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祥讲伤寒论(待续)

 广西梁建闻 2019-02-27
目前讲《伤寒论》 的方式很多,有用经络讲的,有用运气学说讲的,有用易经来讲的,有用三部六病来讲的,也有用方证来讲的,各家均有自己的见解与切入点,我初学《伤寒论》看多了这些见解,自己也莫衷一是,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学习。后来我只看《伤寒论》原文,按自己的理解到临床运用,临床技能亦得到不少提升,亦从《伤寒论》当中得到启发,融入到我自己的手法当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原序是必须要学习的。我就讲几点:1、《伤寒论》的写作原因:我认为张仲景是感叹家族至亲因为疾病而不能救治,于是激发了他学习中医的激情。2、《伤寒论》的理论来源:“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3、《伤寒论》的核心思想:“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我个人认为,这段话的核心是“阴阳会通”四个字。4、“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也就是说,只要按照张仲景的理路去,《伤寒论》里面的方子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并非只是治疗外感疾病。 疾病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体虚,无论外感风寒也好风热也罢,体质不虚是不会生病的。在中医中,体虚首先也是分两大类,阴虚和阳虚。那么《伤寒论》当中疾病分六大体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这六大体系,而每一个体系当中都有两个病种,伤寒和中风,我认为指的就是伤阴和伤阳(阴虚与阳虚)。伤寒论全书围绕着津液在讲,津液丢失的就是中风,就是阴虚,津液没有丢失的就是伤寒,就是阳虚。也就是说中风是阴虚,伤寒是阳虚。 《伤寒论》核心思想“阴阳会通”,整本书就是在阴阳上讲,学习伤寒论就要站在阴阳的高度去看待疾病的演变。
学习《伤寒论》首先要明白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思维,中医是一门自然学科,中医思想来源于自然, 我们学习中医就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中医, 只有站在自然的角度去思考,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研究中医,我们才能够深入的去了解中医天右旋,地左旋,地气上腾天气下降,天地交感而生气,气生而化万物。”先天八卦乾坤为正,后天八卦坎离为正,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人一旦脱离母体,就是后天为用,后天坎离为正,对应脏腑就是心和肾, 人体因心肾交感而生气,气之动全凭一心,心动则气动。我们的呼吸是由心所主。
心为阳,为火,心火要下归于肾,归于肾的火叫肾阳,也叫元阳,元阳可以温询全身,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肾为水,为阴,肾水上滋于心,藏于心中的水叫心阴,也叫真阴,真阴可以濡养全身, 《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阴阳往复”不单纯指春夏秋冬这样的交替,还有阴来阳去的意思,在我们全身如动脉的离心运动,静脉的向心运动,神经的由脊柱向肢体远端分布,淋巴的向心性行走等等,这都是阴阳往复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人体有两种运动形式, 一种阴的运动形式,一种阳的运动形式,阴的运动以肾为主,阳的运动形式以心为主。阴的运动形式:肾藏元阳,元阳温眴脾土,脾要通过肝的作用才能够将胃中的饮食转变为精华物质向上输于肺,肺再敷布于体表而为卫气。卫气由表归肾,以壮元阳,元阳再将肾精上滋于心,补充真阴。

阳的运动形式:心藏真阴,真阴直接通过心的作用而输送到体表而为营阴,营阴引卫阳下走于胃,通过胆而下走于脾,复归于肾。
阴阳会通,除了阴阳的往复,还有表里互感,升降相应,左右相贯,前后相连, 因阴阳之气的交感,阴阳会通,故全身均有五脏六腑之气.。因阴阳之气的交感,阴阳会通,故全身均有五脏六腑之气, 色之变化可以知脏腑变化,脉之变化可以知那脏那腑的变化, 也才有了中医查外知道内在问题的检查手段
中医不论内治外治,都是调气机变化,故也就有了在表之病可以通过方药调理,在里之疾可以针灸对待, 也有了全息针法的局部调理可以治疗全身疾病,其主要的主要就是全身无处无五脏六腑之气,调一处之气可动全身, 这也是有的针灸医生可以随便取一针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路依据,我个人就经常用外关调理全身很多地方的疼痛也许有人感觉很神秘,其实你将这道理搞明白了并不神秘, 明气之变化,选择针法的变化去对待罢了, 我们开方也是一样,明白问题所在,采用对应的药物之气去对待。药物首重的是药性(药气),其次是药味,然后才是功效,这个主次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现在不少初学中医的都在功效上下功夫,有的还用药物的化学成分来开方, 比如半枝莲药理研究有抗癌作用,而临床中有几个癌症吃半枝莲吃好了的?何况半枝莲药性是凉性,癌症有几个患者是热性的呢?
阴阳这两个运动形式的交汇部位在脾胃,脾胃居中,脾胃二者的合和之气也叫中气, 刚才我们说过全身无处无五脏六腑之气,中气也可以反映全身的气机变化,而脾和胃在气机变化上也深含阴阳会通之机,脾主升,胃主降, 脾升阴精,胃降阳气, 阴阳互根,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精含阳气,阳气含阴精, 脾之升含胃气,胃之降含脾气, 脾胃之气(中气)升于表而为营卫之气,营卫之气在表,为标为用。脾胃之气下降于肾而壮元阳,元阳为本为根。
中医有一个特殊方法叫取类比象少阳主升,而升这个运动形式是阳,但我们升的是阴精, 在人体体阴而用阳的脏器是肝,肝体阴而用阳,升中含降,肝胆互根互用,故而少阳之气指的是肝胆之气阳明主降,为阳气的收敛状态,伤寒论里面明确提出是胃家(含膀胱大小肠)。太阳主一身之表,为阳气的释放状态,太阳就是指的表(肺主皮毛,表含肺,故而表证常常会伴随咳嗽气喘的症状)太阴为阴气的释放状态,也就是升清作用,脾主升清,故而太阴为脾少阴对应太阳为里,太阳主阳气的释放,少阴就对应为阳气的收藏状态,其功能对应肾厥阴对应少阳,少阳主升,厥阴就主降,少阳升的是阴精,那么厥阴对应的就是降阳气。少阳为肝体阴而用阳,那么厥阴呢?脏为阳而用阴的 是心,心为阳为火,而阳之降靠的是心中的那一点真阴。故而我认为厥阴是心,准确的讲是心中的那一点真阴。这个大家结合疾病演变,《伤寒论》全书讲的就是一个疾病的演变过程,病情由表入里,逐渐加重,发展到厥阴病情就更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最终会发展为死亡., 人死亡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心脏停止跳动, 而厥阴提纲条文中也提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是什么表现?就是心中的真阴被耗损的表现,所以我认为,厥阴指的是心。而不是大多数人讲的厥阴为肝。
这个是我自己制作的六经升降图,太阳之气要内入于少阴,少阳之气要出表于太阳,都要经过阳明和太阴,阳明太阴居中主输转,而阳明太阴的输转要借助少阳的升,厥阴的降。太阴主阴精的升,阳明主阳气的降。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个人理解不同,我讲的都是我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因为我一直迷惑与內治和外治的区别,现在很多讲内治有不少方法,讲针灸的方法更多。为什么不能内治和外治一样的理路呢?我一直带着这样的思维在学习中医,临床也按这这个理念在走。我一贯指导思想,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了化,明了问题通俗化。这次我没有引用太多的经典条文,因为不少初学中医的反应,引用的《内经》条文看不懂,我就按我的理解来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