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的生物课上,我们知道了达尔文,也知道了《物种起源》,更知道了“进化论”,在达尔文的观点中,天地万物唯有“适者才可以生存”。这个词汇英文叫做Survival of the Fittest,我们简称“适者生存”,其论点指自然法则中那些较不适应环境的物种将会被淘汰,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得以保存。为了获得保存机会,于是物种不断进化,猿猴变为人,一些海洋生物爬上陆地,一些陆地生物进入海洋,土拨鼠进化为地下一族,长颈鹿则进化出长脖子……总之,不利的特性进化为有利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被自然法则所淘汰! 当少年时期的我们听到这些观点时,在赞叹达尔文伟大的同时又坚信其学说,认为猴子可以进化成人,万物也是进化而来,只有适应环境者才可以活下去,不适宜者则“死不足惜”。另外,凡有质疑达尔文和进化论者将被视为无知者和唾弃的对象。 但是,问题来了,达尔文难道说的百分百是正确的吗?他既不是神,也不是尊者,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质疑? 在达尔文活着的时候,就有许多人用各种学说去反驳他,当1882年4月19日这位进化论的奠基者去世之后,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就在去年,有1034名各学科的专家联名抨击进化论,认为有必要推翻这个不正确的学说。但很遗憾,人们好像穿上了皇帝的新装,已经不容自己去质疑达文尔。 就在前几天,生物界的一项研究对进化论适者生存的论断再次提出质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巴斯大学以及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能以原先认为不可能的方式演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中认为生物多样性只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之中。若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最适合该环境的物种将会排斥其它物种,为自己争取支配地位。这就是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生态学界将其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罗伯特.比尔德穆尔表示:“微生物学家通过在实验室中建立简单的环境来检验这个假设。他们观察到在这种环境下,细菌经过几百代繁殖以后出现的情况,相当于人类的3000年左右。进化论认为,只有该环境下最适合生存的基因组才会最后生存下来。但是实际上他们发现,实验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遗传多样性。在过去的实验中早已发现了生物多样性,但是往往被以实验没有进行足够长的时间,使得出现最后支配物种为由加以否定。新的研究表明,过去的实验并没有错,反倒是进化论的假设错了。” 巴斯大学赫斯特.劳伦斯教授则表示:“微生物对食物的利用率取决于它们拥有食物量的多少。若给它们足量的食物,那么食物的使用效率就会降低。当我们意识到不同的微生物对食物有不同的利用策略时,我们发现一个新的法则,适者和不适者都可以共存下去。因此,‘适者生存’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 不可否认,进化论确实给予人类一些帮助,但同时对哲学、伦理学、社会学造成过极大的负面影响,并成为上两个世纪种族主义侵略扩张的“理论基础”。在百年前,人类的学识和文明还没有到达现在的程度,因此进化论被无休止的推崇,但当人类随着在时间推移中不断探索后发现进化论中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根本经不起推敲,也可以说进化论在适当的时候是可以尝试推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