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总是伴随着大量的工作,实验,标书,论文,文章。。。七头八线(果子:这个词语找不到,但是能理解意思),说不得想要是有几个分身便好了,提蛋白系列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要开始用这些蛋白来做点事情,所以接下来的计划是: western blot 常规分子以及现在想到的注意事项, western blot 小分子蛋白的分离和当时想到的注意事项, western blot 的条带分析。
之前讨论了提蛋白的方法,都是为了今天的western blot,一般做分子实验肯定绕不开此项目,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同时也是大家都很懂的,我也只是把自己平时遇到现在想起来的做个总结。 Western blotting 步骤如下:(1)洗板子:洗板子很重要,是开始做实验的基础,所以板子一定要洗干净,如果8块板子,认认真真洗15-20min,一定可以洗干净。板子要当天做完当天洗,不要留到第二天。用洗洁精写,不需要用布洗,直接带丁晴手套或者芦荟手套去搓,先洗四个边,然后再用手搓中间,再用自来水冲洗,直到不挂水珠就可以了,如果实在不知道什么样算可以,就用自来水正面来回冲30s,反面来回冲30s,一般都可以洗干净。然后再用ddH2O冲洗,同上。我一般都会直接放在架子上,自己收起来,当然放在烤箱也可以,但一定要记得收回来。为什么洗板子啰嗦这么久,是因为板子对实验的成功也至关重要。 (2)接下来一些比较常规的操作,就大概说一下。 (3)配胶:取一套玻璃板(我的板子都是做完洗的,每次都是直接用的),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分离胶和浓缩胶的配方附在后面,看自己需要多大分子量,按需配置就可。 (4)灌胶:1ml加样枪灌分离胶,距顶端0.5cm处用无水乙醇液封,常温置30min;倒去无水乙醇,用去离子水冲洗一下,用滤纸吸干残留水分,灌浓缩胶,立即插入梳子,静置30min。 (5)上样:每孔保持同样质量同样体积的样品,在一孔中加入marker,避免浪费,一般加3-4ul的marker就够了。 (6)电泳(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通常条件浓缩胶为恒压70V,电泳到浓缩胶和分离胶分界处就可以换电压,换成120V直至溴酚蓝到达底部为止。 (7)转膜:PVDF膜在甲醇中泡5min,制备“三明治”,从上到下依次为滤纸-PVDF膜-胶-滤纸,切取胶块,然后按顺序装膜,放于电泳槽中(红对红、黑对黑),在4℃冷库中,恒流180mA,电转120min。 (8)封闭:转膜结束后,5%的脱脂奶粉室温封闭1小时。 (9)孵育一抗:封闭结束后,用1TBST洗膜35min;孵育一抗,4℃冷库内摇床过夜,以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 (10)孵育二抗及显影:将于4℃过夜的膜取出,用1TBST洗膜35min,孵育二抗,室温1小时;1TBST洗膜35min;ECL显影液,A:B=1:1;发光。 (11)数据分析:应用Bio-Rad Quantity One software软件进行灰度值统计,目的蛋白的灰度值除以内参Actin的灰度值以校正上样误差。
我知道大家可能都知道怎么做,但是我还是来啰嗦一下必要的这几个东西的原理,只说关键点。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来做和变通。Western的原理我就不讲了。 几个关键点30%丙烯酰胺:避光,4℃保存,pH不能超过7,因为光和碱会使其发生脱氨基反应。 APS和TEMED作用:聚丙烯酰胺是由丙烯酰胺聚合形成的高分子。这个聚合反应是自由基聚合,而自由基的聚合需要引发剂,APS就是引发剂,TEMED则可以催化APS产生自由基,从而加速丙烯酰胺聚合。APS一定要新鲜最好分装后保存在-20度,超过2周的APS最好扔掉,或者已经反复打开使用多次的APS都别用。 SDS:可以为电泳提供钠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形成负电荷SDS-蛋白质复合物,去除蛋白的电荷,解离蛋白之间的氢键,同时还能去除蛋白的疏水作用,使得蛋白分离仅受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影响。 甲醇:能使SDS与蛋白分离,甲醇浓度越高SDS与蛋白分离越快,但高浓度的甲醇对蛋白有固定作用,不利于蛋白从胶里跑出来。大蛋白转印降低甲醇浓度,另外SDS须添加;而小蛋白则需增加甲醇浓度。甲醇的另一个作用是降温,旧的电转液由于电解质的消耗和甲醇的挥发,电转时电流或电压变化更快、温度升高也更快,电转液最多用三次。 分离胶压胶:可用过无水乙醇,异丙醇,双蒸水,正丁醇等,封闭分离胶,是为了让胶更快的凝固,防止氧化同时还可以起到压胶平行的作用。水或醇,二者均可,如果压不平,那绝对不是溶液的问题,而是手法的问题。至于区别,水会稀释界面,醇会从界面吸水。并不存在一般人所说的谁压的更平的说法。而是影响的sds和ph及界面的胶浓度,当然影响都是非常小的,一般都是可以忽略的。这就是为什么用什么封的人都有。但如果非要严格要求的话,低浓度的用水封,高浓度的用醇封。不管大小分子,我都是用醇封的,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PVDF膜:0.45um 用于一般蛋白;0.2um用于分子量小于20kD蛋白。 操作所有试剂均需戴手套,口罩,基本所有试剂均有神经毒性,同时还可以防止污染样品。 通常我们在做湿转的时候,选择100V恒压(高强度,因为低强度时间较长,且效率较低),电流控制在120-350mA之间,分子量在60KD以下的60分钟即可,分子量在60KD以上的需要延长转膜时间60-150分钟才能确保高效率的转膜。电转液一般可以重复使用3次,之后电流会过大,不适合再使用。 而对于半干转,一般选择恒流(膜面积的3倍:3 mA/cm2) 之间一般60分钟,同样根据蛋白分子量适当调节时间。 滤纸、胶、膜之间的大小,一般是滤纸>=膜>=胶。 滤纸、胶、膜之间千万不能有气泡,气泡会造成短路。 因为膜的疏水性,膜必须首先在甲醇中完全浸湿。而且在以后的操作中,膜也必须随时保持湿润(干膜法除外)。 滤纸可以重复利用,上层滤纸(靠膜)内吸附有很多转移透过的蛋白质,所以上下滤纸一定不能弄混,在不能分辨的情况下,可以将靠胶滤纸换新的。
遇到的问题:gel通常在0.5-1h内凝集最好,过快表示TEMED、APS用量过多,此时胶太硬易龟裂,而且电泳时容易烧胶。太慢则说明两种试剂用量不够或者系统实际不纯或实效。 抗体很关键,抗体好,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即使其他做的差点,结果也是勉强可以看,若是抗体不好,那就需要考验技术了。一定要选择好用的抗体,会让你有飞一般的感觉。 分离胶浓度与最佳分离范围:
分离胶浓度与最佳分离范围以上是分离胶浓度选择和分离范围,但是在选择时,一般大于27kd,选择10%的胶,大于15kd选12%的胶,大于10kd,选15%的胶。转膜条件不管时多大的分子(10kd-180kd),都可以用105v,105min。关于选择恒压还是恒流我也是纠结了很久。 要搞清楚这点就需要弄明白转膜效率是和电流有关还是和电压有关,还是和二者都有关? 关于恒流和恒压的关系及转移效率取决于什么:想要搞清楚恒流和恒压的关系及效率,首先肯定要明确的是电阻的变化,我们只要了解到电阻的变化,恒压或者恒流后的变化就会相对好理解。湿转法的两电极板加胶/膜叠层浸入缓冲液槽中,整个缓冲体系形成一个电阻,由于刚开始时缓冲液可维持相对恒定的ph值,所以此时的电阻应该是相对恒定的。随着转膜的进行,产生的热量会增加,电阻也增大。(转膜的时候一般都会加冰块,降温,或者是放到冷库,使整个体系保持在相对低温的状态,只要电流不是特别大,电阻增大的应该不会特别多)。接下来看恒流或者恒压的影响。 转膜就是要让凝胶中带负电荷的蛋白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迁移,当正好迁移到膜上的位置时停止;我们知道电流是电压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所以个人觉的转移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流的大小;恒流转移时,转移速度是恒定的,随着电阻的增加,电压也会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产热增加。这样的优点是转膜效率较高,比较平稳,但是产热量较大,高电压产生的热量尔导致的胶层变形; 恒压转移时,由于电阻是逐渐增大的,所以电流是开始到最大,以后逐渐降低,即转移效率开始最高,以后逐渐降低,优点是产热较少,但转移效率受影响; 为什么自己会选择恒压,是因为用恒流时,发现电转完整个槽子的温度有很明显的升高,虽然好像对结果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用成恒压后电转完成,整个槽子的温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结果也比较稳定,虽然确实存在效率要低些,但是180kd以下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伯乐的Trans-blot semi dry transfering cell操作手册上提供的是恒压的方案。 配好胶,抗体棒,剩下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黑对黑,红对红。。。你懂的。。。
分离胶 浓缩胶电泳液 5X: glycin 77g, Tris base 15.1g, 加ddH2O至1000ml 电泳液 1X: 5*电泳液 200ml ,10%SDS 5ml ,ddH2O 795ml 电转液 10X: glycin 105g, Tris base 22.5g ,加ddH2O至1000ml 电转液 0.5X: 10*电泳液 50ml, 甲醇 50ml, ddH2O 900ml TBST 10X: Tris base 24.2g, Nacl 80.1g, 加ddH2O至1000ml TBST 1X: 10*TBST 100ml, ddH2O 900ml, Tween 20 1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