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林大勇:老年痴呆,治宜针药并举

 松静空空 2019-02-28

辽宁中医药大学林大勇教授

提起阿尔茨海默病,有些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说起“老年痴呆”,想必很多人都会露出苦笑。

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官网报道,2018年全球约有5千万人患有老年痴呆,事实上由于饮食、压力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老年痴呆已经出现了“年轻化”的苗头。预估到2050年,痴呆人数将飙升至1.52亿。

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导致现阶段西医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疗效并不乐观。

反观我国传统医学通过针灸和中药可有效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脑代谢,进一步反映了中医论治AD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今天我们跟随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林大勇教授,系统学习,中医是如何治疗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断下降,日常的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伴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最早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即气血的异常运行,同时也提示了本病应从气血论治。

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提示本病之病因系瘀血内阻,蒙蔽神明。“其人如狂”“喜忘”也对应了AD的记忆减退及行为异常。

同时,仲景指明本病之预后转归为“血自下,下者愈”,说明如果患者有自行下血之机转,瘀可随血下而去,患者可神清志明。

若患者没有自行下血之机转,医者当用“逐瘀下血”之法,使瘀血得下,遂脉道通畅,并且瘀血一去,新血可生,从而使元神之府得以濡养,则诸症皆消。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

年老体衰,肾精亏损,髓海空虚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元神之府,其位居高巅之上,必在气血精髓充养之下,以内统五脏六腑之能,外驱形体百骸之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精充足,生髓功能旺盛,则髓海充实,故人之智力强健,思维活跃,耳聪目明。

若因年老肾精日渐不足,生髓无力,可导致精髓不足以上达清窍,则神明失养,不能外驱机体之五官九窍,渐至“喜忘”、“如狂”,甚则痴呆。

2

饮食不节,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痰浊内生

正常情况下,心阳充沛,能震摄水饮。脾气健旺,可通过脾之“散精”则“水精四布”,水液输布代谢如常。若长期饮食肥甘厚味、嗜酒成性,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使心阳不能震摄,而水饮泛滥,水聚成痰;脾之运化失常,而痰浊内生,最易蒙蔽神窍,遂成本病。

3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

“肝主疏泄”,可使情志畅达;反之若因情志不遂,则可导致肝主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不畅,遂成瘀血。

瘀血系本病之关键病理因素。瘀血的存在,不仅提示气不能正常运行,同时也说明“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

而“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能正常输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心脏本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正所谓“心血能养心神”。血液属于广义之精的范畴,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故《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可见,神明之病变必然与“心主血脉”的异常密切相关。本病表现为“喜忘”、“其人如狂”,并进行性加重,这些“心主神明”的异常表现也正是“心主血脉”异常的反映。

血液不能正常地在脉道中运行输布,以至于凝结聚集从而形成了“瘀血”。“瘀血”不仅是血行异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瘀血”为有形之物,阻滞脉道,进一步加大血行障碍,甚至会出现“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并且,“瘀血不除,新血难生”,最终血液不能上达于元神之府,血脉之中尽是败恶蓄血,蒙蔽神明,遂成本病“喜忘”、“如狂”之证。因此,“瘀血”是本病之关键病理因素。

中医针药并举、辨证论治AD

培补肾元,填精益髓

针灸治疗:取百会、肾俞、太溪、悬钟为主穴。百会属督脉,督脉入络于脑,取穴百会,以调气血上荣脑髓;肾俞配太溪,俞原相配,可补肾填精益髓;悬钟为髓之会,可益髓健脑。

若属肾气不足者,治宜肾之俞穴、募穴,即肾俞穴和京门穴,以及取穴任、督、足少阴经之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者针灸并用。

若属肾阳不足者,取穴宜取任、督二脉和足少阴经之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施,多灸为宜。若偏于肾阴亏损者,宜取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之腧穴为主,并可配以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腧穴,针用补法。

方药治疗:若属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者,治宜培补肾元,填精益髓,方用左归丸、龟鹿二仙胶等加减。

药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当归、杜仲、菟丝子、山药、白术、砂仁、炙甘草、鹿角胶、龟板胶等。

若伴有肾虚小便失禁者,可重用山药,并加益智仁;若便秘者,加生首乌、肉苁蓉等。

健脾养心,涤痰化浊

针灸治疗:取百会、足三里、脾俞、心俞为主穴。督脉入络于脑,百会调补经气;心俞、脾俞相配,以健脾养心;取穴足三里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若有痰浊内阻者,取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

内关宽中调气;中脘和中健脾;丰隆调理中气,降利痰浊;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健脾利湿,理气化痰降浊。

若有心阳不足,宜取手厥阴经腧穴和心之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若有心阴不足者,治宜取手厥阴、手足少阴之腧穴,针用补法。若脾虚者,治宜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和脾之俞、募穴,针用补法,并以重灸。

方药治疗:若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当归芍药散等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川芎、泽泻等。

若有痰浊者,当用涤痰汤之类逐痰化浊。药用: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胆南星、石菖蒲、远志、天竺黄、郁金、白术、茯苓、神曲、炙甘草等。

疏肝理气,活血逐瘀

针灸治疗:取期门、太冲、阳陵泉、三阴交、合谷、血海为主穴。肝经布胁肋,期门穴乃肝之募穴,有疏肝解郁,宽胸理气之功;配伍胆经合穴阳陵泉,可疏理肝胆,调理气血;三阴交健脾疏肝,行气通络;合谷行气通络,祛瘀止痛;血海能则行气活血逐瘀。

肝气郁结者,治宜取足厥阴经、少阳、阳明、太阴经之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瘀血为主者,宜配合手厥阴、手少阴经之腧穴,以及心之背俞穴等,针用泻法,或补泻兼施。

方药治疗:肝郁气滞血瘀者,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逐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牛膝、柴胡、川芎、桔梗、炙甘草。

若血瘀日久化热者,加丹皮清热凉血;若伴有短气乏力者,酌加黄芪、鸡血藤益气养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并没有被时间淘汰,反而随着无数中医人的挖掘,更多的适应于各类现代疾病。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承认针灸针为医疗器具,承认中医为“独立的完整医学系统”,已经证实了中医的蓬勃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思潮。

然而中医药的发展传承离不开我们当代中医人,离不开我们对中医经方的深度挖掘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