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之远古篇

 动力实体能 2019-03-01

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阴。

 

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共10个展厅,以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8个部分,系统展示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历史进程,全面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彰显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远古时期指约20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进入展厅,迎面是座北京人背鹿塑像,为杨鹤汀1950年作。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前-20万年前,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鹿类是北京人狩猎的主要对象。这尊塑像根据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塑造了北京人捕获到一只鹿,并将猎物背回洞穴的一个瞬间。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生活。旧时代早期指距今约200万年-约20万年间这一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被称为直立人。直立人已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具备了人的一些特征,但脑量较小,头部保留了较原始的特征。

 

北京人复原像。1959年王存义在吴汝康、吴新智指导下制作。

 

蓝田人头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15万年-110万年),原物1964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出土。

 

郧县人头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00万年-90万年),原物1990年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李天元先生捐赠。

 

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8万年-23万年),原物根据1934年、1936年和1966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的北京人头骨碎片拼合而成。

 

古老的石器工具。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秦岭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南方以大型块状毛坯或砾石制成的石器为主,在不同地区还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20余万年)端刃砍砸器,广西新州长蛇峪采集。

 

用火是人类适应自然与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一步。北京人已学会使用自然火,并能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促进了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提高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力。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20余万年)灰烬,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采集与狩猎。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20余万年)古仓鼠下颌骨,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20余万年)肿骨鹿下颌骨,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山顶洞人生活场景,1974年锡长禧、刘士铭、刘小岑创作。山顶洞人大约生活在3万年前,除采集和狩猎外,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懂得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装饰品,用骨针缝制衣物------这组群塑表现了山顶洞人执着装饰品、缝制皮衣和烧烤兽肉等多个生活场景。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指距今约20余万年-1万年间这一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被称为智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余万年-5万年)原始牛犄角,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出土。

 

智人。

 

牛山人头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8万年),原物1984年辽宁营口大石桥金牛山出土。金牛山人颅骨的形态整体上与北京猿人有明显区别,与晚期的和县人更为接近。因此,虽然金牛山人年代较早,多数学者仍主张将其归入早期智人范畴。

 

马坝人头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4万年),原物1958年广东曲江马坝出土。

 

柳江人头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万年),原物1958年广西柳江通天岩洞出土。

 

山顶洞人头骨(复制品),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万年),原物1933年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出土。山顶洞人头骨已经具备现代人塘沽的基本特征,脑量约1300-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之内。

 

山顶洞人复原像。20世纪50年代,王存义在前苏联专家格拉多莫耶夫复原基础上改制而成。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生产与生活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鹰形陶鼎,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彩陶盆,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客省庄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陶斝,1955年陕西西安客省庄出土。

 

制陶。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猪形、狗形陶鬶,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涡纹四系彩陶罐,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彩陶碗,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小口尖底陶瓶,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白陶鬶,1957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化进程

 

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发展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以陶盆作为棺盖。

 

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筒形陶器,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筒形陶器出土时多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的形式,与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彩陶盉,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3000年)筒形彩陶瓶,1958年四川巫山大溪出土。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玉龙,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船形彩陶壶,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锯齿纹彩陶鼓,1982年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鼓近鼓面处有一圈乳丁以便蒙包兽皮。

 

礼仪制度与权贵阶层。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化加剧,具有特定含义的礼仪制度已经产生。一些遗址中出现了具有礼仪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公共墓地中贫富分化严重,还出现了专门的贵族墓地。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玉器,标志着凌驾于公共群体之上的权贵阶层已经形成。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勾云形玉佩,1987年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兽面纹玉牌,200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三联玉璧,2002年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箍形玉器,1986年征集。

 

聚落、城堡与战争。新石器时代的聚落一般由居址、墓地、手工业作坊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有些聚落还有壕沟围护。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出现了大型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的分化,并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涌现出了众多城堡,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小口尖底瓶。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彩陶背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蚌塑“龙虎”墓,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此墓中部为一壮年男性,头向南方,东西两侧分别用天然蚌壳堆塑出似龙、虎的动物形象。类似的蚌塑图形在遗址中共发现三组,对于探讨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神话史和原始蚌塑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