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疼”小心足底筋膜炎 北京 / 曹淑芬 “脚跟疼”是个非常常见的症状,许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是站立、行走时间过长导致的,休息一下就会好。不过 40 岁以上,而且需要长期站立、行走的朋友,就得小心一下自己是不是患上足底筋膜炎了。 中医将足底筋膜炎又称为脚根颓、足跟痛,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肝肾亏虚。 如果是气滞血瘀,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最后气血运行不畅就产生疼痛,而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患者行走时常会受到局限。如果是寒凝血瘀,通常由于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所致。中医认为,寒主凝滞、主收引,所以寒邪入侵后就造成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最后就产生疼痛,患者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肝肾亏虚多见于老年人。肝肾二经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中医认为,肝主筋、主藏血,肾主骨、主藏精。老年人常有肝肾不足情形,进而促使精血亏虚、经脉失充、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日久自然站立或行走时跟部就会产生酸痛、隐痛、乏力,患者疼痛喜按,按后疼痛减缓。 很多患者都以为足底筋膜炎是由骨刺所引起,可见多数人都觉得这种病症就是骨刺扎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所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中,有的的确长有跟骨骨刺,有的却没有长出,而另一方面,有跟骨骨刺的患者也并不一定就出现疼痛,所以足底筋膜炎与骨刺之间并没有绝对关系。 中医治疗足底筋膜炎不只使用一种疗法,除了内服中药之外,还需外敷药膏、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唯有多管齐下,才能明显改善症状,治疗原则主要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为主。 内服中药方面,如果是气滞血瘀证的患者,适合用七厘散,有助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理气开窍;如果是寒凝血瘀的患者,适合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能够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如果是肝肾亏虚的患者,适合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可以补肾助阳、滋补肝肾。 外敷药膏方面,可以使用具有活血、消炎、镇痛、舒筋通络等作用的药膏;中药熏洗方面,适合使用海桐皮、艾叶、红花、刘寄奴、酒大黄、川椒、川牛膝、茯苓、泽泻、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青皮等中药材,视病情酌情加减,热水煮滚,待温熏洗。 推拿按摩方面,可以点、按、揉、压跟部疼痛之处,辅以捋顺足底经络,循经点穴。可以揉按太溪、昆仑、涌泉、三阴交、照海、然谷、承山、阴陵泉等穴道,以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等目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本文作者:曹淑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