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八怪郑板桥:除了画竹还有一段感人历史

 泰阳汉子 2019-02-27

郑板桥名燮,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兴化,以画竹而闻名。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们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人口10万,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没有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明白,就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便于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的牌子,不许差役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经过打探,得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于是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三思而行,因为如果没有上报并得到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要受惩处的。然而郑板桥却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使很多人获救。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则让人把债券烧了。他如此体恤百姓、爱民如子,难怪百姓们都如此爱戴他。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时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会找不到他,这就难免被责问。乾隆十七年(1752年),濰潍县发生了大灾,郑板桥申请救济,结果却触怒了上司,被罢了官。临行前,百姓都来为他送行,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带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10年之久,却如此清廉,送行的人都很感动,对他更是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在贫困中度过了他很有气节的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因为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也正好符合他倔强不驯的性格。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能很好地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种,但却能使人感觉出兰竹的生气勃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