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午梦堂故里

 苏迷 2019-02-26

  何笛

  水是江南的灵魂,灵动的分湖水孕育了灵 秀 的 分 湖人。去叶家埭,最理想的便是坐一条小船,从分湖里缓缓地摇入村里那条小河,在依呀橹声里,一路观赏那个幽静的小村。蓝天碧水里倒映着依然古朴的村子,时光仿佛静止了,穿回到四百年前,拂去岁月烟尘,那个群星闪烁的文学家庭,鲜活地向我们走来。

  一

  船停靠在遗址前的河埠,一眼看到几块旗杆石,零乱地矗立着,无声地昭示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不是谁家的门前都可以立旗杆石的,哪怕权倾朝野的高官,只有在科举中取得了进士的,才有资格设立,一个进士只能立一对旗杆石,而这里,曾经立过十三对旗杆石,可想而知,从这里,走出了多少个古代读书人羡慕的进士。

  沧海桑田,残存的旗杆石见证了庭院里的欢声笑语,也目睹了乱离中的国破家亡,习惯了无人问津的门庭冷落,也迎送着吊梦者的匆匆脚步。

  “吴汾诸叶,叶叶交光”,头脑里立刻跳出古人的经典赞语,从旗杆石可以想见这个家庭里辈出的人才,其实,它所指的,更主要的是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及其子女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了一朵亮丽的奇葩。

  离船上岸,几十步开外,是一幢常见的乡村小楼房,场地已由水泥覆盖,与左邻的通道,满是细碎的小石子,还能想象过去的繁华旧影。

  房子的西边是一个围墙圈住的小小院落,墙上钉着一块“午梦堂遗址”的铭牌,当年的满门风雅就只剩下这一块不起眼的牌牌?

  非也,院子内分明有一棵倾倒众生的腊梅树。

  梅花,是午梦堂中人的最爱,梅花,也切合了午梦堂中人的品性与追求,翻开厚厚的《午梦堂集》,写梅花的诗词占了大量篇幅,几乎每个人都有写梅花的作品。

  叶夫人沈宜修,明末江南女诗人的领袖人物,对梅花情有独钟,单单为梅花就创作了一百首七言绝句,结成《梅花诗一百首》,还不包括其它的律诗、词等,这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是历代诗人罕见的成就。通过吟咏梅花,写其“高情不与众芳同”的品质,“衔霜初发奈寒何”的气骨,试将幽意“问寒松”的多情多义,她相信自己的感情被梅花理解了,憔悴对花花笑我,“不关春色着谁怜”,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生活的贫苦忧愁、对亲人的思念等,通过一首首咏梅花的诗句娓娓道来,她从梅花的身上看到了不畏严寒、不惧挫折、不喜奢华、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在沈宜修看来,梅花的遭际与品格正同她自身的经历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梅花就是自己,自己即是梅花,这使得沈宜修对梅花倾注了深深的感情。

  大女儿叶纨纨的梅花诗,极写梅花从苦寒中来,霜雪无情几度侵,亭“亭秀出岁寒心。”但花开时,“高情不与梨花比,清韵堪羞桃李华,”尽管“赢得骚人无限意”,还是喜欢“氤氲无限暗香时”,但仍然愁绪不减,“薄倖东风初作恶,玉英吹落断人肠。”让人生出种种愁来。这与她有名无实的婚姻有关,婚后七年,日日愁城为家,无论春花秋月,只一愁字。

  次女叶小纨在17岁的妹妹小鸾与23岁的姐姐纨纨相继亡故后,先是哭妹接着哭姐,使原本性格活泼开朗的小纨也愁绪满怀,看到疏香阁前的一株古梅,枝条上不见一片树叶,黯然地写下“好景只供愁作伴”惟有“梅魂知别恨,不将春色到窗来”等诗句。悲伤的情感郁积于胸,渲泄成一曲《鸳鸯梦》,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作品传世的女剧作家。

  二

  眼前的这棵腊梅,主干看起来那么纤细,只有普通玻璃杯那么粗,高度也只有两米左右,很难想象,这是一棵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树。

  可事实就是这样。三女叶小鸾出生才四个月被送往舅舅家,直到父亲叶绍袁考中进士,叶小鸾才回到父母身边。回家那天,为了纪念在舅家生活的那段日子,不忘舅父母的养育恩德,叶小鸾亲手在疏香阁前的院子中种下了一株腊梅,这株腊梅,历四百年风侵雨袭,依然老树虬枝,在寒风中吐蕊开放。

  叶小鸾同样有许多写梅花的诗词,其十首梅花诗,意韵深远,如“堪笑西园桃李花,强将脂粉媚春华。疏香独对枝梢月,深院朦胧瘦影斜。”此诗以桃李同梅花相比照,一褒一贬,刻画了梅花不慕繁华的情致,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再如“傲骨欺霜映碧绮,数竿修竹伴清幽。年年燕子无消息,春信谁将寄陇头。”这就不仅仅是在咏梅了,梅与竹同为岁寒之友,非但不畏严寒,而且还能欺寒。同时这也是怀人之作,是在怀念远在塞外杳无消息的舅舅沈自征。父亲叶绍袁读后,叹为凄凉之调。

  缘于一家人对梅花的特别钟爱,午梦堂中种了许多梅花,如今只剩下叶小鸾手植的这一株,也就能理解叶小鸾何以将自己的闺房取名为疏香阁了。人说草木无情,有谁知,草木一样有情,叶小鸾夭折后,疏香阁前的梅树也不再开花了。

  梅花无疑是午梦堂的精神象征,以至于三百年后,同乡的近代大诗人柳亚子到分堤之上吊梦时,为自己“未种湖滨万树梅”而深为遗憾,不能使叶小鸾的墓地香雪如海。

  如今腊梅的树根四周堆叠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别看它们不起眼,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那是1632年夏天,江南遭遇罕见大旱,连野阔的分湖也因此一眼望得见底。水底有层层叠叠的太湖石,这个消息很快传至四乡八邻,引得许多人前去分湖看石,叶小鸾与她的父亲、兄弟等也去看石头。

  叶绍袁花钱雇人把这些太湖石载回家中,并请人在院子里叠石垒山。叶小鸾和她的兄弟们见了,奇思妙想涌上心头,以太湖石为题,作成《分湖石记》,文章作成后,叶绍袁喜不自禁,认为有《滕王阁序》的雅致。

  叶小鸾以石之沉没与显露二端提挈全篇,奇想丽句,层出不穷。接着描写石出水面、罗植于庭的幸遇,最后总揽前文,“则石之沉于水者可悲,今之遇而出之者又可喜也。若使水之不落,湖不涸,则至今犹埋于层波之间耳。不固亦有时也哉。”此文一虚一实,一抑一扬,一废一兴,一悲一喜,构思巧妙,情景相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历来为选家看好,收入各种散文选本。

  三

  午梦堂的“海内咸传”,其一门风雅以及文学上的成就,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叶小鸾的天才早夭。

  1632年,叶小鸾长到十七岁,其才貌已显现出熠熠光彩,孰料她的生命之光却要在这金子般的年华熄灭了。

  入秋,叶家上下喜气盈门,忙着张罗小鸾的婚事,小鸾忽然得了重病,于婚前五日不幸夭折,全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小鸾夭折时,丝毫没有痛苦的迹象,就如活着时的容貌,肌肤莹润,嘴唇、脸色红润。

  小鸾夭折后,叶家迭遭惨痛,经济上捉襟见肘,小鸾的棺木一直未能入土为安,八年之后,才和弟世偁、世傛及姐纨纨的棺木一起,权厝于宝生庵后的荷花池北。直到五十年后,才由隐居横山的叶燮(小鸾六弟)来宝生庵将小鸾的棺木落土封筑。

  叶小鸾的墓究竟葬于何处,众说纷纭。清道光十五年(1835),叶家后人叶乃溱,多方查考,弄清了小鸾墓的真实所在,面对杂草丛生、坟砖半露的荒芜景象,这位叶氏后裔很想加以修缮,可一介穷书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恰在此时,与眉子砚结缘的北京人王寿迈出任吴江知县。

  眉子砚是由小鸾的舅父所赠,叶小鸾夭折后,眉子砚留在疏香阁中,此后在兵荒马乱中不知去向。百年之后,眉子砚在西子湖畔露面,不久又传到广东,连大诗人袁枚也因眉子砚在广东热闹非凡,想当然地以为叶小鸾是广东人,还把这一“见解”写进了大作《随园诗话》,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又一个百年之后,王寿迈偶然在袁浦的旧货摊上购得此砚,失踪已久的眉子砚重又现身,王寿迈欣喜若狂,就此将自己的书房易名为砚缘斋,广征题咏,尽兴风雅,足迹所至,都将砚台带在身边,每遇贤士大夫,便将砚台献宝似地拿出来供人观赏、征求题咏。

  王寿迈知县吴江,得知叶乃溱已找到小鸾墓址时,决定为之修葺,可他的心愿还未了,又匆匆前往嘉定任县令,他只能捐赠钱款作为修墓费用。经过四年时间,终于将小鸾的墓修葺一新,并植碑以记。王寿迈记道:“小鸾墓在吴江分湖宝生庵后荷花池北坐落廿九都一正扇三图大富字圩八十七址。”

  但是无情的岁月风雨再次使小鸾的墓地湮没在荒草野地。荷花池也干涸见底,在荷花池旧址建起了村里的小造船厂。墓地如今成了一泓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池塘水,小鸾的棺木也被做成了船板。

  王寿迈调任嘉定时,本想把眉子砚一起带走,可是眉子砚声名远播,且又是从吴江带出,多有不便,王寿迈想给眉子砚寻一个妥善的安顿之处,便寄存在苏州一位徐姓朋友的藏砚楼,可保万无一失。却不料一天深夜,藏砚楼突然大火冲天,满楼砚台包括那块眉子砚与藏砚楼一齐毁于大火。然而,许久以后,坊间暗暗传说,藏砚楼那把大火是徐某自己放的,目的是将眉子砚据为己有,是真是假,现已不得而知。

  此后,眉子砚神秘地失踪了,直到现在,眉子砚再也没有露面,不知到何时,眉子砚才会再现江湖。

  而叶小鸾的故事,经后人的反复演绎,成为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原型。

  四

  “门内人人集,闺中个个诗。”成就午梦堂传奇的首功当归之于午梦堂主叶绍袁。

  “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也有三焉,德与才与色也,几昭昭乎鼎千古矣。”叶绍袁在《午梦堂集》序中开篇的话,是对家庭成员的褒扬,也表明自己的态度。

  叶绍袁的神童之名誉满江南,“十年梨花枪,海内无敌手。”可直到36岁才中了进士。很多人会感到遗憾,叶绍袁与吴江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擦肩而过,那个状元曾经如此地近,近到几乎唾手可得。可“朝走谒而夕公卿,吾不为矣”,不愿依附阉党的正直文人,自然没有他的位置。

  文人出仕都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叶绍袁也不例外,三年的京官生活,身兼三职(朝阳门城守、疏浚护城河的河工、督署盔甲厂)的工部主事,看透了晚明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如归去。

  “柴门鸟雀喧,归客千里至。”辞官归隐的最初几年,是叶绍袁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很少有人注意到叶绍袁对这个文学家庭所起的作用,正是在叶绍袁居家的几年中,他亲自教授孩子们读书,他常常指着家中“清白堂”的匾额对子女说,从都谏公以来,已有五代人做官,留下来的,只有这清白二字,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这一番教导,影响了子女们终身,尤其是后来出任过宝应知县的第六子叶燮。作为《原诗》作者、开一代风气的诗论大家,他在任上勤谦治政,却因得罪上司被罢官,甚至还有人到他隐居的横山讨债,好在公道自在人心,他活在宝应人民的心中。

  叶绍袁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家国痛变之后的流亡路上,不断得到他人物质上的资助,也与此有关。在他晚年,还写出了《甲行日注》《湖隐外史》两部记录时代巨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

  “人俱有集,女宗并秀”的午梦堂,毁于明清易代的兵火战乱之中,那些散发着翰墨芳香的建筑,疏香阁、芳雪轩、谢斋、秦斋以及绣垂馆、清白堂等就此烟消云散,这些房屋中的一处叫午梦堂,后来,叶绍袁把全家的唱和之作结集刻印,总其名为《午梦堂集》,于是,午梦堂便成为叶绍袁一家的代名词了。

  站在腊梅树下,凭吊家乡300多年前的才女时,不禁遥想当年疏香阁前梅枝弄影,诗人陶醉在满门风雅的文艺氛围里,是何等快乐和欢愉,而身后的寂寞与凄凉又怎样地令人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