20天,你记住了5%

如果你看到的,过了20天,你会记住15%

如果你做过的,过了20天,你会记住60%

如果你做过的,并表述出来,过了20天,你会记住90%

经典句子: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知道了,只有踏踏实实做过的,才能记住了。

3、 在美国伊利诺异州理科高中为什么让小朋友反复“玩”这根弹簧?

讲述: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玩一刻钟呢?中国教学:观察一种现象。国外教学:让孩子玩一段时间。

中国老师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但是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以及细微的变化,科学实验的习惯都没有了。

西方老师最多的是让孩子去动手,感悟;而东方老师最多的是让学生记忆。

交大,紫竹科技园区,博士800多人。飞机的发动机的工艺却达不到西方的标准。说明这些博士从小动手能力很差。因此对初中生来说,需要大量精力去体验知识。这种知识叫做过程性体验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

陈述性知识(说明:不讲道理,是事实性知识。不同阶段知识会变的。)

程序性知识(说明:需要讲道理的知识。)

加涅加了一项:策略性知识。(说明:方法类知识。)

布兰尼的知识观: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

冰山一角:

水面以上:明确知识;

水面以下:默会知识。

重新分配:

一种新知识分类及相应教学方法

新知识分类:

1、感官识记类知识   演绎、感官识记。(演绎:创设一种情景,互动,演讲……达到知识掌握。)

2、意义理解类知识   讲(启发)练、做  (说明:意义需要建构的。)

讲述:

案例1:物理    密度0.6 等分为二 纸的密度是0.6 把它等分为二 半张纸的密度是多少 三个学生回答 三种方法:讲、练、做

案例2:上海数学家 上世纪60年代  育才中学  段丽培  茶馆式教学方法 讲讲议议练练

案例3:数学知识大部分是意义理解类知识。张仁丽发明教学方法:后茶馆式 讲讲议议练练做做

    3、过程体验类知识  以做为主

讲述: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幼儿园:玩得多  需要自己体验。大学:体验性知识越来越少。

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际部高中初中,考国外大学,国外六门课,六个A,可以申报牛津和剑桥大学。还有一件有否社会实践经历。要求学生在国内有一个月的游历(3万自己所得)南非得分很高。

如何提高美德教育的有效性?

出示照片:校长在新春联欢会上为母亲洗脚

重庆初中庆元旦  校长给老母亲洗脚有效吗?

讲述:这是表演,这是作秀, 效果低效的。

自我介绍:承担过德育的研究研究成果(课件:图片)

道德知识:间接道德知识、直接道德知识

·间接道德知识:

1、以文字图画等表述的道德符号 (告诉学生是非)

2、蕴含在人类自身的社会现象(观察、体验、反思、内化)

·直接道德知识:

    学生通过自己直接的道德经历与体验而获得的道德知识(容易形成道德品质)

最终:形成德性

案例:平凡的人(文章)

在一个早春的下午,依然寒冷,这位老人如往常一样拉着一车的蔬菜去市场上卖。她说,她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孩子们在外打工过得也并不宽裕,虽然年纪大了,但能靠自己就不要去麻烦孩子们了,所以独自生活的她就靠卖自己种的蔬菜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她满脸的沧桑告诉我她生活得很艰辛,她的生活并不如意,但与她谈话时她透露出的却是豁达,乐观与坚强。她身上的那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她是那么的平凡,她的生活那么的艰辛,可是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在感动与尊敬之后,她又是那么的让人心疼,当我想去帮助她时,我犹豫了,我不知道我粗暴地进入她的生活是不是对的,我不知道我微薄的力量是否能真的帮到她,但我想我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尊敬她,尊敬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入到基层看老百姓的生活。

课例:中华美德:孝

美德认知:学生美德符号:善事长辈,百义之首。

·进入社会美德现象并记录反思之。

·在课堂内学生反思后重显社会孝之美德现象。(现象:一位有礼貌的小学生。)

·形成德性(内在之品质,外在之行为。)

讲述:

    让长辈感到幸福的行为叫“孝”。告诉学生是非——观察体验反思内化——容易形成道德品德——形成德性。

案例1:一所小学一个年级在大操场三百人,热水瓶,按摩师,三百人家长,一切都按照一定的程序:倒热水-试热水-按摩……记者真是傻瓜。这不是自然的,应该让孩子在自然过程中体验。中国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靠听故事?还是没有自然形成的硬。

案例2:外国莱弗斯学院,三年每个学期,做六个小时的义工,培养社会责任感。

案例3:有一个孩子,跟花卉工人,到小区街道种花,感受到这种劳动是辛苦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是有意义的。如果他成为市长,他会关注这些底层的劳动者么?

第二部分  了解我们的课堂与学生

(信息源自本次教育部质量检测与对我校的调查。)

:我们的课堂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1、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2、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

2、问题解决能力差。    

    4、男生问题。

1、 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调查问卷

1):您喜欢的老师有几位?(161份)

选择:A、没有;B、一位;C、三位以下;D、四位以上;E、所有老师。  结果:C达到60%

2):您认为二附中是一所?(161份)

选择:A、压抑的学校;B、留恋的学校;C、平淡乏味的学校 。                           调查结果:C达到70%

了解我们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特点的调查问卷:认知特点——

·你最喜欢哪类老师上课()

A、知识渊博;B、有亲和力;C、幽默风趣;D、演讲吸引人;E、品德高尚;F、放任你的老师;G、严格的老师;H、年轻的老师;I、漂亮(帅气)的老师。                                                     调查结果:C达到60%

·你最喜欢的课的类型()

A、老师讲你听;B、老师边讲你边练习;C、老师引导你自己主动学习;D、老师放手让你学习。

      调查结果:B达到60%

我们学生的情感特征调查问卷

·有一个人你愿意听他的话,因为()

A、他是成功人士;B、因为他曾对你有过帮助;C、因为他总是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D、因为他爱你;E因为你爱他。                                                                                                             调查结果:C达到78%最高。

·你最喜欢的一门课,因为()

A、这门课充满趣味;B、这门课对你的未来有影响;C、你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他的课总让你入迷;D、老师管得紧,没有办法。                                                                                         调查结果:A达到80%最高。

讲述:

老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学生,是不可以的。

案例1:当老师看到某一位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差的试卷,大脑往往有两种判断:  

判断1:该生是智商较低的孩子。       判断2:该生是调皮捣蛋的孩子。

老师的视域得出这个结论。

案例2:我到比较差的学校,这所学校的老师的观点都是:我们的学生是最差的孩子。

讲述:

人的认知上是有差距的:

故事:猴子论,中国科学园动物研究所的实验。实验人员为三个猴子编为号码为123。实验方法是不让猴子吃饭,但在笼子栓一条线,线的另一端栓着一个水果“香蕉”,猴子只有拉线才能吃到。其中两只猴子知道拉线,第三只猴子不会,成为最笨的猴子。第二次实验,将线换成板,这样一来前两个猴子只拉,却吃不了。第三只猴子却能吃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节课都有三四位学生会问问题。老师不能说学生,怎么这么笨。要了解学生不懂在什么地方。换一条路才走得通。

师生之间思维方法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笨蛋都是老师创造的。老师都是两弹之星(笨蛋、坏蛋),一不小心创造的笨蛋和坏蛋。

呼吁:面对脆弱的生命要如履薄冰,不要伤害他。

图示:僵化:情感,认知。

视域1——(信息对流)——视域2

      重叠的地方就叫“理解”

讲述:

    介绍美国著名教师:米歇尔:他能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跟他学化学,都成为化学家。十五年的高中老师,最后阶段有个选科,米歇尔,25位老师全部选化学!

不要追求两个视域完全重合。恩爱夫妻也不可能完全重合的。

    对这样一句话的新认识:失败乃成功之母。

对凡人是错误的,对非凡人,伟人是正确的,(刘邦)意志力非常坚强的。

案例1:(毕淑敏唱歌的经历)唱歌 个人经历:小学初中在文革  文艺团队 沪剧在四年级 条件:班长 红小兵 连长 长相 我爱北京天安门 初二 歌舞剧团 红卫兵 团长 五官 手指  小小竹排向东流  从此不敢张口了  失败怎么成为成功之母  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案例2:某教育局局长听我讲课,是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我向他提出问题,他回答过后,我表示与他的意见不同,并讲出我观点。于是,便发现他的表现是坐卧不安,似乎再没有心思听课。我们的局长都承受不住,我们的学生呢?

他真是很脆弱的孩子,小成功结成一个大成功,要进行抗挫折教育,正常情况下,让海藻对未来充满希望。

怎么办?观点:特别注意维氏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脚手架理论)

识记领会(讲演)——

分析应用综合评价(自我构建--互动--自主学习--伴随--理解、成功、自信等情感体验。

讲述:

    备课目标:了解、知道、理解、掌握、运用。孩子们如果只是识记和领会的能力上升到分析应用综合评价,自我建构(主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节课是满堂灌,意味学生没有自我建构。

第三部分   一种新课堂教学模型

三角模型图

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生生的互动

教师的演绎(情景展示、范式、启发等)

“基于新知识分类的理解性课堂教学模式型

讲述:

    第一层:教师的演绎:解决基础性问题,运用情景展示、范式、启发等方法。范式的建构:写文章议论文,学生学习的启发。解决什么问题:感官设计性知识,理解性知识。第二层:意理解知识建构。第三层:解决:意理解知识和过程体验性知识。是最尖端的,可以使学生享受终生学习的习惯。

    案例:杜郎口:教师不要教“ 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进行不了的。杜郎口:为什么能做到?全寄宿制的。不人性的。一个礼拜六天。数学课4节课 ,他们10节课。中午12点干什么,老师在讲课。数学课比我们多三四倍……

如何解决教师的演绎,师生生生互动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间的关系?

“二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二  一“课堂教学时间分解为三段,即:教师的演绎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师生互动时间保证在10分钟左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时间保证在10分钟左右。 

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需保证一定的教师演绎过程和一定的学生交往和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的量来讲大概保持在211的尺度。 

“二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无固定模式?或有无讲演、互动、主动学习的程序规定?

没有!“二  一”时空理解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亭林中学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特点,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理解教育思想的一种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理想模式,她更多是提供了一种思想(对亭中教学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方案,留下的教学时空任凭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尽情发挥,否则,这种课堂设计又将违反理解教育的思想。 

第四部分  课例分析

1:密度(初中物理内容)( 拟解决的 问题是:如何让学力低的学生享有思维的时空?)

教学过程:

    A:让学生按学习组一起与老师完成密度概念引入的内容。

    B: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十二个专家组,分别讨论如下三个问题,A组讨论一种物质有几种密度B组讨论:将密度为7.8/厘米的铁等分成二块,每一块密度为多大C组讨论:有人说,ρ=m/v,故物质密度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三个组按此展开讨论。

    C:待大部分学生讨论毕后,让学生回到原来的学习组,再按学习组交流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并重新进行有关讨论,若干分钟后,组织全班学生解答这三个问题 

    D:研究反思:解决了什么?什么规律可循?

    E:行为跟进:动态分组法。

2:吴道秀老师的“苏州园林”

    问题一:为什么要放几张苏州园林的图片?能否改进?

    问题二:说明文的问题知识、叶圣陶的介绍、生词认读等是什么知识?

    问题三:为什么要快速阅读课文?又为什么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