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这个问题的人,本身就很外行。 一、只有对书法一知半解的人才会把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二王",本质上,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足以与张芝钟繇齐名,不论格调或成就水平,还是影响力。因此孙过庭在《书谱》开篇即有:"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也就是说,王羲之也自认只有魏钟繇和汉张芝的书法和自己一个级别的,其他人不值一看。因此,后世常把钟繇和王羲之并称"钟王",他们2⃣️人的书风在格调等方面都一脉相承,被称为"魏晋书风"。至于后世有不少人把王献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大仲马与小仲马父子被称为"大小仲马"一样。 事实上,王献之书法与王羲之书法,不论格调与水平成就,都不是一回事。 格调上,王献之书法远低于王羲之,这个,懂书法的人不难从作品上对比看出。故王献之政治上的恩人东晋宰相谢安素来轻视王献之书法,大家不妨看唐朝著名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的《书谱》,中间有详细记载。孙过庭本人和唐太宗李世民也素来恶评王献之书法。当然,后世有识之书法家与书论家持此见者多多,此处不一一。 再大略说下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大草,学张芝,但未脱张芝轨迹。小草学其父,但格调与水平均远不及。小楷代表作《洛神赋》稍有自己面目,但格俗,线条也少内蕴,功力弱。各位不妨把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和王献之《洛神赋》对比,拉大看。自见分晓。另外,买一本王羲之和王献之传本墨迹选8⃣️开本,再对比下,更清楚了。虽然大家一致认为王羲之的传本墨迹是唐人摹本。 关于王氏父子,不多说了。 扯两句赵孟頫。赵孟頫虽自称传承"二王"笔法,但其实他并没有学到钟王笔法精髓。而且他的字格俗气弱,根在性情与审美,与他当不当元朝大官没有关系。就算他不当元朝高官,一开始便回家开庆丰包子店,他的字也变不成黄庭坚的风骨傲兀精神挺立。关于赵孟頫,见我头条前几天发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