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46-54章)

 hnhksyf 2019-03-01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四十六章 论马 

天下有道 却走马已粪(如果天下有道, 反而良马在民间大材小用);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如果天下无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被征用,在战场上分娩)。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大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大过错莫过于贪欲)。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所以理解“不足”和“足”和“过足”的界限者, 永远能够拥有“足”)。

注释:大多数人得陇望蜀,不理解“足”的界限。《道德经》有的概念是基础(比如”自“),在基础上才能衍生其他概念“知”,“足”。 不理解“自”,就不能理解“足”。 道家“知足“,与其他“知足”大不一样。 《道德经》的知足,是知道“生地“,和“生生之厚”的”死地“的红线。跨越这条红线,就是“出生入死”(第五十章)。 

西晋:

天地无心,万物同涂。

祸淫莫验,福善则虚。 

逆有全邑,义无完都。

英蘂夏落,毒卉冬敷。 

如彼龟玉,韫椟毁诸。

刍狗之谈,其最得乎。 

-刘琨《答卢谌诗》 

诗注:前面说及,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刘琨苦守并州十二年,周围已经全盘沦陷。晋皇室司马家族几乎灭绝,幸存者南渡在南方建立东晋。刘琨也因为故态复萌识人不明,先失根据地晋阳,又被盟友义兄鲜卑段氏入狱。狱中写诗給外甥卢谌。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四十七章 见天道 

不出户 知天下(不出门户,就能够了解天下); 

不窥牖 yǒu 见天道(不望窗外,就可以理解天文)。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很多人出行越远, 他所知道的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道”),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不看见而能明“道”, 不妄为而能成就“道”)。注释:古代历史学,最重要的基础课就是 1)天文 2)地理 3)水文 4)人文。《道德经》作者作为历史学的泰山北斗,这段话应该是说给蓬莱阁(象牙塔)其他历史学科学精英,不普遍适合。恕我直言,普通人的求学生涯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读《道德经》,学天地史,走万里路; 多数人不要窝家里冥想。这一章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建议统治者不要到处窥探隐私,干涉民生。 

唐诗: 

别离焉足问。 悲乐固能并。 

我辈何为尔。 栖皇犹未平。 

金台可攀陟。 宝界绝将迎。 

户牖观天地。 阶基上杳冥。 

- 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诗注:陈子昂自己足迹遍布西南华北西北。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四十八章 损之又损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学知识意味着每天增加知识, 运用”道“却意味着每天简化知识)。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不断简化后,直到”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 常以无事(赢得天下,往往不能复杂化),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如果太复杂,就不够赢得天下)。

注释: 这一章继续谈历史泰山北斗《道德经》作者的治学态度,可谓当时”异端“,追求简化。“损“就是简化减法; 恰合近代科学精神。 设计系统的时候,简化的好处一言难尽:1)减少误差2)增加稳定性 3)增加适应能力 4)长期可维护,可纠错,可改进。 

唐诗: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

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王昌龄 

诗注: 比起五言诗,王昌龄更擅长七言绝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所谓“损之又损”,至情至性。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 以民众之心为心(圣人避免成见, 以民众视角为视角)。 

善者 善之(善者,善待之), 

不善者 亦善之(不善者,也善待之), 

德善(这是“善”的德)。 

信者 信之(诚信者,以诚相待), 

不信者 亦信之(不诚信者,也以诚相待), 

德信(这是“信”的德)。 

圣人在天下 歙歙 xī(圣人领导天下, 开开合合),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混沌无偏见), 

民众皆注其耳目(民众都成为他的耳目视角),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民众当作自己孩子,无偏爱之心)。 

注释:成见,偏见,偏爱,都不适合领导。 来自基层真实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曲失真的信息,必然导致祸国殃民的决策。 《道德经》提倡的“绝圣弃智”,就是为了避免信息܀曲失真。 

唐诗:

注目看无见,留心记未精。

云霄如可托,借鹤向层城。 

- 范传正 

诗注:范传正,中唐人。 为李白写过墓志铭。有政绩,也有贪心。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 十有三(3/10 为注定生者); 

死之徒 十有三(3/10 为注定死者); 

人之生 动之死地(有的人本可以存活,却因为妄动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这又有 3/10)。 

夫何故(为什么这样呢)? 

以其生生之厚(他们过度养生,反而作死)。

盖闻善摄生者(反之,也有 1/10 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 sì 虎 入军不被甲兵(他们行走野外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上战场不被敌方军士残害)。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犀牛不得目标来用它的坚角,老虎不得目标用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军不得目标用他们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善摄生者没有弱点死地)。 

注释:五十章是《道德经》论帝国兴衰,人身存亡的总结章。 分析长生久视之道,就要分析四种人/组织/国家。 其中特别值得重点理解的是,“生生之厚”作死的 3/10, 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善摄生者”1/10.唐诗:

四十九变化。 一十三死生。

翕忽玄黄里。 驱驰风雨情。

 - 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一章 常自然 

道生之 德畜之(道创造万物,德维护万物), 

物形之 势成之(万物各有其形,势能成就万物)。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物都尊道而重德)。 

道之尊 德之贵(道之所以被尊崇, 德之所以被珍视),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为无需外人的命令,他们自然而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所以道创造万物, 德维护万物)。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它们一起培育万物, 一起成熟万物), 

养之覆之(一起维护万物)。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它们创造而不占有, 有为而不恃功),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滋长而不主宰, 这就是高远之德)。 

注释: ”势“包括了时势和地势和人势。 这一章类似第十章。 

唐诗: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 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杜光庭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二章 知其子守其母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天下有起始, 它是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的起始,求万事的轨道结果);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既然知道万事的轨道结果, 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始), 

没身不殆(这样做,可以长远避免错误)。 

塞其兌 duì 闭其门(塞它们的嘴,关闭它们的门), 

终身不勤(终身不疲累)。 

开其兌 济其事(打开它们的嘴,帮助它们办事), 

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 

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叫做清明), 

守柔曰强(能保守柔和,叫做坚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用这样的光,恢复本身的清明), 

无遗身殃 是谓“袭常”(就不給自己留下祸殃, 这叫做“传承的永恒”)。 

注释: 数学物理,特别是系统科学,需要研究“起始值”,然后用“起始值”,可以推导轨道和结果;互相印证。 这种科学方法,就是“袭常”。 而干涉妄为,多余的信息,失真的信息,都不科学。 

曹魏: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 三国曹操《气出唱》 

诗注:曹操曹植父子为游仙诗承前(屈原)启后(李白)的大家。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三章 民好径 

使我介然有知(自从我稍微入门以后),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行于大道,就知道避免邪路)。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大道很平坦,而多数人却热爱走捷径)。 

朝甚除 田甚芜(朝廷很繁华,农田很荒芜),

仓甚虚(仓库很空虚)。 

服文彩 带利剑(贵族身穿华服,腰佩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厌弃美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道也(这就是大盗的夸耀, 不是道啊)。

注释:民好径,贫富悬殊。 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以其生生之厚”。 

楚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屈原《离骚》 

诗注:老子《道德经》通篇不点名。屈原却点名注释,尧舜(古贤君),桀纣(亡国君)。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建筑的师傅,他的建筑难以拔起), 

善抱者不脱(善摔跤的武士,他的熊抱难以松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chuò(这样的能人“善者“,子孙永远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遵守道来修身, 他的德就会纯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遵守道来理家, 家庭的德就会有余);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遵守道来处乡邻, 乡的德就会长久); 

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遵守道来治国, 国家的德就会丰收);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遵守道来治天下, 天下的德就会普遍)。 

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可以观察一个人), 

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可以观察一个家庭), 

以乡观乡(以一个乡可以观察一个乡), 

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观察一个国家),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可以观察天下的)。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样知道天下都如此呢)? 

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 

注释: ”善建者不拔“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 1/10 “善摄生者“。 即使置于死地,也能后生。“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 就是不同范围的信息,不是可以随便以小窥大的。 虽然复杂性不同的系统,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则;但是毕竟实际运作会用不同,所以不宜贸然推广; 所以“以身观天下”的方法,除非反复验证,不可取。 

唐诗: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李贺《梦天》 

诗注:这首诗颇有太空大局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