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63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致仕洛阳,远离了朝廷,算是提前退休了。他当时已经六十四岁,确实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是他是被迫退休,所以还是心有不甘。毕竟,做官才是文人一生的正途。 这时候他的好朋友白居易,两个人是同一年出生,都是唐朝的大诗人,同朝为官,关系非常好。这时候的白居易,已经在三年前就以太子宾客致仕洛阳了。 两个六十四岁,被中央朝廷一味排挤的老头聚在一块,可谓同病相怜。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算是抱怨一下。这首诗名为《咏老赠梦得》,如下: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也就是唠叨唠叨,我们都老了,没什么用了,所以远离朝廷。眼睛花了,头发也白了,晚上也不敢熬夜了,出去走走,还要拄根拐杖,有时候就呆在家里,连门都不出了。镜子也不敢照,头也懒得梳了,看看书吧,字太小,看不清楚了。还是老朋友好啊,趁我们有时间聚聚,随便聊一聊。 白居易在洛阳呆了三年,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所以刘禹锡来了,他又感慨又欣慰,感慨的是人老事休,欣慰的是终于有人一起聊天了,但是他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为了鼓励自己的老朋友,刘禹锡提笔写了一首诗,标题是《酬乐天咏老见示》,如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也就是拉拉家常。谁不会有老来的一天呢?人老了,也没个人照顾一下,可怜啊。最近身子骨也瘦了,头发都快掉光了,书呢还是要少看,爱惜眼睛,我已经针灸养生多年了。人事看的多了,心也就放宽了,其实人老也有老的好处,不必过分纠结。不要说夕阳西下近黄昏,你看那漫天的霞光,还是很美丽的呀。 和白居易的消极心态相比,刘禹锡显然更乐观一些。在诗歌的前几句中,他也说了不少人老了之后的麻烦事,但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谈到了老来的好处。虽然两个人此时都被贬谪排斥在中央朝廷之外,但是不要灰心,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中的这句话,总让我想起曹操在《龟虽寿》那首诗中写下的那两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无论是晚年的刘禹锡还是晚年的曹操,他们诗中都透露出三个字:不甘心。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
|
来自: jishiaimin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