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口之战! 堪称五代十国版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未来百年的政治格局

 tng1959 2019-03-03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其中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直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十国是指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包括: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

唐朝末年,可以与历史上的东周末期相比,唐天子基本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在当时有这么三方势力成为了可以主导未来的重要因素,分别是河东晋地的李克用集团、中原宣武的朱温集团和江淮的杨行密集团。前者握有强大的边军与沙陀武士,后者则是王朝中央赋税的控制者,夹在中间的朱温势力,又是唐朝苦心经营的“快速反应部队”。而奠定五代十国格局的清口之战就是这三方势力造成的。

当时,唐朝一直在宣武镇维持了一支供养充分的精锐部队,专门用于镇压各地的突发事件,这支精良的部队后来被朱温控制。

当时朱温为了压服四方的节度使力量,他必须在维持原有兵马的基础上,再补充更多的部队,而这就需要从江淮等地获得更多钱粮物资,也就直接导致了与杨行密集团的冲突。

朱温出兵江淮,而杨行密也不愿意在自家首府城下作战,直接北上,带着兵马抵达了位于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清口。一旦他在这里战败,则重要的扬州将无险可守。

杨行密的江淮军兵力不充足,只能依靠河道作为屏障,暂时堵住宣武军的前进路线。这时,李克用派来一些沙陀骑兵,来帮助杨行密对抗朱温,但也不足以战胜以强军自居的宣武势力。

宣武军指挥官庞师古,非常轻视江淮势力,直接在靠近淮河河道的低洼处扎营。所以,杨行密派人到上游处构筑了临时堤坝,准备在进攻时释放洪水击溃宣武军。在正面,杨行密也不忘布置了千余人的部队进行吸引。庞师古自恃兵力占优,自然不惧。

公元897年11月,杨行密完成了全部的部署,直接命令上游伏兵挖开大坝,淮河水大量涌向下游。

毫无心理准备的宣武军,被大洪水冲的措手不及,很多布置在周遭的防御工事被冲垮。连带浸水的还有全军的粮草和诸如弓弩一类的“娇贵”武器。整支大军至此已基本丧失作战能力。

正在此时,沙陀骑兵趁宣武军全盘混乱,成功从北面踏入营地,并顺势席卷了整个兵营。由于不再受工事阻挠,骑兵的攻击力在乱军中被进一步放大。激战中,他们还发现了正尝试维持秩序的庞师古,随即便用势不可挡的冲锋,将这位朱温麾下大将斩杀。

杨行密的主力步兵也抓住机会渡河,同骑兵一起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宣武军根本没有能力组织有效抵抗。零星集结的散兵游勇,不是溃退就是被杀。朱温妄图一举南下江淮的野望,就这样成为了泡影。

清口之战是一次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事。朱温如果获胜,那他就有可能进而占领整个东南半壁,凭江南那些军事实力不强的军阀是很难抵挡的。占领江淮,配合朱温原有的强大军事实力,很有可能他就能统一天下。因此说清口之战是一次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也不过分。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不是杨行密,那么中华大地将提前迎来大统一,百姓也不会因战乱流连失所,但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对清口之战评论说,“当时的北方军阀朱温、李克用、刘仁恭都是些残暴的家伙,强大的淮南能避免江南百姓被这些家伙统治,能保一方百姓平安,这恐怕是对清口之战的最高评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